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鋒, 王燕妮
(長江大學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湖北 荊州 434007)
髖關節疾病包括髖關節脫位、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其中股骨頭缺血壞死是股骨頸骨折最常見的并發癥,也是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主要適應癥。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年齡、骨折類型、治療方法,據文獻報道,發生缺血壞死的時間最早為傷后1.5個月,最晚傷后17年,其中約80%~90%發生于傷后3年以內[1]。股骨頭壞死的原因通常認為是股骨頭血液供應受到損害,再加上骨折復位不良和固定的穩定性不佳,致骨折再移位和假關節形成。
本組78例患者均為我科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髖關節疾病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57例。患者年齡60~89歲,平均74.5歲,
主要表現為畸形,患肢多有輕度屈髖屈膝及外旋畸形;髖關節疼痛,移動患肢時疼痛更為明顯,在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部叩打時,髖部也感疼痛,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常有壓痛;功能障礙,移位骨折病人在傷后就不能坐起或站立,且遠端受肌群牽引而向上移位,因而患肢變短。
CT檢查方法、MRI檢查方法。
78例患者根據自身的身體情況分別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內麻醉下采用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
78例患者中股骨頭壞死58例,外傷12例, 骨性關節炎8例。術后均未出現并發癥,痊愈出院,手術切口甲級愈合,恢復良好。住院時間10~14d,平均12d。
3.1.1 創傷性 因髖部受傷后引起股骨頭骨折、股骨頸骨折、髖關節脫位,以及沒有骨折脫位的髖部軟組織損傷。其中由股骨頸骨折而發展成股骨頭壞死者最為多見,約占股骨頸骨折的30%左右。
3.1.2 非創傷性 長期大量使用糖皮質激素、酒精中毒等,這些因素有的可以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也可以導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不論是創傷性和非創傷性的因素,最終的結果一是造成動脈供血不足,二是造成靜脈瘀阻。而后者又可以引起骨內壓升高,進一步加重動脈供血不足,最終導致股骨頭缺血、缺氧,骨細胞變性、壞死。
可根據病人情況選用髖前外側或后外側切口顯露關節囊,一般不切除前側關節囊,這樣可保持人工關節的穩定,減少術后脫位,術后也無疼痛現象。然后將髖關節屈曲、內旋、內收使關節脫位,距小粗隆上方1.5cm左右,垂直切斷股骨頸,修整髖臼,髖臼面的所有出血點均應止血,紗布壓迫止血。在放入骨粘固劑時,髖臼創面應無出血或積血,所以在髖臼面干凈無血后,才能開始攪拌骨粘固劑。固定髖臼帽,固定人工股骨頭,復位后觀察其活動度及穩定性。
3.3.1 全身并發癥 常見的為深部靜脈栓塞,此并發癥重在預防,術中應保持合適的體位,患肢避免長時間髖內收位。操作應輕柔,減少出血,保持充足血容量,術后最好不用止血劑。傷口保持負壓吸引,防止髖部、腹股溝部出血腫脹,減少局部壓迫,并且早期開始物理療法,如術后抬高床腳,及時指導患者做深呼吸運動和下肢肌肉收縮活動,尤其是讓患者主動用力地作踝關節屈伸運動,股四頭肌靜止性等長收縮。
3.3.2 局部常見并發癥 有傷口感染、人工髖關節松動、脫位等,其中感染是最嚴重并發癥,它是造成髖關節置換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們在操作過程中應盡量減少手術時間,做好病人的無菌準備,除完善的皮膚準備之外還應在術前30~60min靜脈應用抗生素,這一點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很必要的。
3.3.3 血管損傷 髖關節置換發生血管損傷的機率為0.25%,一旦發生,可威脅病人的生命和肢體存活,因此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應高度重視。
3.3.4 神經損傷 占髖關節置換術的0.5%~2%,受損神經主要是坐骨神經或腓總神經和股神經。損傷原因多見于手術操作過程中對神經的直接損害,如電凝灼傷、牽引拉勾直接損傷或手術過程中并發骨折的骨斷端對神經干的損傷,或使用長頸假體,使肢體延長,而造成神經牽拉傷。我們在操作時避免神經損傷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層次清楚,手術操作輕柔,注意保護神經,防止選用使肢體過度增長的長頸假體。
綜上所述,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成功的關鍵是預防感染、合適假體、操作輕柔、控制出血。
[參考文獻]
[1]胥少汀,葛寶豐.實用骨科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