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乙書,吳思聰,羅巧,蔡冬霞
(廣東汕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中心,515000)
汕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與風險評估探析
黃乙書,吳思聰,羅巧,蔡冬霞
(廣東汕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中心,515000)
為了提升農產品品質,加強對有害因子的分析與識別,提升社會公共安全問題,分析了汕頭市農產品質量監督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研究和探討了如何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與風險評估建設,達到提升農產品質量監督與監測能力和推進農產品從源頭、流通領域到消費者的食用安全的目的,全方位地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確保民眾食用健康和社會穩定。
農產品質量監督;風險評估;汕頭市
汕頭市現有人口539萬人,農業人口376.22萬人,占總人口的69.7%,涉農的鎮(街道)58個,涉農村居856個,占總村居的81.3%。常有耕地面積45 040 hm2,人均耕地 86.71 m2;山地面積 66 667 hm2,人均126.73 m2[1]。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缺乏,分散種養和分散銷售是汕頭市農村生產、流通的基本特點與現狀。
作為粵東區域中心城市的汕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擺在了各級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是人民群眾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如何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及風險評估、監測輻射到人口超過1 700萬人的粵東區域等地,值得探討。
汕頭市目前年種植蔬菜面積在42 667 hm2以上,年生產的蔬菜約150萬t,外來蔬菜180萬t以上,需要監測的任務相當繁重。雖然汕頭市沒有發生重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但是農產品的農藥、獸藥殘留超標時有發生。不同程度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構成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威脅,加上汕頭市的農村耕地相對比較分散,傳統的種養模式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農村邊遠地區小型種養戶難以監控,規?;⒓s化、標準化的農作物生產基地與模式還沒有完全形成。分散生產方式和經營初級農產品的基本特征決定農產品安全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的因素,因此,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與風險評估受諸多因素的制約,還沒有得到全面加強,農產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還處在一個初級的發展階段。
根據有關部門提供的信息表明,由于農產品監督檢測機構的設立僅在地級市,鄉鎮、縣的設立還相對滯后。根據國家農業部門規劃和要求,目前汕頭市鎮(街道),還沒有全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機構。由于農產品監督機構設置滯后,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對本地農民生產的農產品、農業投入品和生產環境的有效監測,農產品準出以及地方標識還沒有全面推行和規范,分散的種養生產方式和經營,使農產品未經檢驗就直接流入市場,對民眾食用農產品安全和健康構成一定影響。
據調查,目前汕頭市農戶生產分散、規模小、農作物品種繁雜,傳統的自種自賣還相當突出,農業產業集約化、規?;a模式受土地自然條件與環境的影響,還沒有形成農產品工業化生產格局。農產品生產基地主動送檢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沒有形成規范的強制性機制和制度,自查自檢體系由于受多方面的制約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加上從村居到鎮(街道)缺乏有效的監督與安全風險評估,導致監測的覆蓋面相當有限。
汕頭市從原來的234 km2擴大到2 064 km2,擴大的范圍增加到近9倍,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與風險評估能力建設,落實屬地管理的原則顯得尤為重要。汕頭市地處粵東區域中心城市,輻射粵東、閩南、贛南等省區。在推進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搭建一個以汕頭中心城區為主、覆蓋整個粵東區域農產品質量安全與風險評估的平臺,促進粵東區域社會公共安全。重點做好農產品、農業投入品和農業生產環境的監督與監測,尤其是蔬菜、水果、茶葉、畜產品、水產品等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與風險評估。積極推進區域內相互監督與監測的新理念,使區域內各地建立聯合監測的新機制,打破區域壁壘,促進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監測,實現監督常態化、評估科學化、溝通多樣化、檢測標準化。
大力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落實《廣東省食用農產品標識管理規定》,把包裝標識、生產檔案、索證索票等有機銜接起來,推進區域內農產品登記保護機制,避免從農田到餐桌整個食用農產品供應鏈各個不同環節上出現風險轉移的問題[2],實現全方位、區域交叉互檢聯動的新格局,嚴防不安全的農產品進入流通交易和消費領域,嚴防不安全的農產品進入市場、進入千家萬戶。
根據農業部門的有關要求,可以通過檢驗檢測機構內部設立基準實驗室,使其承擔相應領域的安全風險評估、風險監測和能力比對試驗[3],分析和識別化學和生物等不同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為害因子,嚴控有害因子存在于種植和養殖中。
國務院調整食品安全監管職能后,農業部門的監管鏈條從田間地頭、豬圈魚塘延伸到農產品收購、儲藏、運輸環節,新增畜禽屠宰環節監管職責,還要承擔大部分農業投入品的監管任務。據調查,幾年來,汕頭市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投入800多萬元為承擔廣東省農業廳下達的種植業產品、畜禽產品的質量監測任務的汕頭市農檢中心購置儀器設備,在此基礎上,2013年對現有的實驗室進行改造擴建,國家和地方政府再投資1 000萬元,新增各類精密儀器及設備 86件(套),目前配置液質聯用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氣質聯用儀、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離子色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等大型精密儀器設備16臺(套)以及配套齊全的小型儀器和前處理設備設施,這些為監測提供了強有力的儀器設備技術保障。
該中心通過規劃建設,不斷完善監督管理和技術體系,承擔國家、省、市農產品質量的檢驗檢測任務,先后承擔廣州、深圳、惠州、梅州、清遠、河源、汕尾、揭陽等省市級農產品質量例行監測、監督抽查、專項監測任務。近3 a來,該中心組織全市區域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抽樣活動達500多次,監測點達190多個,抽查樣品批次5 000多個,檢測項目總參數達10多萬個,每年承擔和完成監測總量在廣東省保持中上水平,全市種植業農產品質量合格率逐年上升,從2008年的85.7%到2012年的95.6%,有力地促進地方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為有關部門提供了有力的監管執法依據和技術支撐,不斷推進汕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的建立健全。技術積累和技術進步為進一步開展省域內農產品主產區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風險監測和風險交流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目前,汕頭市農檢中心通過廣東省農業廳農產品檢測機構考核(CATL)159項、廣東省質監部門實驗室資質認證(CMA)項目165項,涵蓋了農產品(含水產品)中農藥、獸藥、三聚氰胺、蘇丹紅、孔雀石綠、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殘留,以及營養品、農業投入品質量檢測等內容。結合《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該中心計劃在2014年擴項210項,總檢測參數達375項。目前汕頭市農檢中心已具備了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基本條件和能力,可以向社會出具具有有效證明的數據和結果;具備農產品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的環境、儀器設備、多個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等,有成效地為地方農業部門提升管控水平創造條件。
搭建權威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與風險評估服務平臺,適時發布相關的信息,形成常態化的運行機制和制度,能及時為政府有關部門掌控社會動態和民眾知曉實情提供可靠信息。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全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防范意識和認知度,防止發生農產品公共安全的社會問題,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公共服務平臺,維護其公信度,確保全民享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權利和義務。因此,在汕頭市搭建區域農產品安全為害因子的動態跟蹤、監測、監督、風險評估平臺,及時收集區域農產品生產、收購、貯藏、運輸、保鮮等環節質量安全數據信息,探測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因子,推進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風險監測、風險預警、風險提示和風險交流[3]機制的形成,提升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的能力。
建立參數數據庫,促進信息網絡化,為決策提供可靠的技術依據,嚴控為害因子對本地農作物和禽畜的影響。通過對農產品安全風險評估,進行相關的科學研究、技術推廣、科普宣傳、生產指導與消費引導,促進區域農產品檢驗檢測聯動機制建設,逐步實現區域內各地鎮(街道)檢驗檢測機構儀器設備資源共享、數據信息共享、人才技術共享,構建具有權威性風險評估的技術監測平臺。
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與風險評估能力建設,提升監測水平。從有利于汕潮揭一體化的發展,通過規范職能,搭建權威性技術平臺,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監管能力、服務能力、風險評估和風險監測能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水平,逐步實現農產品檢驗檢測全天候、全覆蓋的主要目標,促進農產品生產經營、流通消費和農業投資環境的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是基本手段,是解決社會公共安全,確保民眾食用健康安全農產品的問題,是推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基礎。
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科學依據,分析識別為害因子,確保農業生產安全、高效,確保食用農產品健康安全。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與風險評估能力建設的核心,切實解決農產品準出和地方標識規范,抓源頭,堵漏洞,提升風險評估能力,完善生產、流通、消費的監督與監測,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是切實解決民眾關注的切身利益問題、確保民眾安居樂業、共享農業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1]汕頭市農業局.汕頭市農業農村基本情況[EB/OL].http://agri.shantou.gov.cn/article/view-207-7580.aspx.2013-8-12.
[2]李耘.國內外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分析與比對研究[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10-44.
[3]農業部.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管理規范[S].2012.
Analysis and Study on Agri-product Quality Safety Monitor and Risk Evaluation in Shantou
HUANG Yishu,WU Sicong,LUO Qiao,CAI Dongxia
(Shantou Agri-product Quality Safety Monitor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Guangdong 515000)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gri-product quality safety monitor,and discussed how to strengthen the monitor of agri-product quality saf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isk evaluation system,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of harmful factors,improve the ability of monitor and supervision,and promote the safety of agri-product from the origins.
Agri-product quality monitor;Risk evaluation;Shantou
S-1;F322;F31-5
A
1001-3547(2014)10-0066-03
10.3865/j.issn.1001-3547.2014.10.023
黃乙書(1980-),男,碩士,農藝師,研究方向為食用菌栽培、蔬菜育種、果品分析與研究、農產品分析與檢驗檢測,
電話:0754-86771897,13829666677,
E-mail:1031270964@qq.com
2014-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