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喆,胡曉麗,王妍
懸吊運動療法,主要是通過強化軀干肌肉、強化非主導側肢體運動能力等手段,提高身體在不穩定狀態下的平衡、控制能力,加強力量在運動鏈上的傳導,提高肌力[1]。其治療系統包括肌肉放松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關節穩定性訓練、感覺運動的協調訓練、肌肉勢能訓練等。在小兒腦性癱瘓(簡稱腦癱)中痙攣性偏癱十分常見,其主要的臨床癥狀有:肩關節屈曲、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前、腕關節掌屈尺偏,拇指內收,脊柱側彎于患側,患側骨盆上提,患側下肢內旋,膝反張,尖足伴內、外翻。下肢常因廢用性萎縮而短縮。對于治療此類型患兒主要給予運動療法、作業療法、針灸、按摩、中藥浴熏洗、灸療、物理電治療等方法。懸吊技術配合上述治療取得很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2-01/2013-01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康復治療中心收治痙攣性偏癱患兒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3~8歲,其中3~4歲22例,~6歲14例,~8歲4例。40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3~8歲,平均5.5歲;對照組中男13例,女7例;年齡3~8歲,平均5.5歲。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2006年全國小兒腦癱座談會制定的診斷及分型標準[2]。
1.3 納入標準 (1)符合小兒腦癱的診斷及分型標準;(2)年齡3~8歲;(3)痙攣性偏癱,可獨立行走,患側下肢無彈跳能力;(4)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混合型腦癱;(2)痙攣性偏癱伴智力障礙、癲癇、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樞性運動障礙;(3)遺傳代謝疾病引起的運動障礙者;(4)不能配合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采用傳統的康復訓練及治療的手法,給予患兒PT運動治療,被動牽拉以擴大關節活動度,誘發主動運動以提高各肌群肌力。抑制異常姿勢,促通正常運動模式的建立。每日2次,每次30 min。予OT作業療法治療降低上肢肌張力,提高手指的精細能力,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每日1次,每次30 min。同時配合按摩、針灸、藥浴等治療,療程為3個月。
1.5.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配合懸吊運動訓練的方法進行康復訓練。通過懸吊的無重力和不穩定的鍛煉機制降低肌張力,緩解痙攣狀態,改善關節活動度,增強患側肌力。有主要以下訓練動作:(1)蹬踏訓練:將踏板放于懸吊帶中,患兒患側足部放于踏板上,雙上肢握住懸吊繩,通過下肢向上蹬的力量來完成此動作。可根據患兒能力來調節踏板高度。(2)伸髖肌群訓練:患兒仰臥,患側下肢踝部置于懸吊帶中,囑其抬臀、伸髖、伸膝、背屈,健側下肢同時抬起與患側平行,動作應緩慢并保持。(3)屈髖屈膝訓練:患兒俯臥,將雙側踝部置于懸吊繩中固定并抬高,雙上肢支撐,使其身體成一直線,囑患兒屈髖屈膝后再伸展下肢。(4)蹲起訓練:患兒雙上肢抱胸,健側下肢踝部置于懸吊帶中,患側下肢作屈膝、伸膝運動。其他訓練動作再根據患兒的個體差異制定。上述訓練每組10個,共3組。懸吊訓練每次30 min,每日1次。療程3個月。
1.6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腦癱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GMFM88項[3,4]自擬。(1)顯效:治療后比治療前分數較前進步≥10分或提高15%以上;(2)有效:治療后比治療前分數提高10分以下或療效提高1%~14%;(3)無效:治療后比治療前分數沒有提高或分數減少。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n(%),n=20]
表1結果表明,兩組患兒下肢肌力均有提高,觀察組患兒肌力及運動能力均高于對照組。經Whitney秩和檢驗,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經t檢驗,觀察組積分差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
痙攣性偏癱患兒習慣于利用健側肢體,患肢活動受限,長期下去患兒因缺乏活動能力和運動的體會使兩側肢體差距明顯。立位時常用健側支撐身體,伸肌張力發育不好,足跟一著地,膝關節就發生屈曲而不能支撐身體。當患肢上抬屈曲時,髖、膝、踝關節均屈曲,下肢外展。步行時由于重心向前移動,體質量負荷在足部,髖關節伸展不充分,出現膝反張。如果足跟接觸地面時,骨盆向后回旋,髖關節輕度屈曲,出現把患側向后拖拉的步行姿勢[5]。兩側肌力差距明顯,患側下肢多數無彈跳能力,腰部的穩定肌群肌力均較差,而懸吊技術可加強中央軀干、骨盆和髖部深層肌肉的力量,也就是常說的核心力量,而人體的重心位于人體的核心區域,核心肌群通過維持骨盆和脊柱的穩定性保證了人體的重心平穩,在上下肢體的力量傳遞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良好的核心穩定性有利于痙攣性偏癱患兒四肢的發育。懸吊訓練的優勢表現為:(1)可以訓練平時康復訓練很少練習到的深層的穩定肌群[6];(2)可改善肌肉的協調收縮能力[7];(3)在不穩定的懸吊繩上進行閉鏈訓練可以刺激感覺運動器官,提高感覺和運動的協調能力[8];(4)可糾正患兒的骨盆問題和脊柱畸形;(5)可大幅度提高患兒患側的肌力及運動能力。本次研究觀察組患兒應用懸吊訓練與傳統的康復訓練同時進行2個月后,經粗大運動發育量表檢測后運動能力及肌力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中的患兒的患側下肢均能完成單腿彈跳。偏癱的異常運動模式均有所改善,其程度高于對照組。
本次研究表明在應用傳統的康復訓練方法并配合懸吊訓練治療小兒腦癱中的痙攣性偏癱,能夠大大提高患兒的核心肌群的力量及穩定性,提高患兒的運動的穩定性及協調能力,改善患兒的異常運動模式,通過完全的主動運動來有效的提高患兒患側的肌力提高其運動能力。因此,懸吊訓練已經成為腦癱康復訓練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訓練手段。
[1] 陳嵐嵐,王健.腰痛運動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3):276-279.
[2] 王子才.姜志梅.中國康復醫學會第2屆兒童康復學術會議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第9屆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暨國際交流會議[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24):1742.
[3] Russell DJ,Rosenbaum PL,Cadman DT,et al.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a mean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therapy[J].Dev Med Child Neurol,1989,31(3):341-352.
[4] Russell DJ,Rosenbaum PL,Cadman C,et al.Manual for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a measure of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in cerebral palsy[M].Hamilton,Ontario,Canada:Mcmaster University,1990.
[5] 盧慶春.腦性癱瘓的現代診斷與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154-155.
[6] 高寶龍,榮湘江,梁丹丹,等.懸吊運動技術對運動引起的腰痛的療效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12):1095-1097.
[7] 衛小梅,郭鐵成.懸吊運動療法——一種主動訓練及治療肌肉骨骼疾患的方法[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4):281-283.
[8] 郭險峰,關驊.慢性非特異性腰痛的康復治療(下)[J].中國醫刊,2010,45(5):7-10.
(收稿日期:201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