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新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人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兒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損害,引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神經源性肺水腫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疾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71型和A組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1]。手足口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重癥病例多見于3歲以下嬰幼兒[2]。近年來手足口病有流行趨勢,流行季節本院手足口患兒就診較多,在臨床上普通型較多,本院采用肌注干擾素,口服牛黃清心散聯合治療手足口病患兒,療效顯著,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3-05/10本溪市中心醫院兒科收治手足口普通型患兒120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2~8歲,平均4.5歲;病程1~5 d,平均2.6 d。對照組中男30例,女30例;年齡2~10歲,平均7歲;病程1~4 d,平均2.8 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均符合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標準[3]。根據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將EV71感染分為5期。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第2期(神經系統受累期)、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第5期(恢復期)[4]。普通型病例為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
1.3 納入標準 (1)符合手足口病診斷標準;(2)年齡2~10歲;(3)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診斷 (1)重癥手足口病;(2)伴有基礎疾病患兒;(3)失訪、未完成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基礎支持治療,預防并發癥,使用退熱藥,口腔潰瘍外涂西瓜霜,平衡電解質,增強營養等。對照組患兒給予更昔洛韋注射液(哈藥集團公司)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00 mL中靜脈滴注治療,連用6~7 d。觀察組在基礎和對癥治療的基礎上,(1)予小兒牛黃清心散(山東方健制藥有限公司)口服5~7 d,1周歲以內每次1袋,~3歲每次2袋,3歲以上酌增,每日1~2次;(2)重組人干擾素(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0.5 mg/(kg·d),肌內注射,每日1次,連用3~5 d。
1.6 觀察指標 觀察總療程、退熱時間、手足皮疹、口腔潰瘍愈合時間。
1.7 療效判定標準 (1)痊愈:手、足、口腔等部位斑丘疹,皰疹消失,體溫正常,血常規化驗正常;(2)好轉:手、足、口腔等部位斑丘疹皰疹減退,偶有低熱;(3)無效:癥狀和體溫無變化;(4)惡化:病情加重,疾病進入第二期、第三期或第四期[4]。

2.1 兩組療效比較 對照組中有4例患兒失訪或未完成治療,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表1結果說明,觀察組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總體有效率(96.6%)高于對照組(8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主要治療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主要治療指標比較±s)
表2結果說明,觀察組總療程、退熱時間、手足皮疹、口腔潰瘍愈合時間上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丙類傳染病之一,其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傳染途徑復雜,常在短期內造成大流行[5]。本病好發于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最為常見。臨床表現主要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發熱、流涎、便秘等,嚴重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病情發展較快,導致死亡,目前臨床對于手足口病的治療缺乏特異、高效的抗病毒藥物,已引起醫學界的關注。近年來中藥制劑在手足口病的治療中應用較多,中醫認為手足口病屬于“濕溫”“時疫”范疇,治療方法為清熱解毒,瀉火化濕等[6]。小兒牛黃清心散主要成分為體外培育牛黃、天麻、膽南星、黃連、赤芍、大黃、全蝎、水牛角濃縮粉、琥珀、雄黃、冰片、朱砂、金礞石、僵蠶等中藥組成[7],小兒牛黃清心散在臨床應用中偶見腹瀉,未見其他副反應。
本文60例手足口病患兒臨床治療觀察,結果顯示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小兒牛黃清心散,兩組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退熱時間、手足皮疹愈合時間、口腔潰瘍愈合時間方面,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本文研究顯示,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兒采用肌注干擾素,口服牛黃清心散聯合治療,療效優于更昔洛韋組,在治療過程中退熱快,價格低廉,給藥方便,值得臨推廣。
[1] 薛辛東,杜立中,毛萌.兒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01.
[2] 孫大鵬,王顯軍,方立群,等.2009年臨沂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重癥病例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病原微生物學雜志,2011,6(2):108-11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J].國際呼吸雜志,2010,30(24):1473-1475.
[4] 衛生部手足口病專家組.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癥病例臨床救治專家共識[J].中華兒科雜志,2011,49(9):675-678.
[5] 曾小平.更昔洛韋治療小兒手足口病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15):55-56.
[6] 房輝.炎琥寧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手足口病56例臨床觀察[J].臨床醫藥實踐,2010,19(1):44-45.
[7] 黃榮衛,李凌媛,楊瑞怡,等.熱毒寧注射液治療手足口病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22):49-50.
(收稿日期:201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