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協洲
(湖北嘉魚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437200)
嘉魚縣地處長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脈與江漢平原的結合部,隸屬湖北省咸寧市,全縣版土面積1017 km2,轄8鎮82個行政自然村,耕地面積28793 hm2,其中,旱地11613 hm2、水田 17180 hm2,總人口36.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35萬人[1]。2012年統計年報顯示,全縣農業產值33.9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農民人均純收入9200元[2],在咸寧市處于上游水平。
嘉魚縣屬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度較大、日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等特點。全縣年均氣溫17.2℃,年均日照時數1944.3 h,年均降雨量1370 mm左右;縣內耕地多為長江沖擊平原,耕層深厚,土壤肥沃,適宜蔬菜、水稻、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生長[1]。
嘉魚縣雖然是個地域小縣,卻是個農業大縣。20世紀90年代初,全縣以糧食、棉花、油料等為主導作物。90年代中后期開始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魚岳鎮神州堤民垸開展城郊菜籃子工程建設,在新街鎮原茅州垴村積極發展簡易大棚精細菜生產,在潘家灣鎮肖家州村、潘家灣村積極嘗試露地“兩瓜兩菜”生產,由此奠定了全縣蔬菜產業發展之基礎,拉開了全縣蔬菜產業發展之序幕。到目前為止,嘉魚縣不僅是全省33個產糧大縣之一,更是全省蔬菜板塊第一縣。全縣年均農作物種植面積(含復種)7.3萬 hm2左右,其中蔬菜、瓜果達到3.2萬hm2(含復種),占總面積的43.6%,糧食作物3.07萬hm2左右,占總面積的41.8%。蔬菜產業在這10多a間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全縣第一大農業支柱產業,其取得的成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全縣沿武(武昌)嘉(嘉魚)線、嘉(嘉魚)牌(牌洲)線、咸(咸寧)潘(潘家灣)線、嘉(嘉魚)石(石磯頭)線等主要公路沿線,包括牌洲灣鎮、潘家灣鎮、渡普鎮、新街鎮、魚岳鎮5個鎮32個自然村已形成1.3萬hm2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其中以武嘉公路為核心的百里蔬菜長廊及潘家灣鎮由蔬菜科技園至四邑村二十里蔬菜大道場面蔚為壯觀。近幾年先后有曾慶紅、賀國強、孫政才、俞正聲、李鴻忠等中央、湖北省委高層領導到嘉魚視察蔬菜生產,并多次得到有關領導及國家農業部、湖北省農業廳的高度贊揚與好評。
據統計,2012年,全縣蔬菜、瓜果種植面積(含復種)3.2萬hm2,其中冬瓜、南瓜、甘藍、大白菜“兩瓜兩菜”2.7萬hm2,大棚精細菜 1333 hm2,西、甜瓜2000 hm2,蓮藕、菱角、茭白等水生蔬菜2000 hm2;全縣蔬菜瓜果總產量108.5萬t,產值按可比價計算22.5億元,按現行價計算26.8億元,占當年全縣農業產值的66.2%;蔬菜產業為全縣農民人均提供純收入4885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3%[2]。
嘉魚縣主產“兩瓜兩菜”,兼有辣椒、茄子、黃瓜、番茄、豆角、西蘭花等大棚精細菜,有西瓜、甜瓜,也有蓮藕、菱角、茭白等水生蔬菜,可供品種繁多,主導品種突出。一提起“兩瓜兩菜”,人們就會想起嘉魚,一談及嘉魚,人們就會聯想到“兩瓜兩菜”。縣產西、甜瓜,大棚精細菜,水生蔬菜主要銷往本地及鄰近的武漢和長沙市場,而“兩瓜兩菜”則銷往東北三省、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廣東、廣西、上海等全國近20個省份、200多個大中城市,并遠銷韓國、日本等海外市場。每當“兩瓜兩菜”上市季節,每天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型運輸車輛100多臺(次)來嘉魚采購、運輸蔬菜。2011年嘉魚產甘藍、大白菜榮獲湖北省“首屆名優蔬菜”金獎,同年“嘉魚蔬菜”地理標識證明商標獲準國家工商部門注冊,“嘉魚蔬菜”不僅是一份信心的保證,是一份質量的保證,更是一份放心的保證。嘉魚蔬菜總量大、質量好,市場知名度、市場占有率高,“北有壽光,南有嘉魚”因此而得名,全國“蔬菜之鄉”可謂聲名在外,遠近聞名。
嘉魚縣蔬菜產業不僅具有規模優勢,同時擁有市場優勢,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狠抓了蔬菜品質提升,經過多年的努力,把嘉魚縣打造成了全國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縣。在蔬菜品質提升與控制這一塊,政府和職能部門主要抓了以下幾點:一是廣泛的宣傳與培訓,讓廣大農民全面掌握、主動應用無公害、綠色食品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二是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嚴格控制投入品的使用,加大市場執法力度,堅決杜絕高毒、高殘留農藥等違禁投入品的使用;三是依托農業部“露地蔬菜標準園創建”和“設施蔬菜標準園創建”項目的實施,加大了太陽能殺蟲燈、黃板誘殺、性誘捕器等物理、生物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年均示范推廣0.67萬hm2以上,不僅降低了成本,減少了農藥的使用,而且極大地提高了蔬菜品質;四是加強了產地質量檢測,增加檢測頻率與批次,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杜絕了問題農產品流入市場、端上餐桌。截止到目前,全縣已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蔬菜認證品種127個,農業部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5個,已通過農業部綠色食品蔬菜認證品種40個,包括冬瓜、南瓜、甘藍、大白菜、辣椒、茄子、豆角、黃瓜、番茄等,均頒發了綠色食品產品證書[3]。嘉魚產蔬菜不僅質量高,而且商品性好,在全國各地市場享有較高的聲譽。
①加工與轉化有了良好開端 近幾年,嘉魚縣成功引進外地客商來嘉魚投資創辦了國美食品、綠豐食品、韓國世天、利明冷庫等蔬菜加工、轉化與冷凍企業,成功帶動了蔬菜的就地加工轉化,延伸了產業鏈。其中,國美食品從事冬瓜糖及蓮心加工,年加工能力5萬t以上;綠豐食品從事甘藍脫水加工,為方便面廠家提供調味佐料包,年加工脫水蔬菜2萬t以上;韓國世天從事泡菜加工,年加工轉化大白菜、甘藍、蘿卜3萬t以上;利明冷庫高峰期日入庫量1000 t,可實現短期冷凍處理,錯峰銷售,一般可增加銷售收入30%以上。2014年還有5個農業產業化加工項目在洽談之中,正式投產后可極大地解決嘉魚蔬菜產業鏈上的瓶頸問題。
②蔬菜專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 從1996年的潘家灣鎮蔬菜營銷協會到如今的全省十強富德蔬菜專業合作社,從1996年的全縣1家到2014年的60多家,嘉魚的蔬菜專業合作社不僅數量大增,而且建設標準越來越高,運行越來越規范。全縣蔬菜專業合作社已匯集社員8000多人,涵蓋面積0.8萬hm2;每年依托各大合作社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200場次以上,培訓農民3萬人次以上;開展針對性的訂單生產5667 hm2,附帶銷售8333 hm2,銷量35萬t以上。在合作社的帶領下,菜農667m2平均銷售收入可增加200元以上,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3]。
③蔬菜經紀人異?;钴S,作用越發重要 據不完全統計,嘉魚全縣擁有蔬菜經紀人500多人,其中影響較大的有100多人。如潘家灣鎮知名蔬菜經紀人殷希山擁有40多人的專業隊伍,常年組織銷售“兩瓜兩菜”1333 hm2以上,個人可獲利100萬元以上。蔬菜經紀人利用自己的信息資源與人力資源,通常在蔬菜苗期就定價格、下訂單,收獲時統一裝車外運,兌現承諾,自擔風險,把農民的風險降到最低,農民一般只管種菜,反而成了“甩手老板”。2010年春節后,甘藍、大白菜市場低靡,新街鎮余碼頭村蔬菜經紀人孫克禮不惜倒賠60余萬元,兌現了先前與農戶簽訂的全部80 hm2甘藍的收購協議,切實保護了農民利益。
④農機需求旺盛,農機手收入可觀 伴隨著蔬菜產業的發展,蔬菜主產區農機作業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據不完全統計,嘉魚縣蔬菜主產區近幾年新增大中型耕整、運輸農用拖拉機800臺(套)以上,保有量達到1200臺(套)以上,而且購買力十分旺盛。主產區機耕機整率已達100%,每臺機械年均作業面積26.7 hm2左右,年均運輸300趟左右,從事耕整、運輸的農機手年人均獲利4萬元以上。
⑤產地批發市場與地磅建設布局到位 嘉魚縣過去的蔬菜交易都在馬路邊完成,“馬路市場”嚴重占道,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近幾年,縣委、縣政府通過政府出資與招商引資的方式,在潘家灣、新街、牌洲等地先后建成6個專業蔬菜批發市場,實行進場交易。同時,幾乎每個蔬菜村都有1~2臺大型地磅,極大地方便了蔬菜的交易與銷售。
近幾年,我縣通過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項目、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及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整合項目資金,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設水平,主產區溝、渠、路已得到改造與升級,田間主要道路可滿足拖拉機及大型貨車通行需要。溝渠清淤、硬化力度較大,可基本解決澇能排、旱能灌的問題,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也已得到了有效的改觀。
十年磨一劍,嘉魚蔬菜產業從起步到壯大,歷經了十幾年的時間,成效有目共睹,成績值得肯定。但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幾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①蔬菜種類結構 全縣3.2萬hm2的蔬菜生產總規模,其中,露地蔬菜即通常所說的大路菜有2.7萬hm2之多,而大棚設施蔬菜基地不足333 hm2,年生產規模不到1333 hm2,其他如西瓜、甜瓜、水生菜規模也相對較小,缺乏高技術含量、高產出率的品種和模式支撐,存在“大而全”的現象,不能適應大規模、大市場、大流通的發展思路[4]。
②蔬菜生產季節 全縣春播蔬菜面積大,反季節蔬菜面積小,蔬菜生產“避淡補旺、填空補缺、周年供應”的功能較差[4]。
③蔬菜品種結構 “小而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一種蔬菜同時種植多個品種,難免出現良莠不齊或市場不對路問題,很難形成單個品種總量規模,往往不能滿足市場對同一個品種的趨同化需求。據調查,2012年秋播,全縣甘藍種植品種包括嘉麗、綠豐王、春秋甘藍等在內,多達70個以上,單個品種平均種植面積不到133 hm2[4]。
“兩瓜兩菜”既是嘉魚的一張名片,又是嘉魚的一塊心病,因為近些年來,一方面,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發,諸如雨雪冰凍、高溫干旱、病蟲害暴發等自然災害頻發,自然風險在加劇,大路菜生產缺乏風調雨順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受周邊省、市、縣蔬菜發展規模擴大影響,嘉魚的蔬菜不再是一枝獨秀,已受到較大沖擊,部分年份還取決于東北、山東、廣東、湖南、上海等地氣候狀況與豐欠程度,外地豐收,你就難銷滯銷,外地欠缺,你就俏銷暢銷,對外地依賴性強,市場主導力明顯不夠,市場并不穩定,頻繁出現“菜賤傷農”現象,如2011年春季,嘉魚產地大白菜、甘藍售價不到0.10元/kg,667m2產值不足500元,農民沒有盈利反而虧本,而2012年春季則相反,遲熟甘藍、大白菜售價1.60元/kg,每667m2產值可達到8000元以上,比早熟品種單價高出1.20元,每667m2產值高出6000元,市場變數較大,起伏不定,農民患得患失,時喜時憂。
從調查情況來看,2010年前,嘉魚的冬瓜、南瓜一般都在清明(4月5日前后)前后定植,6月下旬至7月下旬集中上市,秋播甘藍、大白菜,11月上中旬集中上市,冬播甘藍、大白菜,翌年2~3月集中上市,早、中、遲熟品種結構欠佳,上市過于集中,不僅增加了銷售難度,而且沒有價格優勢。近幾年我縣積極倡導不同熟期品種分期播種、合理搭配,情況雖有所好轉,但總體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
雖然嘉魚引進了一批蔬菜加工企業,但總體規模不大,能力不足,加工轉化能力還不到全年總量的10%。2007年3月,嘉魚縣經過冷凍處理的大白菜銷往廣州,單價1.80元/kg,而同期沒有經過冷凍處理的大白菜單價僅0.60元/kg,甚至有不少大白菜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就已爛掉,失去商品價值。一旦大量蔬菜集中上市,銷售渠道不暢,或者市場價格低靡,通過冷凍冷藏處理錯峰上市,可有效地規避風險,提高經濟價值與生產效益。
據調查,嘉魚縣蔬菜產區除少數水旱輪作田塊采取一季中稻+一季蔬菜種植模式外,大多數地方并沒有實行合理的輪作與換茬模式,在同一地塊長期種植一兩種蔬菜或采取同一種生產模式,同時長期堅持一種施肥方法,存在根腐病、枯萎病、疫病等土傳病害逐年加重、土壤嚴重酸化、地力急劇下降、農地膜白色污染等重大隱患,對產量和品質有極大影響,老產區、主產區這種隱患已逐漸顯現,問題不容忽視,形勢不容樂觀。
通過對嘉魚縣蔬菜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下一步嘉魚縣蔬菜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應是在穩定種植面積的基礎上,調整優化蔬菜內部種植結構,加快發展加工轉化與冷藏業,加強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與經紀人的培育,加速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與監管,加大農田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促進蔬菜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蔬菜產業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
嘉魚縣目前適宜種植蔬菜的區域基本上都在種植蔬菜,總體規模效益已經具備,社會效益也比較顯著。下一階段應不急于片面追求擴大規模,而是集中精力解決好現有的問題,研究對策與措施,制定未來發展規劃,尋求長期發展的根本出路。
①堅持“兩瓜兩菜”鮮明特色與主導產品不動搖 “兩瓜兩菜”總量控制在2.4萬hm2左右,比現有水平適當調減2667 hm2,用于發展西、甜瓜與大棚精細菜。調整目標為大路菜2.4萬hm2,精細菜2667 hm2,西、甜瓜 3333 hm2,水生蔬菜 0.2萬hm2。
②進一步調整、優化“兩瓜兩菜”當家品種 通過繼續實施蔬菜新品種“雙百”工程遴選后備品種,篩選苗頭品種,把好品種選用關,確保當家品種市場適銷對路。
③實行“兩瓜兩菜”早、中、遲熟品種搭配 以鎮或以村為單位有計劃地分期播種,分批上市,延長采收時間與供應周期,避免集中上市。
④大力推行主導品種規?;N植 每季蔬菜確立1~2個主導品種,擴大單個品種的種植規模與生產總量,改變過去品種“小而全”、“多、亂、雜”的現象。
嘉魚縣委、縣人民政府2012年1號文件《關于加快農業科技創新 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以新街鎮馬鞍山、曬甲山村為中心,加快設施農業的發展力度,力爭2012年全縣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333 hm2,比上年增200 hm2,重點加強新街鎮曬甲山20 hm2設施蔬菜標準園創建工作[5]。縣政府通過安排500萬元以獎代補資金及新建鋼架大棚享受農機購置補貼4000元/667m2等措施,目前已在陸溪鎮界石村和銅山村、魚岳鎮陸碼村、新街鎮曬甲山村、潘家灣鎮四邑村、牌洲灣鎮廣福庵村等地新建鋼架大棚6000多個,面積200 hm2。積極新建鋼架大棚,發展“春提早、秋延晚、夏遮蔭、冬覆蓋”大棚精細菜生產,不僅可豐富嘉魚的蔬菜品種結構,而且可實現蔬菜生產人為可控,降低自然災害,提高經濟效益,這是嘉魚蔬菜生產發展未來幾年的主要工作之一。
在總結以往成績的基礎上,加速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地力培養與恢復技術等適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其中,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現100%全覆蓋,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年均應用率不低于50%,達到1.7萬hm2以上;有基礎、有條件的地方適當實行水旱輪作與換茬,改良土壤團粒結構,減少土傳病害,逐年培養、恢復地力。
①培養蔬菜學科技術帶頭人 蔬菜是新興產業,品種多、茬口活,其中學問較大,有別于常規糧、油作物。目前縣、鎮兩級農技推廣隊伍中絕大多數過去單純從事糧、棉、油技術推廣,很少涉及蔬菜。近些年雖有接觸,但不夠深入,系統性、全面性相對欠缺,蔬菜生產上的重大技術問題往往依靠湖北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及武漢市的一些服務機構,本地沒有學科帶頭人,缺乏鄉土專家與能人。
②加大對專業合作社與經紀人的扶持力度 專業合作社是新時期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形式與組成部分,農產品經紀人是地方農產品銷售的中堅力量,兩者不容忽視,相反應切實引起重視。對于真槍實彈謀發展的合作社,要從政策、資金、陣地、帶頭人培養上給予傾斜。對于業績大、能力強的農產品經紀人,要從信貸、網絡硬件設施上給予支持,充分發揮二者的引領與帶動作用。
③深入開展信息發布與實用技術培訓 要通過“農訊通”手機用戶短訊平臺及其他多種途徑,及時向農民發送產品市場價格信息、需求信息、重大病蟲害防控及應急處置技術指導信息。同時,深入開展好蔬菜生產前沿適用新技術培訓,依托“陽光工程”項目或日常進村入戶培訓、現場培訓、以會代訓等多種形式,印發技術資料,提高新技術的知曉率與應用率,指導農民依靠科技發展蔬菜生產,提高科技在蔬菜產業中的支撐力。
①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 作為全縣農業支柱產業,嘉魚的蔬菜理應引起地方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與再度認識,縣委、縣政府應成立領導小組與工作專班,統籌安排各個方面工作。
②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 縣政府安排蔬菜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資金額度最低不少于500萬元,用于名特優新品種展示、高產高效新模式示范、新技術推廣、大棚設施補貼及農村實用新型人才培養等,要將這筆資金納入常年地方一般財政預算,并確保按比例自然增長。
③修改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 吸引更多的外地或本地老板積極創辦蔬菜加工企業,增加轉化能力與冷藏冷凍能力,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④加快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要在現有建設規模與建設標準之上,進一步整合項目、整合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代,把蔬菜產區每一塊農田都建設成為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進一步提高抗災能力與產出效益。
要對全國各大產區、各大產地市場進行充分的調研,準確掌握國內同類產品的生產與銷售情況,統籌安排,科學調度,使蔬菜生產更有目的性、更有針對性,瞄準市場空缺與消費需求,確定種植品種與生產規模,做到“以需定產”,避免盲目生產造成結構性過剩而導致“菜賤傷農”。當然,要做好這項工作,依靠幾個農民根本不可能實現,僅靠一個縣也不大可能,要上升到全省和全國層面,依靠上游制定區域化布局及專業化生產的實施規劃與方案。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關系民生的頭等大事,盡管嘉魚縣這些年沒有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但潛在的隱患也決不能馬虎。南瓜產區不少農民為達到提早成熟銷售、搶抓價格優勢的目的,在采摘待售的南瓜上應用乙烯利催熟,對這種現象相關職能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一是要加強宣傳,做好說服教育工作,引導農民自覺規范自己的生產經營行為;二是要加大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堅決打擊違禁投入品的使用;三是要強化產地抽檢與市場抽檢,既要抓源頭,又要抓下游;四是要規范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立完整的臺賬與信息卡,一旦發生問題,可以直接追究當事人的責任。
[1]嘉魚縣農業局.嘉魚縣農業志[Z].
[2]嘉魚縣統計局.2012年嘉魚統計年鑒[Z].
[3]嘉魚縣蔬菜產業協會《2010-2011年度工作報告》[Z].
[4]嘉魚縣農業局.2007年《嘉魚蔬菜結構調整報告》[Z].
[5]中共嘉魚縣委、嘉魚縣人民政府[2012]1號文件《關于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意見》[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