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玲,郭亦男,馮曉純
外感咳嗽是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多由異常氣候因素、感受外邪而引發。《醫門法律》卷五:“風火熱濕燥寒,皆能乘肺,皆足致咳。”風寒咳嗽表現為起病較急,咳嗽頻作,多屬實證。目前多以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及止咳化痰藥物治療為主。臨床中筆者采用腧穴拔罐療法治療外感咳嗽(風寒咳嗽)的小兒,通過規范的辨證分型、取穴及操作技術設計,減少抗生素的應用,減輕患兒口服藥物的痛苦,且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1-10/2013-03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外感咳嗽且中醫辨證為風寒咳嗽型的患兒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14歲;病程2~5 d。對照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3~14歲;病程2.5~6 d。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關于咳嗽的診斷標準[1]。(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咳嗽頻作,咳痰稀白,咽癢聲重,鼻流清涕,或惡寒無汗,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緊[2]。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2)年齡3~14歲;(3)家長同意接受本療法者。
1.4 排除標準 (1)拔罐穴位處皮膚有潰瘍者;(2)凝血機制障礙者;(3)不能完成療程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橘紅痰咳液(廣東化州中藥制藥有限公司)。5歲以內每次5 mL,6~12歲每次10 mL,~14歲每次15 mL,每日3次口服,療程為7 d。觀察組依據臨床選取穴位情況,使患兒暴露前胸或背部,跟據年齡大小、拔罐部位不同,選擇適合患兒的火罐,檢查火罐罐口的完整性,一般選用1~3號罐。取穴天突、膻中、肺俞、膈俞。按照拔罐的護理技術操作流程為患兒拔罐治療,同時密切觀察患兒的局部皮膚變化及患兒的適應程度。起罐后,如發現局部出現小水泡,囑患兒家長不可自行處理,應保持皮膚干燥清潔,數日水泡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應對局部皮膚進行相應處理,避免感染。每隔2 d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6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咳嗽療效判定標準制定。(1)治愈:咳嗽及臨床體征消失;(2)好轉:咳嗽減輕,痰量減少;(3)無效:癥狀無明顯改變。

2.1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n=30]
表1結果說明,觀察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癥狀體征消失時間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s,n=30,d)
表2結果說明,觀察組咳嗽消失時間及肺部體征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傳統中醫技術拔罐療法[3]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擠壓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于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產生廣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現象,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其具有負壓、溫熱和調節作用,在臨床中是常用并行之有效的物理療法。其通過溫通經絡,溫養陽氣,溫散寒邪的作用,達到振奮機體的調節功能,使陽氣來復,散其寒邪的目的。小兒外感風寒咳嗽,乃風寒外邪從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衛,肺為邪束,宣肅失司,肺氣上逆而咳嗽,中醫治療以疏風散寒,宣肅止咳。
拔罐療法治療風寒咳嗽,選取肺俞穴、膈俞穴、天突穴、膻中穴,肺俞穴為肺之背俞穴。是肺臟之氣轉輸于后背體表的部位,主治咳嗽、氣喘、咯血等肺疾。《針灸資生經》言:“哮喘,按其肺俞穴。”《針灸大成》:“肺俞,主咳嗽系痰。”選其治療咳嗽,乃遵《素問·咳論》“治臟者,治其俞”之旨。膈俞穴為八會穴之血會,位于背部,主治呃逆、氣喘等證。天突穴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兩鎖骨中間,胸骨上窩中央,主治咳嗽、咽喉腫痛、哮喘等肺系病證。膻中穴為八會穴之氣會,位于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主治咳嗽、氣喘、胸悶等胸中氣機不暢病證。上述諸穴相配意在疏風散寒解表,宣肺降逆止咳。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咳嗽消失時間及肺部體征消失時間均優于對照組。腧穴拔罐療法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的作用,其適用范圍較為廣泛,治療咳嗽,效果顯著,尤其適用于小兒外感風寒咳嗽。該方法簡便安全,經濟實用,療效顯著,易于被患兒及家長接受,值得臨床推廣。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169-1170.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
[3] 石雪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71-77.
(收稿日期:201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