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媛,秦鈺萍,崔冬偉,陳麗嫻,賈 敏,朱永梅,楊人懿
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是利用普查或與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收集一個特定時間內(即在某一時點或時間內),實際處于醫院感染狀態病例的有關資料,從而描述醫院感染及其與影響因素的關系[1]。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有利于了解醫院感染的發生狀況,可以對醫院感染控制工作進行評價[2]。本院連續2年進行了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現將相關調查結果總結分析如下。
1.1調查對象 2011年10月20日、2012年12月13日0:00~24:00本院的所有住院患者,包括當日出院、轉科、死亡的患者,但不包括當日新入院患者。
1.2調查方法 采用橫斷面調查方法。(1)因醫院總共只有12個臨床科室,且每個科室住院患者均未達到50例,根據上述情況,將調查小組分為內科組、外科組,各組成員分別包含1名組長、5名組員。其中內科組組長由消化呼吸內科科主任(主任醫師)擔任;外科組組長由骨胸外科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擔任,各組組員在各臨床科室選取臨床經驗較豐富的主治醫師組成。(2)為確保調查數據的真實可靠,采取交叉調查(即內科組成員調查外科系科室,外科組成員調查內科系科室)的方式實施,各組員具體調查科室由組長隨機安排。(3)因婦產科專業性較強,故由本科醫生進行調查,婦產科主任擔任此組組長,感控專職人員協助調查。(4)調查前1 d,由醫院統一下發紅頭文件至各科室,要求所有臨床科室完善住院患者各項與感染性疾病診斷相關的檢查。(5)開展調查工作前3~5 d,由感控科組織所有調查小組成員及各臨床科辦公護士進行相關培訓,培訓后第2 d或第3 d,由感控科選定一個科室,所有調查小組成員參與,進行預查;感控科根據預查情況判斷調查小組成員對調查工作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實施有針對性的補充指導。(6)調查日當天,各臨床科辦公護士打印本科室在科住院患者名單(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床號)并及時交給調查小組成員。調查工作采用床旁調查和查閱病歷相結合的方法,逐一填寫床旁調查表和個案登記表。(7)由醫院領導、醫務處助理員、感控專職人員、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組成的領導小組及專家咨詢組負責巡查調查進行情況,并對疑難病例進行會診后確診。所有調查在1 d內完成,各科室給予高度重視。
1.3診斷標準 按原國家衛生部2001年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執行。
1.4統計學方法 調查結果由感控專職人員復核、錄入、匯總,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學描述。
2.1不同調查年份醫院感染現患率 連續2年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共實查住院患者532例,平均實查率為97.79%。2011年醫院感染現患率為3.45%,2012年為2.89%,醫院感染現患率呈下降趨勢,見表1。
2.2不同調查年份醫院感染病例科室分布 連續2年調查中,醫院感染例數較多的科室分別是創傷顯微外科、神經科、腫瘤科,與平時綜合監測結果基本一致,提示本次調查數據真實、可靠,可以反映醫院的醫院感染監測實際情況。見表2。
2.3不同調查年份醫院感染部位分布 連續2年醫院感染部位整體以下呼吸道、手術部位居多,2012年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較2011年有明顯降低。2012年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較2011年則明顯升高。見表3。

表1 2011~2012年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結果比較

表2 2011~2012年醫院感染病例科室分布(例)

表3 2011~2012年醫院感染部位分布及構成比[n(%)]
2.4不同調查年份抗菌藥物使用及病原學送檢情況 2011年、2012年抗菌藥物使用率分別為37.24%、26.45%,呈下降趨勢,病原學送檢率明顯上升(表4)??咕幬锫撚弥卸?、三聯及以上使用率呈下降趨勢,2011年、2012年抗菌藥物均以一聯用藥為主,平均占71.52%(表5)。2012年預防用抗菌藥物使用率較2011年有所增加。

表4 2011~2012年抗菌藥物使用及病原學送檢情況

表5 2011~2012年抗菌藥物聯用情況
3.1醫院感染現患率 本院是一所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實際展開床位300余張。調查結果顯示,2011、2012年醫院感染現患率分別為3.45%、2.89%,均低于8%。2012年較2011年下降了0.56個百分點,顯示醫院感染現患率呈下降趨勢,與相關文獻報道[1]趨于一致。其原因主要是,近年來本院醫院感染控制工作不斷加強,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1)不斷加強感控知識培訓,使全院醫務人員的感控意識及知識水平得到提高;(2)為全院所有科室安裝非手觸式水龍頭,配備干手用品及快速手消毒劑,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3)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4)加強重點部位、重點環節的監督,及時追蹤整改結果;(5)每月對全院住院患者的醫囑進行點評,加強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監管;(6)完善檢查和考核制度,嚴格落實獎懲制度,提高醫務人員醫院感染控制的執行力等。
3.2醫院感染病例科室分布 連續2年調查結果顯示,發生醫院感染病例較多的科室分別為創傷顯微外科、神經科、腫瘤科,此結果與醫院日常監測結果基本一致。其原因主要與這些科室收治的患者本身易感有關,如創傷顯微外科收治患者大多為外傷患者、且傷口多屬污染傷口,極易造成感染;神經科患者多為顱腦損傷、長期臥床、留置各種管道;腫瘤科患者疾病本身消耗加上放化療,應用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機體抵抗力明顯下降等。以上種種原因均是導致患者發生感染的重要條件,也提示這些科室還應進一步做好防控工作,減少醫院感染發生。
3.3醫院感染部位分布 連續2年醫院感染部位構成比整體以下呼吸道感染、手術部位感染居多,與國內報道[3]基本一致。手術部位感染分布由2011年的50.00%降低為2012年的28.57%,主要原因是醫院自2011年7月開展手術部位感染的目標性監測工作后,采取了積極主動的干預措施,針對手術患者術前準備、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應用、術中過程、術后護理等方面,嚴格按照衛生部頒發的《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相關要求執行,從而減少手術部位感染的發生。下呼吸道感染分布由2011年10%上升為2012年的42.87%,經分析,可能與2012年全院收治危重、老年患者增加有關。老年患者自身就是易感人群,而危重患者多數都存在人工吸痰、呼吸機的使用等侵入性操作,呼吸道感染癥狀明顯、病原學檢查標本易于留取。
3.4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及送檢率 2011、2012年抗菌藥物使用率均低于國家衛生部不超過60%的要求。2012年抗菌藥物使用率較2011年下降了10.8個百分點。2011年抗菌藥物二聯使用率為27.78%,2012年下降至25%;2011年抗菌藥物三聯及以上使用率為1.85%,2012年下降至1.56%。本院抗菌藥物聯用以一聯用藥為主(71.52%),治療用藥病原學送檢率由2011年的12.05%上升至2012年的17.02%。上述數據表明,近年來本院抗菌藥物監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特別是聯用情況)有所減少,無指征用藥、經驗型用藥得到控制,病原學送檢意識有所增強。但2012年預防用抗菌藥物使用率由2011年的23.15%上升至2012年的26.56%,經分析,可能與2012年收治的急診手術患者和感染手術患者較2011年增多有關,導致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增加。連續2年治療用藥病原學送檢率均未達到20%,與《關于繼續深入開展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的通知》要求的:接受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治療的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前微生物檢驗樣本送檢率不低于50%存在很大差距,提示醫院仍應進一步加大抗菌藥物使用的監管力度,加強多部門溝通與合作,特別是應加快提升檢驗科微生物室的建設水平,共同提高住院患者微生物檢驗樣本送檢率。正確使用抗菌藥物對提高藥物療效、減緩細菌耐藥性的發生和減少耐藥菌感染十分重要[4]。
醫院感染現患率的調查能在短時間內了解本院醫院感染實際情況。通過對調查結果分析,提示醫院應重點開展目標性監測,進一步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任南,文細毛,吳安華,等.全國醫院感染橫斷面調查結果的變化趨勢研究[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7,6(1):16-18.
[2] 姜雪,文細毛,董寶坤,等.醫院感染橫斷面調查變化趨勢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2):180-182.
[3] 羅柳榮,劉濱,周麗芳,等.2008~2011年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結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0):2292-2294.
[4] 趙波,程葳,汪淇.2005~2007年醫院抗菌藥物應用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0):1256-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