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勛
(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550)
沒有力量就無所謂摔跤,這是業內界的共同認識。力量素質是人體運動的基本因素,力量素質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其它素質的發展。眾所周知,古典式摔跤只針對腰以上部位做動作,這就對古典式摔跤運動員的力量、速度、靈敏、柔韌、耐力等要素的要求極高。尤其對運動員腰以下力量要求極高,因此本文對運動員的膝關節力量進行了測試與分析。以便為教練員教學、運動員訓練及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數據與參考。
測試對象為29名備戰倫敦奧運會的國家隊古典跤運動員,研究對象的其它基本情況見表1。
通過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廣州體育學院圖書館等網站相關連接,會議論文及書籍等途徑查閱有關文獻全文。
(1)測試儀器:德國ISOMED 2000等速肌力測量系統,身高體重儀。
(2)實驗測試:采用德國ISOMED 2000等速肌力測量系統,對29名運動員進行了等速肌力測試。測試肌群及測試參數詳見表2。
相對峰值力矩(Nm/Kg):指峰力矩÷受試者的體重所得到的值。
肌群力矩比(%):膝屈/伸。
兩側肌群力矩差異(%):本文為∣(左側-右側)/右側∣×100%。
全部數據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用SPSS 11.0計算機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顯著差異為P<0.05表示,非常顯著性差異為P<0.01表示。為減小分析誤差,本次數據均采用相對值分析。同時本次數據分析均剔除了受傷運動員所測肌群力量數據。
相對峰值力量(PT/BW):又稱相對峰力矩,指單位體重的峰力矩,可進行不同體重個體與人群之間的肌群力量比較。
由表3、表4分析可知:(1)0°/s的膝屈肌群力矩平均值都比240°/s的大且比較均為非常顯著差異(P<0.01),0°/s的膝伸肌群力矩平均值都比240°/s的大且比較均為非常顯著差異(P<0.01);(2)三種速度下的運動員雙膝屈肌群力矩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這表明大部分運動員雙膝屈肌群力矩較平衡,0°/s的雙膝伸肌群力比較和240°/s的雙膝伸肌群力比較都無顯著差異(P>0.05),而60°/s的左膝伸肌群力平均值比右膝的大且為非常顯著差異(P<0.01),這可能與國家隊運動員在訓練與比賽時習慣用左架有關;(3)三種速度下的運動員膝屈肌群力矩平均值都比伸肌群的小且均為非常顯著差異(P<0.01),這與前人研究結果相同[2];(4)從表4中可知:個體之間的膝關節力量的差距非常大。
對比他人研究:張學軍等[2]測得古典跤運動員膝屈肌群力矩平均值為(1.77±0.26)Nm/Kg,伸肌為(2.6±0.62)Nm/Kg;王萍等[6]測得一級跳遠運動員膝屈肌群力矩平均值(60°/s)為(1.61±0.18)Nm/Kg,伸肌為(2.04±0.35)Nm/Kg;呂昊[8]測得散打運動員膝屈肌群力矩平均值(60°/s)為(1.47±0.16)Nm/Kg,伸肌為(1.39±0.03)Nm/Kg;王艷云等[9]測得足球運動員膝屈肌群力矩平均值(60°/s)為(1.66±0.18)Nm/Kg,伸肌為(3.48±0.45)Nm/Kg,膝屈肌群力矩(240°/s)為(0.88±0.32)Nm/Kg,伸肌為(1.43±0.45)Nm/Kg。對比可知國家隊運動員的膝關節屈伸肌群比以上的研究大,但優勢不明顯。

表1 研究對象的其它基本情況一覽表

表2 測試肌群及測試參數

表3 國家隊運動員膝關節屈伸肌群相對峰值力矩一覽表(N=_人)

表4 同一測試速度下的膝關節屈伸肌群相對峰值力矩配對T檢驗

表5 國家隊運動員膝關節屈伸肌群力矩比一覽表(N=_人)

表6 國家隊運動員膝關節兩側肌群力矩差異一覽表(N=_人)
肌群力矩比是反映肌群力平衡的重要指標,通過對運動員發力肌群的穩定性分析,可了解其損傷風險。通常情況下膝關節屈/伸肌群比為2∶3[7]。
表5顯示:0°/s、60°/s、240°/s的左膝屈/伸肌群比平均值依次為41.4%、55.0%、65.6%,右膝為44.3%、52.6%、63.8%。對比一些研究:一級古典跤運動員[2]膝屈/伸肌群比平均值(60°/s)為72.5%,一級跳遠運動員[6]膝屈/伸肌群比平均值(60°/s)為69.0%、男子散打運動員[5]膝屈/伸肌群比平均值(60°/s)為106.0%,速滑運動員膝屈/伸肌群比平均值(240°/s)為68.9%,優秀男擊劍運動員膝屈/伸肌群比的平均值在0°/s為58.0%、240°/s為62.0%;綜上可知國家隊運動員的膝屈/伸肌群力比還是較低的。依照評價標準來看,國家隊運動員的膝關節在屈和伸方向上的穩定性還是較差。Bratta(1998年)發現腘繩肌群力量偏弱是膝關節不穩定的主要原因,Croce(1996年)等認為膝關節的屈伸肌群比在50%~80%范圍內時損傷風險較小[7]。另研究表明[4]膝部損傷是高發區,其原因均是下肢力量相對薄弱,對關節保護不夠。因此,國家隊運動員在力量訓練過程中,加強膝部力量訓練以及屈肌群力量訓練是相當重要的。
有研究[3,7]表明兩側肌群力矩差異的安全范圍為15%以內。
表6顯示:0°/s、60°/s、240°/s膝兩側屈肌群峰值力矩差異均值為13.3%、7.9%、6.2%,最大值分別為36.0%、24.5%、22.5%;0°/s、60°/s、240°/s,膝兩側伸肌伸8.9%、5.2%、6.1%,最大值分別為25.3%、14.3%、30.4%。從以上膝兩側屈及膝兩側伸來看,其差異均值都<15%,這表明大部分古典跤運動員的膝兩側肌群力矩較為均衡,但也有少數運動員的膝兩側力矩差異遠超出了安全范圍,這要教練員訓練時需區分個體差異。
(1)三種速度下的運動員膝屈肌群力矩平均值都比伸肌群的小且均為非常顯著差異(P<0.01),60°/s的左膝伸肌群力平均值比右膝伸肌群的大且為非常顯著差異(P<0.01),這可能與國家隊運動員在訓練與比賽時習慣用左架有關。
(2)國家隊個體之間的膝關節力量的差距非常大,這要教練員訓練時需區分個體差異。
(3)國家隊運動員在力量訓練過程中,應加強膝部力量訓練以及屈肌群力量訓練。
[1]盧德明,王向東.青年人六大關節機理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2]張學軍,劉姝,景文,等.我國古典式摔跤運動員主要關節的肌群力量特征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6):25-28.
[3]張豪杰.中國摔跤隊參加第18屆亞洲男子自由式摔跤錦標賽技術統計與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22(5):78-79.
[4]王宗洪.青少年古典式摔跤運動員常見的運動損傷與預防[J].安微體育科技,2007,28(2):28-30.
[5]姜傳銀.拳擊、散打、跆拳道等速肌力測試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5):628-630.
[6]王萍等.男子跳遠運動員膝關節肌等速向心收縮的肌力研究[J].安微體育科技,2006,27(6):33-34.
[7]袁鵬,吳翠娥,朱曉梅.等速測力評價柔道運動員傷后力量特征及應用[J].體育科研,2010(6):136-139.
[8]呂昊.陜西省優秀男子散打運動員膝關節肌群等速力量評價分析[J].紅河學院學報,2009,7(2):93-97.
[9]王艷云.足球、速滑運動員膝關節屈伸等速向心收縮的生物力學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