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武,章光斌
(荊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湖北 荊州434000)
劉文峰
(荊州市急救中心,湖北 荊州434020)
2013年3月12日,湖北省荊州長江大橋一起特大交通事故發生后,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我市衛生系統反應迅速、應對科學,指揮有力、搶救有序,積極投入重大公共事件緊急醫療救援,有效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2013年3月12日19∶13,一輛載有22人的雙層臥鋪車途經荊州長江大橋南段時沖出大橋墜落江灘。該事故共造成14名乘客現場死亡,8名傷員送往醫院得到成功救治。
1)急救信息。19∶13,一輛雙層臥鋪車途經荊州長江大橋南段時沖出大橋墜落江灘。當即,一個120急救電話直報市急救中心。
2)聯動機制與信息報告。市急救中心接報120急救信息后,一是根據事件傷員預測情況于2分鐘內派出9輛救護車疾馳現場,隨后調派公安縣6輛、中心城區3輛救護車增援,并啟動重大事故醫療救援應急預案;二是按照應急聯動機制迅速報告110、119等有關部門組織救援;三是將事件初步情況同時向省衛生廳應急辦、市政府應急辦報告。
3)現場指揮。市衛生局局長、分管副局長以及市急救中心主任等領導迅速趕赴現場指揮醫療救援。局長同時指示所有醫院開放綠色生命通道,做好各項搶救準備,確保傷員到達醫院后第一時間得到全力搶救。隨后,承擔傷員救治任務的各醫院院長親臨病區指揮傷員搶救工作,落實專班負責傷員救治。
40院前急救。19∶13,接報車禍急救電話。
19∶15,派出首批9輛救護車趕赴現場;啟動重大事故醫療救援應急預案。
19∶16,向110、119等有關部門報告應急信息。
19∶28,第一輛救護車率先到達事發地點。急救人員手提急救箱、擔架一路快跑進入事故現場。在急救指揮下,實施傷員分檢分類、搶救分區劃片,各醫療救援隊員有條不紊地開展現場搶救和傷員轉運。
19∶32,市急救中心根據現場信息反饋,調派公安縣6輛救護車和中心城區3輛救護車增援。
在救援過程中,醫務人員不顧自身安危,跟隨消防官兵一起鉆進事故車底進行施救,不停的鼓勵病人,給一些暫時無法移動的病人吸氧和初步處理,協助消防官兵搬運傷員。
截至22∶30,完成現場清理。市急救中心共調派18輛救護車、37名醫護人員趕赴現場急救。救護車在江岸按序排列,醫護人員有序施救,每一位傷員從事故現場轉運到安全區域都能第一時間得到醫護人員的及時搶救。對有生命跡象的傷員,醫護人員迅速展開搶救,實施開放靜脈通道、心肺復蘇、止血、包扎、固定等各種措施。即使在轉運的救護車上,醫護人員也在持續急救。期間,有8名傷員被陸續送往各醫院救治。
5)醫院搶救。在市委市政府統一指揮下,將8名重傷員(其中危重2名)及時轉運至醫院全力搶救。傷員分布市一醫院5名、市中心醫院1名、市二醫院2名。市衛生局當即在市一醫院召開事故傷員搶救工作會議,要求各醫院嚴格執行 “一人一套專班一個搶救方案”,投入強有力的醫技力量,切實落實救治責任,全力以赴開展搶救工作。經過及時搶救,8名重傷員均得以成功救治。
6)信息發布。3月12日23∶30,市衛生局在市一醫院舉辦了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了事故傷員的現狀和醫療救治情況,實行衛生應急信息透明公開。
接報事件信息后,各級領導高度重視這起重大事故。市委書記、市政府常務副市長率領相關部門領導親臨現場指揮救援。市衛生局局長、分管副局長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指示醫療救援,部署搶救工作,督辦醫療機構全力搶救傷員。有力的決策使事故現場迅速得以施救,8名重傷員得到及時救治。
一是迅速調派救護車。市急救中心接報急救信息后,迅速反應,2min內派出第一批緊急醫療救援力量疾馳現場。得到現場要求增援的信息反饋后,及時派出9輛救護車增援。二是啟動部門聯動機制。迅速將急救信息報告110、119等有關部門組織救援。三是信息報告及時。第一時間將事件初步情況向省衛生廳應急辦、市政府應急辦報告。應急快速反應為現場緊急救援贏得了寶貴時間,多部門應急聯動機制為確保應急成效發揮了積極作用,信息報告暢通為應急決策指揮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院前急救有序。現場醫療救援隊員臨危不亂,迅速形成指揮、分區、分檢、施救、轉運等流程,做到急救原則與靈活施救相結合、醫療救援與其他救援密切配合,救護車輛有序進出現場,充分體現了醫療救援隊伍高效應急、科學應對。二是醫院搶救有力。醫院開通綠色通道,提前做好傷員搶救準備工作,迅速組建搶救專班,傷員進入醫院后,立即開展診斷治療,實行 “一人一套專班一個搶救方案”,因人而異,提高搶救成功率,確保傷員生命安全。三是強化搶救責任。市衛生局召開會議部署搶救工作,醫院院長親臨病區指揮搶救,投入最強醫技力量和搶救設備,及時邀請省級醫療專家會診指導,以對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負責的精神,全力搶救傷員。
一是制定成熟的應急預案。明確重大事件現場醫療救援流程,制定急救工作制度,自成現場指揮和急救體系。通過反復實踐,不斷完善,形成了成熟的應對預案,指導各類重大事件醫療救援工作,確保了急救成效。二是堅持應急值守。市急救中心執行24h急救應急值班制度,完善急救流程,滿足社會急救需求,有效提高了各類急救應急水平。三是健全應急工作機制。2005年以來,我市逐步完善醫療救援網絡,先后建立中心城區、縣市急救站,做到布局合理。同時,建立健全醫療救援應急工作機制,統一調度,分片急救,提高急救成功率。四是不斷強化培訓與演練。組建急救隊伍,加大培訓力度,開展各類應急演練,積累應急經驗,有效提升了應對重大事件醫療救援的能力和水平。充分的應急準備和較高的應急能力才是各級政府高效應對突發事件的根本保障。
事件發生后約50min,荊州電視臺江漢風欄目報道了事故現場,荊州新聞網發布了簡要信息,并上傳了現場圖片,讓人震驚。經過現場施救、清理,傷員緊急轉運,醫院初步診療后,市衛生局在醫院及時召開了傷員救治情況新聞發布會。新聞媒體準確地報道了傷員救治情況,宣傳了黨和政府積極應對重大事故、確保人民生命安全的得力措施,受到社會的認可。
重大事件發生后,醫療救援隊伍第一時間率先到達現場,隊員反應迅速,近二十輛救護車有序排列,急救工作臨危不亂、有條不紊。事故中8名重傷員經過現場急救、及時轉運、醫院全力搶救,均得到有效救治。衛生應急為重大事故處理和善后發揮了積極作用。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醫療救援工作后來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急救資源不足。一是在重大特大公共事件醫療救援中,荊州中心城區救護車輛不能滿足急救需要。本次事件發生地與荊州中心城區僅僅一橋之隔,市急救中心除派出中心城區救護車外還調遣了40km以外的公安縣救護車。二是市急救中心指揮設備有待升級更新。目前,市急救中心每年受理大型事故100余起,2005年配置的設備和軟件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院前急救需求、重大活動的保障和各種突發事件現場急救等任務,120線路設備和調度處理軟件亟待升級。本次事件120線路應接不暇,同時影響其他呼救信息接受。
2)媒體訪問占據急救電話線路。由于此次事故重大,社會關注度高,各媒體眾多記者反復撥打120詢問事故救援進展,導致120電話占線,無法正常接聽呼救電話。
一是建議政府加大對醫療救援硬件建設的投入力度。增加救護車數量及其配置,升級急救指揮調度設備和軟件系統,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急救需求,有效提高急救水平。二是完善公安、消防、醫療急救等多系統多部門協調合作機制[1],切實做到政府統一指揮,多部門密切配合,協同應對,高效應急。三是強化醫療救援隊伍建設。提高隊員綜合素質,規范急救培訓與演練,提升衛生應急應對能力。四是進一步健全重大事件信息發布機制。建議建立信息發布專班,及時發布事件處理進展,給予媒體獲取信息的正常途徑。
[1]劉保池,劉立,裴輝,等.災難事故的緊急醫療救援 [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12(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