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波
(上饒市人民醫院CT室,江西 上饒334000)
鼻內窺鏡技術憑著直觀、微創的特點成為耳鼻喉科常規的治療方法[1]。隨著鼻內窺鏡技術的不斷發展,鼻內窺鏡手術已經應用到顱底等更為深層次的結構中。現有的術中導航技術多為CT或者MRI影像,我院采用CT-MRI融合圖像的三維重建,在鼻竇—顱底外科導航三維顯示中應用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2013年來我院進行顱底治療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齡在20~88歲之間,平均年齡(55.5±2.8)歲。患者均病理或手術證實為顱底腫瘤患者,其中腦膜瘤5例,膠質瘤7例,多發性骨髓瘤8例,聽神經瘤2例,腦轉移瘤3例,顱底骨巨細胞瘤、骨纖維結構不良、血管外皮瘤、生殖細胞瘤、基底動脈瘤各1例。
本次研究采用菲利蒲64排CT機和GE 1.5TMRI機。所有患者均采用頭頸肩一體熱塑面罩進行固定定位[2]。先采用螺旋CT進行定位掃描,在掃描時的平板床要與加速器治療床一致,掃描范圍從頭頂到鎖骨下,掃描深度為3~5mm。再進行MRI進行定位掃描,掃描時患者采用與CT檢查時一樣的體位,掃描范圍從頭頂到鎖骨下,掃描深度為5mm。將CT和MRI掃描結果錄入三維重構軟件進行三維實體重建。根據重建組織的不同密度,在操作者選定重建結構組織后,軟件自動獲得該組織的閾范圍,在獲得該組織的閾值范圍后便可獲得原始的蒙片。進行手工或區域選擇去除干擾,然后對三維重構模型進行重建。得到的圖像可進行重建和分割,還可獲得腫瘤和鄰近組織的半透明來剖面,通過多種三維重構進行圖像處理。
三維重建后的圖像可進行平滑去噪處理,形成的模型形態逼真,表面光滑。可通過直觀的立體三維圖像顯示病灶部位和附近組織結構位置。通過CT-MRI進行三維重建可在鼻內鏡手術中準確為醫生提供患者術區的空間圖像。可通過不同結構設置不同染色,在手術中可提示醫生頸內動脈、眶壁的位置,避免重要器官的損傷。三維重建圖像可進行再處理,顱骨可在圖像中全部祛除或進行透明化處理,可顯示隱藏的腦室系統。通過三維重建通過計算分析腫瘤組織體積,可為臨床病例討論提供可視直觀的圖像。
隨著醫學成像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影像技術應用于臨床診斷和治療當中[3]。醫學成像可分為解剖成像和功能成像,臨床中一個病人需要進行多種模式的影像學檢查,才能分辨病灶區域和周邊組織的真實情況。詳細的影像學描述可提供患者詳細的人體解剖學信息。將各種醫學影像信息有機的結合,才可完成多模型圖像的融合,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并且可以開發新的臨床應用價值。
鼻內窺鏡已經成為耳鼻喉科常用的治療手段,隨著內窺鏡在更深層次結構中的應用,對于周圍較復雜的解剖結構應采用更為直觀的影像學技術作為導航[4]。臨床中常用的鼻頭-顱底影像技術有CT、MRI、X線等,每種成像技術均存在優勢和不足,對患者進行綜合圖像信息分析十分重要。三維視圖技術可將患者的顱底二維信息轉化為三維信息,可采用CT-MRI融合技術對三維視圖進行三維重建模型應用于鼻內鏡導航顯示系統。本次研究將圖像處理技術將CT和MRI圖像進行三維重建,再采用虛擬鼻內鏡下觀察和回執三維測量,研究CT-MRI融合圖像在顱底外科導航中的應用。采用三維重建可繪制顱骨、下鼻甲、中鼻甲、鼻中隔、頸內動脈等相關結構。并將模型進行平滑去噪,進行染色處理,將模型的外觀、大小、形狀充分表現出來。再采用虛擬鼻內鏡的方法,從頭顱的鼻腔觀察腫物、下鼻甲、中鼻甲、鼻中隔、頸內動脈等解剖位置關系。將繪制的顱骨模型和各顱內解剖結構模型進行重組,從外向內觀察顱內標志和腫物解剖關系。
CT可清晰顯示骨組織影像,但對軟組織描述欠佳;MRI可清晰顯示軟組織影像,但對骨性組織描述欠佳。CT-MRI的聯合應用可彌補兩種影像技術的不足,為頭顱影像提供了新的技術,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1]黃德亮.劉良發.顱底外科30年 [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2,10(3):291-295.
[2]江建東.高志英.鐘平.顱內電極三維重建在涉及腦功能區癲癇術前評估中的應用 [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6):865-868.
[3]王娟.李敏達.夏建國.CT圖像數據集三維重建在影像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 [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1):105-107.
[4]范仁冰.莊永志.徐麗杰.CT/MRI影像融合在鼻咽癌適行放療靶區勾畫中的應用 [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