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隨著時代與文化的進步與發展,文學的價值逐漸得到體現與重視。文學除實用價值、外在價值以及功利價值外,更重要的是文學的內在精神性價值。文學藝術是生活態度、生活內涵與生活方式的體現,文學藝術的精神性價值是文學基本價值所在。本文主要論述了中國現代文學與后現代文學的主要價值,突出文學的作用,為我國文學的發展指明道路,促進我國文學事業的發展。
在20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我國社會經歷了從思想解放到文化反思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的中期,在西方現代哲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之下,我國的文學界出現了用扭曲的荒誕的方式寫作的文學,用這種寫作手法來揭示人。這就是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也就是非理性的潛意識的反傳統的新型文學。在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科中具體表現為對“重寫文學歷史”、“現代文學的轉型”、“文學現代性”以及“現代當代文學的具體分期”等問題的討論與思考。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社會從思想文化到社會現實,從文學的創作到文學的閱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還有存在的社會文學的進退、純文學的時進時退與通俗文學的持續發展等問題,對我國現代文學與后現代文學的價值提出了挑戰,造成了沖擊,促使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現代文學與后現代文學的價值,以保證文學的內在價值的正確導向作用,保證文學發展道路的正確順暢,以促進我國文學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現代文學是在20世紀形成的在我國通行非常廣的概念,現代文學不僅是一段文學史,更是對特定文學價值觀念的概括表達。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現代文學在不同時期的具體含義有所不同,但是在各種價值的沖突與選擇過程中,始終保存著共同的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念。
1.我國現代文學的基本價值體系
首先,現代文學基本價值是具有啟蒙工具作用的價值。形成于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現代文學價值觀念主張現代文學具有啟蒙與教育價值。按照這個觀點,文學就算不是載道的工具,也要為改變社會的人生發揮重要作用。其次,純文學的價值觀念就是將文學明確地界定為語言的藝術,并且要在文學與非文學之間劃出明確的界限,實質上這是一種科學主義的想象,是努力將科學觀念推入人文領域的表現和結果。中國現代文學家在現實的創作與批評中沒有做出相同選擇,但是在文學研究方面卻相同地將明確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作為研究目標,這說明純文學已經成為現代文學的基本價值觀念之一。最后,現代文學基本的價值觀念還有一種與進化論相聯系的文學史的秩序與世界文學的想象,文苑傳被文學史取代,這種觀念不僅確立了新的知識秩序,并且改變了文學在社會文化中的意義和文學的時空感,這種價值觀念影響了現代作家的創作意識,增強了作家們在歷史中寫作的意識,不斷促進現代作家謀求在文學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2.我國現代文學的價值
中國現代文學具有穩定的價值系統,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發展與文學活動變化,逐漸改變了人們對現代文學價值的看法,從文學領域新觀念的提出,到文學創作到閱讀的種種變化,都對現代文學的價值造成了沖擊。在沖擊與選擇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倫理規范與歷史責任的價值追求,并且與生命價值追求與自由超越的價值追求構成了文學的價值系統。
(1)我國現代文學具有人文屬性,揭示人的主觀世界
我國現代文學注重深入挖掘人的意識活動與潛意識活動,倡導真實揭示人的主觀世界,例如,洪峰的《奔喪》,高度重視和贊揚了文學本身應該具有的表現功能。我國現代文學關注人的生存狀態與人性,例如,劉恒的《狗日的糧食》,對于現代社會存在的荒謬現象以及社會對人性的異化和扭曲進行了尖銳的批判與批評。中國現代文學關注人的心理真實狀況與內心生活,例如,殘雪的《蒼老的浮云》與《山上的小屋》,都運用了大量的象征、隱喻、想象、暗示、內心獨白、時空顛倒以及自動寫作與意識流等創作的技巧,來表現人物的心理。再如王朔的《千萬別把我當人》從相反的角度表現了對人的重視和關注。總之,我國現代文學創作的寫作主題實現了從世界到人,從外在向內在,從客觀到主觀的轉變,現代文學創作和表現的中心是人、自我、主體以及內心的世界。
在創作上,現代文學作品注重藝術性,對于提升中國文學的整體水平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原則主要是從感性認識出發,注重感覺的真實性。現代文學作品在結構上追求自由聯想式開放敘事的形式,在問題風格上,非常善于運用象征、比喻等修辭手法,利用想象進行作品的構造。現代文學的作家注重人物內心苦悶與紛爭的描述,而不是將精力用于外部事變的記敘上。現代文學作家堅持個人自由與個人獨立的選擇,反對文學作品與政治的完全認同,堅持文學藝術的獨立性,而且注重文學藝術的形式創新。
(2)現代文學具有文化價值
在新形勢下,純文學無論是在文學創作還是文學閱讀方面的范圍都逐漸縮小。純文學屬于文化的范疇,但是純文學不僅體現出科學主義的口號,而且展現了難以擺脫的現代文學想象性的形式。人們將本屬于人文領域的文學納入了科學體系,結果陷入了難以解決的困境中。在文學理論與研究的領域,增強對通俗文學的關注與重視,以形式演化作為寫作中心的文學史的寫作也漸漸顯現出了其蒼白與空洞的一面。
如果我們用科學主義的觀念尋找現代文學的文學性,結果只能是對文學語言的重視。文學的創作和閱讀一旦脫離實際生活的價值領域,文學就只能變成語言的游戲,這樣現代文學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文化價值實質上是一種關系,就是具有某種文化需要主體與能夠滿足這種文化需要的客體之間的關系。因此,現代文學只有不執著于科學追求,充分承認與體現文學創作與文學閱讀的文化價值與人文性,現代文學才能具有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3)我國現代文學的民族生活價值
當前全世界聯系非常頻繁,在全球化的作用下,民族文化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世界關注的文化。因此,為了保證民族文化多樣性,我們的本土作家隊伍要不斷地發展和壯大,保持隊伍的活力。現在,人們已經不會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樣的說辭產生排斥或懷疑,也不會利用防御性的口號作為民族文化多元化存在的理由,而是更多地意識到世界文學的存在。世界文學并不是單一的存在,它需要構建符合全球化時代發展的真正的世界文學體系。在近代以來,我國人民的世界觀念并不是均衡的、平面的,特別是對于各部分之間意義對等的存在沒有全面的認識。而以西方文化為中心形成的是依次向外擴展的放射性的文化體系。因此,在我國,應該充分理解文學方面的民族文化價值,特別是要承認我國各個民族的文學文化生活的價值和意義。要在想象之中形成全新意義的現代文學,只有沖破單一的文學史秩序,才能真正地表現出現代文學的民族生活價值。
1.后現代文學的特征
后現代文學是西方后現代思潮的產物。第一,后現代文學具有反傳統的傾向,它不僅對于現實主義的舊的傳統進行反對,而且對現代主義新規則也是反對的。并且否定作品的整體性、目的性以及規范性,反對任何制約文學創作的模式與規范,主張沒有限制的開放性、多樣性與相對性。第二,后現代文學關注主體生存狀態。后現代文學只是展示人、社會以及客體,而不是去評價,會給讀者留下思索與歸納的價值的空間。第三,后現代文學要打破大眾文學與精英文學的界限,逐漸向大眾文學靠攏,并且后現代文學作品中具有不確定性與任意性的特征。第四,后現代文學作品的總體氛圍是消費性與符號性,作品中的主人公經常表現為以消費的態度面對一切,生活中的基本消費品成為后現代文學反映后現代社會的代表性的符號。第五,后現代主義文學中表現的人生態度已經摒棄了生活的終極意義。后現代文學作品中人生套式是不在于為什么干什么,而在于要干什么,干什么都可以。這種無主題無含義表現出社會中人們的自我迷失。第六,后現代文學推崇“零度寫作”。 “零度寫作”就是反對現代文學的深度寫作,排斥和拒絕孤獨感、焦灼感等深沉的意識,將世界看成碎片,否定結構和中心的存在。后現代文學的作家會不斷地提示作品的虛構性,揭露作品的欺騙性。并且在進行虛構展示的同時,對敘事的固有價值進行發掘。
2.中國后現代文學的價值
中國的后現代文學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帶來思想上的解放與發展,促使中國現代文學具有了厚重的后現代主義的色彩。在這個時期的作家一般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并且受“文化大革命”的深重影響,具有很強的被遺棄感與孤獨感,會對傳統的已存在的價值觀念產生質問與懷疑,對現實社會感到困惑和迷茫。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有余華、陳染、蘇童等,他們作品的主要特點是遵循無中心主義,并且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作品風格飄忽不定。這些作家主張沒有限制的多樣性、開放性與相對性,反對任何制約文學創作的模式與規范。中國后現代文學作家的流派非常多,各種思潮相互混雜。中國后現代文學不僅對現實主義的舊傳統進行批判,而且還反對現代主義的各種新規范,將反傳統推向了極致。
中國后現代文學的作品包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街頭文化、地下文化、消費常識、廣告語錄,還有生活指南等都涵蓋其中。其中許多與文學價值沒有很大聯系的范圍,及其生活化的內容經過作家的精心包裝,最終也登上了文學藝術殿堂。后現代文學的作家只是展示人、社會以及客體,沒有強加與預先設定意義,需要讀者對作品的審美價值與內涵進行自行思考與歸納。后現代文學的作品表現出了現代文學與哲學的完美融合,作品具有很深的哲理性。
后現代文學作家利用自我表白的話語與欲望,進行人物的塑造。它突破了以往以人為中心敘述故事的方式,并且作品的情節內容具有很強的荒誕性與虛構性,作家重視文學藝術形式與文學藝術技巧的創新,表現出不確定性與隨意性。例如,王朔的消費小說表現出了反理性主義的思想,將對世俗的欲望進行放大,并且大力倡導。在《浮出海面》以及《千萬別把我當人》等作品中,創造出了一批社會學意義上真正獨立的人物,但是這些人物從社會體制的角度上又是完全零余的人物。王朔在作品中對傳統的價值體系進行了完全顛覆,對傳統的人的歸屬感進行了解構。再如,格非的名篇《青黃》完全體現出為了文本放逐歷史的解構主義,在文本之外,沒有其他。
中國后現代文學顛覆性地消除了傳統文學的觀念,將傳統文學的藝術品與文本變成了商品,并且文學家創作的作品與文化成為人們可以消費和享用的日常消費品。后現代文學的敘事視角多樣化,可以幫助讀者綜觀文學作品的全貌,并且其中的拼貼、游戲以及主體性解構與不確定性等敘事的方式也可以帶給讀者全新的視角。
當然,我國現代文學與后現代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現代文學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喪失了古典文學中的表現形式與創作手法,而后現代文學否定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廣泛認同的價值與意義,不會嚴肅認真地思考道德、人生以及社會等問題。從中國的現代文學到后現代文學,中國的文學始終處于動態的過程。這種動態過程是受西方文學發展影響而開始的,這既給中國文學的發展注入了動力與活力,又可以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改善的方面,指導了我國文學的發展道路,奠定了我國文學發展的基礎,促進了文學的進一步發展。
文學除實用價值、外在價值以及功利價值外,更重要的是文學的內在精神性價值。文學藝術是生活態度、生活內涵與生活方式的體現,文學藝術的精神性價值是文學的基本價值所在。現代文學與后現代文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具有不同的社會背景,文學作品必定體現不同的價值與意義。現代文學具有人文屬性,關注人的主觀世界,具有文化價值與民族生活的價值。后現代文學虛構與事實結合具有敘事的價值。
[1]莫先武.“想象批評”:背景、理論資源與批評實踐——我國現代文學批評的反思與重構[J].廣西社會科學,2013(6).
[2]張羽華.身體、欲望、抒寫與當代意義的發生——新世紀底層文學中欲望敘述話語的心理透視[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3]胡鐵生.后現代文學的共生與反思——兼論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取向[J].學習與探索,2010(2).
[4]許春蕾.淺析我國現代文學及后現代文學的價值[J].商,2012(7).
[5]樊國華.淺談后現代主義文學特征及寫作特點[J].中國科技博覽,2010,(5):12.
[6]秦娜.消解與顛覆——西方后現代小說的文學特征與審美視角[J].棗莊學院學報,2008(6).
[7]逄增玉.現代文學對五四啟蒙現代性的自反性敘事[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8]趙普光.史料、理論及觀念:作為現代文學史料的書話及其研究意義[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