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仕沖,胡鈺
小兒厭食癥屬于祖國醫學“惡食”“傷食”“食積”等范疇,臨床表現為長期食欲不振、見食不貪,甚至拒食,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1]。當前西醫對本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措施。中醫治療小兒厭食臨床療效顯著,治療以中藥湯劑口服為主。但是由于小兒口服藥物較困難,依從性差,影響臨床療效。筆者收集厭食患兒45例,予中醫浸片經皮理療結合刺四縫治療,療效較好,現整理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2-12/2013-11南通市中醫院兒科門診收治厭食患兒9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23例;年齡1~3歲14例,~6歲20例,~10歲11例,平均5.3歲;病程1~6個月。對照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1~3歲10例,~6歲18例,~10歲17例,平均5.7歲;病程23 d至6個月。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2]中小兒厭食癥的診斷標準。
1.2.2 中醫診斷標準 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小兒厭食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2)年齡1~12歲;(3)未經外院治療;(4)基本生命體征穩定;(5)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其他系統疾病所致厭食者;(2)受試者中途退出,或未按規定治療,無法判定療效者;(3)出現中藥浸片皮膚過敏及不能耐受針刺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雙歧三聯活菌散口服,1~2 g,每日3次,療程2周。觀察組采用經皮理療結合刺四縫治療,(1)外治藥物組成:雞內金、神曲、白術、木香、砂仁,方法:中藥浸片敷貼于中脘穴、神闕穴,將經皮理療儀電極板固定于浸片,理療20 min,并將浸片敷貼于穴位保持4 h,隔2 d敷貼1次,2周為1個療程。(2)刺四縫:用三棱針進行深刺,以擠出黃白色黏液便可。根據患兒不同的年齡和病程,一般1周針刺1~2次,療程2周。
1.6 觀察指標 治療后總體療效及食欲食量情況。
1.7 療效判定標準 以《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為依據。(1)顯效:食欲、食量明顯增加,面色紅潤光澤;(2)有效:食欲、食量較前增加,面色較前紅潤;(3)無效:食欲不振,食量少于同齡正常兒童,癥狀無明顯改善。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n=45]
表1結果說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小兒厭食癥是兒科常見病。當前其病因多為飲食及喂養不當,多食甘甜厚膩,過食生冷或零食,日久傷及脾胃,使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是為厭食之癥。中藥浸片通過經皮理療儀外敷于神闕穴、中脘穴,治療時間相對較短,使患兒易于接受。厭食浸片的藥物包括雞內金、神曲、白術、木香、砂仁,共行運脾開胃,理氣導滯之效,切中已故名江蘇省老中醫江育仁教授“脾不在補而貴在運也”[4]的思路。神闕穴屬任脈之穴,與督脈之命門相應,任督經氣相通,陰陽相濟,故有“臍通百脈”之說,是中醫臨床外治常用穴位之一。中脘穴屬胃之募穴,和胃氣,化濕滯,理中焦,調升降。二者配伍有健運脾胃、理氣導滯、促進強壯之功效。經皮理療溫度保持在37~38 ℃為小兒能接受的舒適溫度,通過現代先進科學技術,促進神闕穴和中脘穴藥物浸片充分吸收,并向體內轉運。四縫穴是經外奇穴,點刺四縫穴有具有理脾生精、消食化積、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現代醫學的大量研究證實針刺四縫穴后,明顯地改善了腸胃道的運動功能,并且使患兒紅細胞、血紅蛋白、血清鈣、磷等微量元素不同程度的升高,從而可明顯改善厭食的癥狀[5]。且點刺四縫穴操作簡便,價格低廉,療程短,收效快,但由于本操作為有創性操作,部分患兒不能耐受,導致中途放棄。本研究以辨證論治為基礎,將兩種中醫傳統外治療法有機結合,能明顯提高患兒的食欲,改善其癥狀,療效非常顯著,適合在臨床中開展。
[1] 江育仁,王玉潤,劉弼臣,等.中醫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102.
[2]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75-1277.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71-184.
[4] 江育仁.脾健不在補貴在運[J].中醫雜志,1983,24(1):4.
[5] 夏曉紅,李潔,趙征宇.針刺四縫穴為主治療小兒疳證及其相關疾病的研究進展[J].江蘇中醫藥,2005,26(6):54-56.
(收稿日期:201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