李甲榮 張淑彥 張鑫 寧靜 丁學玲 戴紅雙
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在個人發展中占重要地位[1]。《綜合素質量化考核細則》結合學生發展需求,以促進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為目標,使實施管理最大程度量化,增強操作性和可比性;轉變管理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實施自我教育、促進和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欲分析綜合素質量化考核細則對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級專科護理系學生240人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20人。其中實驗組、對照組兩組年齡、家庭狀況、入學分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前自我管理能力問卷調查經統計學處理顯示,兩組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實驗方法 在學生管理規定基礎上制定《綜合素質量化考核細則》對學生實施干預,并對干預前后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調查表》評價實施效果。調查表分3個維度、10模塊、50小項。每個維度分數設置依次為:知識技能方面40分、社會生活方面56分、行為心理方面104分,卷面總分200分。
1.2.1實驗組:
1.2.1.1實施《綜合素質量化考核細則》。《細則》與學校普通學生管理規定對比有如下調整:①《細則》制定內容上的調整。在學生管理規定基礎上,依據我校人才培養模式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3個維度(知識技能方面、社會生活方面、行為心理方面)、10模塊內容(自我目標、自我學習、自我時間、自我金錢、自我反省、自我行為能力、自我激勵、自我角色認知能力、自我人際關系、自我情緒心態管理)制定, 細則分為技能40%、特長30%、態度30%三部分。技能即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成績;特長包括參加特長班,社團和班級、系部、學校各類比賽參與及獲獎情況;態度包括日常管理,操行表現,社會實踐活動等。②《細則》操作環節上的轉變。考核以學生為主體,考核方案全程由學生制定、實施,輔導員僅作指導;考核全員參加,精選指標全面評價;嚴密組織,及時統計分析。③《細則》監控環節上的轉變。考、核分體。各班委會成員負責檢查督導,以考為主。設置理論組長,負責錄入考的結果,以核為主。考核分離,剔除人情因素對測評結果的干擾。
1.2.1.2班級建立學生發展檔案,理論組長記錄現狀及發展過程。
1.2.2對照組:僅實施學校的普通學生管理規定。

2.1干預前,實驗組、對照組自我管理能力在知識技能、社會生活、行為心理3個維度及10模塊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干預后,實驗組在知識技能方面、社會生活方面、行為心理方面3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自我目標、自我學習、自我時間、自我反省、自我行為能力、自我激勵、自我角色認知能力、自我人際關系8個模塊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自我金錢、自我情緒心態管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干預前、干預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指標比較
注: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自我管理能力在學生個人發展中占重要地位,有效地引導學生實施自我管理一直是各院校學生工作中的主要問題。學校普通學生管理規定的制定一般都是就管理論管理,過分注重使學生“順從”的方法和途徑的建設上,忽視了“以生為本”的主體作用[2]。本研究通過《綜合素質量化考核細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力爭涵蓋學生發展廣度,最大程度的量化,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以學生為主體,更利于完善學生行為心理,促進自我反省、自我行為、自我角色認知、自我人際的協調發展。從管理學角度上看,高校學生管理存在兩個維度:一是通過外界客體的約束。二是通過大學生主體自律。本研究將兩個因素結合起來,用具體的量化制度來促進大學生主體自律,以利于知識技能、社會生活、行為心理的改善和提升[3]。《細則》使學生在廣泛參與中認知、調整、完善自己,從簡單的行為約束提升到能力的培養上來形成良性互動。
同時,“自我管理”是學生步入社會成功、成才的一個重要因素[4]。本研究通過實驗表明,《綜合素質量化考核細則》不僅對學生自我管理產生積極影響,還督促和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技術、理論依據。
[1] 陳克江.大學生自我管理淺說.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4):48-49.
[2] 李迎軍.美國高等教育模式淺析及借鑒.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08):3-4.
[3] 吳迪,謝志遠,王晶.論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對策.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16(3):42-44.
[4] 周志榮.高校學生自我管理體系創新初探.社會科學研究,2006(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