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慧,趙利民,陳紅紅,程永安,張恩慧,李高寶,許忠民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楊凌,712100)
太白縣地處秦嶺腹地,海拔740~3767 m,年平均氣溫7.7℃,無霜期158 d[1],氣候濕潤,具有發展綠色及有機蔬菜的優越環境條件。目前,該縣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高山反季節露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之一,生產的“太白山”綠色蔬菜暢銷全國28個大中城市[2],部分產品遠銷東南亞和歐洲等國[3]。2009年十字花科蔬菜根腫病在該縣部分菜田零星發生,之后發生面積逐年擴大,為害程度逐年加重,已嚴重威脅到當地蔬菜的安全生產。據調查,重病區菜田發病田塊達80%,病株率達50%以上,部分田塊死苗絕收;一般發病區菜田發病田塊達25%左右,病株率達30%。基于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太白蔬菜試驗站在進行生產調查的基礎上,開展了根腫病防治藥劑田間篩選試驗,以期篩選出防效好的藥劑,為解決生產難題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地位于太白縣嘴頭鎮塘口村,海拔1800 m。屬大白菜根腫病的老病區,菌源充足,環境條件適于發病。土壤為潮土,pH值為5.8,肥力中等,一年一茬,該田塊是連續7 a種植十字花科蔬菜(大白菜)的重發病田。試驗地冬前深翻,播前整地時每667m2施碳酸氫銨50 kg、三元復合肥50 kg作基肥。
試驗品種為目前當地大白菜生產主栽品種金冠,供試藥劑[4]、用藥量見表1。用藥前,將選定的試驗地塊在深耕的基礎上,統一用旋耕機旋耕一遍,然后劃分小區(皮尺、拉線、插樁),播種前施藥,每個小區按照各試驗藥劑用量進行地表噴淋(液體藥)[5],或地表撒施(固體藥)處理[6],施藥后各小區再用旋耕機旋一遍,旋耕深度為15~20 cm。保證藥劑和土壤混合均勻,再覆70 cm寬地膜[7],按劃分的小區播種。以上土壤處理和播種在一個下午完成。試驗設 9 個處理,小區面積 11m2(2.2 m×5 m),3次重復,隨機排列,重復間和小區間設隔離帶,四周設保護行。
施藥時間為2013年5月23日,即播種當日[8],天氣晴朗,大白菜播種后到幼苗期20 d內,天氣以晴間多云為主,播種后第13天降了一場小雨。
收獲時,挖起各小區大白菜,檢查大白菜根部,根據大白菜根腫病分級標準,對每株大白菜根腫病發病情況予以定級,統計株發病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然后切取根部稱取各小區大白菜產量。
大白菜根腫病病情分級標準,0級為沒有附著根腫;1級為根腫只附著在側根上,根腫數量占根系全部的1%~25%;2級為主根上有根腫附著,側根上根腫數量占全根系的25%以上,根腫數量占26%~50%的根系;3級為根腫數量占51%~75%的根系,主根上有根腫附著;4級為根腫數量占75%以上的根系,主根上有根腫附著。

表1 供試藥劑、施藥時間、用藥量
發病率、防治效果計算公式如下,發病率(%)=(發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病情指數=[∑(發病級數×同一發病級數的株數)/(調查總株數×病情分級數量)]×100;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9]。
采用DP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供試的8種藥劑,以處理A病情指數最低,平均值為9.37,防效最高,為89.92%;其次是處理C和處理E,處理C病情指數平均值為10.43,防效為88.78%,處理E病情指數平均值為12.23,防效為86.84%;處理B、G和H病情指數平均值分別為22.47、23.23和25.93,防效分別為75.82%、75.00%和72.10%;處理D和F病情指數最高,平均值分別為30.47和31.30,防效最低,分別為67.21%和66.32%。處理A、C和E 3個處理間防治效果無顯著性差異,但與其他5個藥劑處理防治效果均表現極顯著性差異。
由表3可以看出,供試的8種藥劑,以處理A增產效果最顯著,折合平均667m2產量4030.50 kg,與對照差異極顯著,基本可達到正常無病田塊的產量;其次是處理E和C,折合平均667m2產量分別為3791.59 kg和3642.43 kg,與對照差異極顯著,增產效果明顯;處理B和G,折合平均667m2產量分別為2146.53 kg和2090.14 kg,與對照差異顯著;處理H、D和F,平均折合667m2產量分別為1778.46 kg、1738.44 kg 和1685.69 kg,與對照差異不顯著。
本試驗研究結果顯示,8種藥劑處理的總體防治效果為福帥得懸浮劑>BJYT懸浮劑>科佳懸浮劑>68%精甲霜·錳鋅水分散粒劑>榮寶可濕性粉劑>40%五氯硝基苯可濕性粉劑>BJKL可濕性顆粒劑>24%石灰氮粉劑。

表2 不同藥劑對大白菜根腫病的防效比較

表3 不同藥劑處理對大白菜產量的影響
福帥得懸浮劑、BJYT懸浮劑和科佳防治大白菜根腫病的防效均在85%以上,這3種藥劑為本次試驗中防治大白菜根腫病效果較好的藥劑,可以在生產中推廣應用。68%精甲霜·錳鋅水分散粒劑、榮寶可濕性粉劑和40%五氯硝基苯可濕性粉劑防治大白菜根腫病的防效均在70%~80%。BJKL可濕性顆粒劑和24%石灰氮防治大白菜根腫病的防效均在70%以下。
田間調查顯示,試驗藥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白菜的產量和質量。試驗中未發現參試藥劑對作物產生藥害現象,也未觀察到試驗藥劑對其他病蟲害和其他非靶標生物產生的不良影響。本次試驗用藥方法僅采用土壤噴淋和拌土處理,各參試藥劑的大田具體用藥方法、用藥量以及作用機理尚不明確,還需要進一步試驗研究。
從試驗結果來看,福帥得、BJYT和科佳是防治大白菜根腫病的首選藥劑,藥劑和土壤充分混合均勻是技術關鍵。但由于十字花科根腫病是典型的土傳病害,主要是由于土壤長期連作導致土壤pH值下降引起,在防治上難度較大,要使土壤恢復原來的耕作狀態,僅僅依賴化學藥劑是不夠的,化學制劑只能暫時控制病害的發生,而不能根治。因此,建議在生產上采取輪作倒茬、選用抗病品種、改善土壤酸性環境以提高pH值、增施有機肥以培肥地力、加強田間管理尤其是及時排除田間積水、輔以藥劑防治等“輪、種、土、肥、管、防”六個環節的綜合防治措施[10,11],以達到對根腫病理想的防治效果。
[1]趙利民,程永安,李高寶,等.太白高山越夏耐抽薹蘿卜品種比較試驗[J].陜西農業科學,2012(2):68-70.
[2]侯江龍,劉會茹,李東緯,等.太白山綠色蔬菜基地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探討[J].西北園藝,2008(3):53-54.
[3]侯江龍,劉會茹,史聯聯,等.太白縣蔬菜產業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西北園藝(蔬菜專刊),2009(3):4-6.
[4]李妍,謝學文,石延霞,等.防治白菜根腫病的藥劑篩選[J].農藥學學報,2010,12(1):93.
[5]王新生,王貴斌,盧惠芝,等.氰霜唑10%懸浮劑防治大白菜根腫病田間藥效試驗[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1,32(2):54-56.
[6]趙毓潮,向祖煥,張植敏.土壤處理藥劑對十字花科根腫病的防治效果試驗[J].湖北植保,2008(2):24-25.
[7]施桂青.大白菜的高山越夏地膜栽培技術[J].特色農業,2011(8):5-6.
[8]王俊.高山反季節大白菜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08(1):40-41.
[9]尚慧,楊佩文,董麗英,等.大白菜根腫病化學防治技術[J].植物保護,2009,35(6):157-159.
[10]沈向群.科學防治大白菜根腫病[J].新農業,2003(5):4.
[11]李東瑋,羅鈺林,趙志國,等.十字花科蔬菜根腫病綜合防治技術[J].西北園藝,2010(1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