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興
(鷹潭市人民醫院骨科,江西 鷹潭 335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為老年人常見骨折。保守治療需長期臥床、骨牽引,不僅患者難以耐受,同時可能并發髖內翻、褥瘡、心肺功能衰竭等,故有較高的死亡率。國內外公認手術是其治療的最好選擇,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急診或是早期手術治療才是一種較為有效、安全、積極的方法。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方式眾多,鑒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年齡較大,常伴有高血壓、氣管炎等慢性疾病,要求手術時間短,故我院常采用PFNA和解剖鋼板兩種術式。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共收治的粗隆間骨折合并骨折疏松的患者106例,通過兩種手術方式進行對比,旨在探討其療效?,F報道如下。
股骨粗隆間患者106例均為新鮮閉合性骨折。主要癥狀為髖部疼痛、壓痛,下肢外翻,縮短畸形,活動后疼痛加重,并在體表能觸及骨擦感。其中男性72例,女性34例,年齡57~86歲,平均65.8歲。右側67例,左側39例,受傷時間1~12d,平均受傷時間3d。對兩組患者年齡及性別進行方差分析,無統計學差異(P>0.05),符合隨機抽取原則。
1.2.1 術前處理 術前完善心電圖、凝血功能等術前常規檢查,并行脛骨結節骨牽引。牽引后常規拍片,骨折端對位對線糾正后才擬行手術治療。
1.2.2 手術方法 采用全麻或者持續硬膜外麻醉,患者臀部墊高仰臥于透視床上,C臂床邊備用。
PFNA組:大粗隆上5cm做4~6cm手術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筋膜,闊筋膜張肌,暴露大粗隆畢,開槽后導針以大粗隆頂點進針鉆入股骨髓腔。根據術前髓腔內徑選擇合適主釘沿導針進入髓腔。術中根據C臂調整主釘的髓腔深度與方向,股骨外側做約1.5cm切口,在透視條件下將螺旋刀片導針進入股骨頸,位置最好在股骨頸中下三分之一處,隨后螺旋刀片以導針為向導通過骨折線進入股骨頸,鎖定刀片。同理置入遠端交鎖螺釘。再次C臂透視患者被動活動時骨折端是否存在異?;顒?,如固定穩妥最后擰入尾帽。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處理。
解剖鋼板術式:取股骨外側直切口,上緣至股骨大粗隆,遠端因骨折類型而定。切開皮膚、皮下筋膜、骨外側肌,暴露骨折端后在C臂引導下復位。如復位良好,放置解剖型鎖定鋼板,先以鎖定釘固定近端,如骨折端對位良好,鋼板近端用3~4枚松質提拉釘通過股骨頸至遠端。鋼板遠端需用3枚以上鎖定釘鎖定處理。同理,活動患髖,檢查髖部是否存在異?;顒?,如固定穩妥,放置負壓吸引球,傷口逐層縫合處理。
1.2.3 術后處理 兩組患者術后均抗炎、抗凝,床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等處理,并積極治療老年患者本身的慢性疾病。PFNA組一般術后3~5d床邊功能鍛煉,1周后即可在助行器或家屬幫助下不負重行走,術后4周一般可負重行走。解剖鋼板組:一般術后3d可半臥位,但一般需床上臥床8周,經拍片后方可下定行走。實際操作中,因根據患者骨折的類型、固定后骨折端的牢靠程度,骨質疏松程度等因素選擇不同的術后恢復方式。同時選擇不同時間斷拍片,了解骨折的愈合情況,指導患者的活動方式。術后1、3、6,12個月行髖部X線檢查,12個月后按觀察指標進行優、良、可、差進行分級。
1.2.4 觀察指標 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以局部疼痛、功能障礙、下肢畸形等因素為指標進行分級:優≥90分,良89~90分,可70~79分,差<70分,優良率即優與良總和所占的百分比。
將各研究病例性別、年齡等各項數據交由統計學專業人員,并將其錄入Excel表當中,統計人員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并進行χ2、秩和等檢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FNA組2例出現主釘遠端穿出股骨遠端,致部分性骨折,雖改為較小的主釘,但因需長時間臥床,仍影響部分髖部功能。1例螺旋刀片置入位置不佳行成輕度髖內翻;解剖鋼板術式3例股骨頸松質出現拔釘,1例出斷釘,另有8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髖內翻現象。
試驗結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PFNA組:優49例、良9例、可3例、差0例,優良率95%;解剖鋼板術式組:優24例、良12例、可4例、差5例,優良率80%;比較兩組手術術后療效方面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明兩組手術效果有明顯差異,PFNA組手術效果明顯高于解剖鋼板組。
一般認為,股骨粗隆間骨折是在股骨頸基底部及小粗隆范圍之間的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3%~4%。其平均患病年齡70歲,尤其多見于伴有骨質疏松的高齡老年病人。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骨質疏松率的增高,故患病率具有逐步增高的趨勢。因保守治療具有較高的致殘及死亡率,在患者能夠耐受手術的情況下,早期手術成為業內公認的最佳選擇。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手術方式眾多,大致分為髓內及髓外固定兩種方式,而本研究中的PFNA和解剖鋼板術式為其典型的代表。
解剖鎖定鋼板是由Robert Frigg[1-2]于20世紀末在前人的思路上根據人體骨骼特定的解剖形態改造而成。它具有以下優點:①與所有鎖定螺釘一樣,鋼板與螺釘形成穩定的支架系統,此系統較高的抗拔出合力及高度的角度穩定性;②鋼板設計服帖,包容性好,具有無需折彎,使用省時方便等特點。③鋼板近端的多孔多方向設計利于對股骨小轉子的固定,有利于保證周圍骨皮質的完整。從生物力學我們得知:一旦粗隆內側弓骨皮質缺少支撐,易造成髖內翻;④在治療復雜性骨折時,能將多個碎骨塊單獨固定,從而達到堅強固定的效果;⑤鋼板的固定方式不依賴骨與鋼板的接觸,從而降低了對股骨骨膜的損傷,利于骨折端骨折的恢復。但在臨床實踐中,我們也發現,解剖鎖定鋼板出現很多的并發癥,如髖內翻、拔釘、螺釘松動等,這些現象在本研究也中得到了證明。筆者認為,解剖鎖定鋼板的涉及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骨折端的穩定主要靠松質提拉釘所維持,但患者多為骨質疏松的老年患者,這種骨質疏松因患者術后需臥床等原因會進一步下降,股骨頭頸部的把持力也會相應較少,這就造成了松質提拉釘拔釘等現象。其次,解剖鎖定鋼板為髓外固定方式,這樣無形中增加了彎矩,不能過度分擔股骨粗隆內側骨皮質的負荷,增加了骨折端的切剪力,易造成髖關節內翻甚至斷釘等并發癥。
PFNA是由股骨近端髓內針(PFN)改良而來,不但具有生物力學穩定,不固定小粗隆都牢靠等優點,同時遠端的交鎖螺釘的設計允許骨折端微動,利于骨折端的愈合。PFNA螺旋刀片在導入股骨頸后,能極大壓緊周圍骨質提高周圍骨密度,其螺旋設計更利于對周圍骨質的把持。Strauss等[3-4]研究顯示,螺旋刀片固定系統抗剪切力明顯提高,能有效預防骨折近端的旋轉,在治療合并骨質疏松骨折的患者上具有明顯的優勢。正因為以上原因,PFNA術后可以滿足患者早期下床鍛煉的要求,利于患者骨折端的早期愈合,減少術后栓塞等并發癥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PFNA術式在本臨床研究中也遇到一些問題,如患者髓腔太小,主釘不匹配;部分粉碎性大粗隆骨折患者,進針點無法定位等。但瑕不掩瑜,PFNA較解剖鎖定鋼板在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上有更好療效。
[參考文獻]
[1]Frigg R.Locking Compress Plate (LCP).An osteosynthesis plate based on the dynamic compress plate and the point contant fixator (PC-Fix)[J].Injury,2001,32:63-66.
[2] Wagner M,Frenk A,Frigg R.New concepts for bone fracture treatment and th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J]. Surg Techno lint,2004,12:271-277.
[3] Strauss E,Frank J, Lee J,et al.Helical blade versus sliding hip screw for treatment of unstable intertrechanteric hip fractures:a biomechanical evalution[J].Injury,2006,37:984-989.
[4] Lenich A,Mayr E,Ruter A,et al.First results with the trochanteric fixation(TFN):a report on 120 cases[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6,126:70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