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式秋
(廣東汕頭市澄海區農業局,515800)
澄海地處北回歸線,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日照充足,具備優越的蔬菜栽培條件。近年來,圍繞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科技服務能力,不斷滿足蔬菜產業發展需要和農民致富需求,澄海區切實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立足本地資源優勢,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打造具有澄海地方特色的蔬菜產業,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蔬菜產業朝集約性、規模化、商品化和科技型、創值型、產業化方向發展,蔬菜產業發展迅猛,產業初具規模,獲得2011年度“廣東省蔬菜生產先進縣”稱號。
總體上看,近年全區蔬菜的播種面積和產量穩中有升,蔬菜播種面積和產值在種植業中均居首位,已形成較好的產業基礎。2013年,全區蔬菜總播種面積18048 hm2,總產量731576 t,總產值達232744萬元,約占種植業總產值的75%,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 2533 hm2,總產量 690900 t,建有 10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其中連片規模66.7 hm2以上的有4個。澄海區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蓮上、蓮下、溪南、上華、鹽鴻、鳳翔等6個鎮(街道),面積2866 hm2,占全區蔬菜耕地總面積的86%。
近年來,澄海區充分利用在蔬菜種業研發方面的優勢,依托汕頭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澄海利農蔬菜良種研究所等品種研發單位,加強了優質、抗病、高產蔬菜品種選育及引進示范推廣工作,有效地提高蔬菜品種的抗性、商品性和適應性,良種不斷更新,蔬菜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
品種結構和布局不斷優化,并形成較為合理的比例。涌現了南灣大路菜,蓮上、溪南葉菜時菜,上華瓜茄豆類,鹽鴻西芹,蓮華食用菌等各具特色的生產基地。
先進實用生產技術和保護地設施研究與示范推廣工作已在全區蔬菜生產上進行,如冬春小拱棚薄膜覆蓋栽培技術、夏季遮光網應用技術、地膜覆蓋技術、育苗移栽技術、反季節蔬菜栽培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確保蔬菜穩產、均衡和安全供應。
大力推廣蔬菜周年生產綜合技術,在人多地少的澄海走出一條蔬菜發展的新路,在提高單位產出和效益上下功夫。特別是蓮上鎮生產試驗成功的每年9~11茬的蔬菜復種指數模式在全區推廣應用,在保證了我區蔬菜常年耕地面積總體穩定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復種指數,增加蔬菜播種面積,增加蔬菜總量。在有限的耕地上提高土地創值率,做足特色蔬菜生產文章,澄海蔬菜生產基本做到淡季不淡、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品種多樣、供應充足。
2010年,澄海區組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配備專業檢測設備,編委定編定員,開展蔬菜為主的農殘檢驗檢測。各基地也相應建立速測檢測服務機構,立足基地自檢,從源頭上把關,開展蔬菜產品質量安全自檢,同時采取定時和不定時方式,積極組織,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從投入品環節確保蔬菜生產和消費質量安全,同時在生產基地和大型農批市場配備農藥殘留速測儀,配備人員,對生產基地和專業農批市場開展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速測,扎實抓好基地產品收獲、上市前速測自檢,做到上市農產品質量達到食品安全要求,逐步建立起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和質量追溯體系,推動農產品標識上市進程。適應市場準入制日益完善新形勢的要求,我區蔬菜生產朝著品種優質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的方向發展,提升產品檔次,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大出口量,獲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目前,全區有農業龍頭企業19家,其中省級3家、市級9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3個,農產品銷售流通組織30個,蔬菜集散市場40多個,蔬菜腌制加工廠450多家,集蔬菜運銷、蔬菜冷凍保鮮企業5家,初步形成了一個以農業龍頭企業為骨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支撐,農產品加工流通組織為補充的產業體系,其中涂城蔬菜批發市場年蔬菜交易量5萬t,交易額1.2億元;南灣蔬菜批發市場年蔬菜交易量4.5萬t,交易額0.9億元。在蔬菜批發市場以及廣東海特果蔬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區鮮菜及蔬菜加工產品遠銷省內外諸多城市,每年還銷往中國香港,出口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日本等地區與國家,實現商品率100%。
目前全區蔬菜產業仍有相當部分以農戶單家獨戶生產經營為主,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應對市場風險能力差,缺乏組織引導,導致產銷脫節,量多價賤,增產不增收。
據調查,目前我區蔬菜生產從業人員70%以上為小學以下文化程度,20%為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以下。由于科技素質偏低,蔬菜生產從業人員難以學習先進的農科技術,大部分仍依靠傳統的經驗進行生產經營。因此,生產經營手段較落后,科技含量不高,抵御災害能力較差,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目前澄海蔬菜年總產量達731576 t,大部分要靠開拓外地市場或產后加工才能產生效益,蔬菜產銷組織化程度不高,特別在拓展銷售網絡、延長產業鏈的組織化水平、企業帶動基地生產、形成蔬菜品牌等方面,與先進地區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以推動蔬菜產業轉型升級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突破口,推動產業跨越式發展,形成有澄海特色的蔬菜主導產業,進一步推動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不斷培植農村經濟增長點,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澄海地處亞熱帶,春季常受連續低溫陰雨影響,夏季秋初又受熱帶氣旋暴雨和高溫的威脅,每年都不同程度出現春、秋兩個蔬菜供應淡季。為克服自然條件帶來的不良影響,確保蔬菜實現周年生產和供應,近年來,我區推廣小拱棚薄膜防寒栽培、遮光網應用、品種季節安排等為核心的蔬菜周年生產綜合技術,努力走出一條發展的新路,在提高單位產出和效益上下功夫,保證了我區蔬菜常年耕地面積總體穩定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復種指數,增加蔬菜播種面積,增加蔬菜總量。在全區推廣普及每年8~12茬的蔬菜復種指數生產模式及配套技術,就可突破蔬菜產業發展的瓶頸,提升蔬菜產業發展的層次,形成有澄海特色的蔬菜發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耕地創值率,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也是實現農民收入倍增計劃的關鍵點。力爭至2020年,全區蔬菜平均復種指數達到6~7茬,新增蔬菜播種面積6666 hm2,增加總產量 25萬 t。
一是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推廣蓮上、溪南等蔬菜設施化生產基地的做法,擴大遮陽大棚等實用型生產設施的應用,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特色農業基地的物質裝備水平,引導群眾發展多種棚體結構,鼓勵多發展投資較小的大棚、鋼管結構加遮光網等棚體結構,大力發展節水噴灌設施,使種植業生產基地向設施化方向發展。力爭至2020年,蔬菜設施栽培面積比例達到80%,園藝作物節水噴灌面積比例達到90%。
二是建設蔬菜優新品種展示示范園,開展蔬菜優新品種選育、引進及展示示范。我區蔬菜產業發展較快,由于缺乏品種展示平臺,推廣良種覆蓋率未能跟上發展步伐,仍存在很大增產增收潛力,因此,建立優新品種展示示范園,作為我區開展新品種引進、示范和推廣的工作平臺,對促進良種推廣、實現增產增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開展良種推廣相關工作,實現全區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同時促進蔬菜生產增產增收,在增產創值部分,良種貢獻率達50%以上。
大力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四大經營主體”和農業園區、專業鎮村、農產品商品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四大發展載體”,促進農業生產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積極爭取從用地、稅收、信貸和資金項目安排上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做好宣傳引導、示范推廣和指導服務工作,擴大合作社的覆蓋范圍,在產區和銷區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參與產業化經營,鼓勵龍頭企業積極與農戶建立合作關系,實現訂單農業,達到增加收入、降低經營風險的目的,形成“小生產、大市場,小基地、大群體”的農業生產經營格局。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區農業局為核心,以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下屬各事業站所為輔助,以鎮(街道)農業服務中心為配合,以農業園區為載體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網絡。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有計劃地組織實施“綠色證書”培訓工程、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業科技下鄉咨詢和田間技術指導等活動,開辦各類培訓班,培訓農民骨干,有效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科學種菜水平。構建起一個職能明確、機構完善、隊伍精干、保障有力、運轉高效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形成以“專家組+試驗示范基地+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快捷新機制。
加強農情信息服務和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工作,整合農業信息服務資源,提高農業信息服務質量,特別是要建立區級農情信息平臺,各農業主產鎮(街道)也要建立鎮級農情信息平臺,發展基層農村信息員隊伍,加快農業信息進村入戶,使政策、技術、市場信息的覆蓋面進一步提高,為農業生產者、經營者、決策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