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中
隨著圍生醫學的發展,早產兒的存活率逐漸提高,而由于胎齡小,吸吮能力差,胃腸道功能低下,其喂養不耐受問題日益突出,一直是新生兒醫師研究的熱點課題。為了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及促進其正常生長發育,本科采用多潘立酮口服液聯合非營養性吸吮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9-11/2012-11項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住院的喂養不耐受低體重早產兒67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胎齡28~32周18例,33~35周16例;出生體質量<1.5 kg 10例,1.5~2.0 kg 16例,2.1~2.5 kg(不包括2.5 kg)8例。對照組33例,其中男20例,女13例;胎齡28~32周18例,33~35周15例;出生體質量<1.5 kg 10例,1.5~2.0 kg 15例,2.1~2.5 kg(不包括2.5 kg)8例。兩組患兒在性別、體質量及胎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可考慮喂養不耐受:(1)頻繁嘔吐,每日≥3次;(2)持續3 d以上奶量不增加或者減少;(3)腹脹;(4)胃殘余量超過上次喂入量的30%;(5)喂養第2周末喂入量<8 mL(每次);(6)胃內有咖啡樣物,排除出血性疾病[1]。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喂養不耐受診斷標準;(2)胎齡28~35周的早產兒;(3)出生體質量<2.5 kg;(4)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胃腸道畸形;(2)呼吸窘迫綜合征;(3)腦室內出血;(4)壞死性小腸炎者。
1.5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保暖,防治感染,部分靜脈營養及治療原發病,觀察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多潘立酮口服液,每次0.3 mL/kg,6 h 1次,喂奶前10~30 min鼻飼。同時吸吮消毒的未開孔皮奶頭,每次5 min,3 h 1次,療程3~5 d。
1.6 觀察指標 (1)喂養不耐受癥狀消失的時間;(2)每日增加的奶量;(3)平均增加體質量;(4)達到完全腸內營養所需時間;(5)每周1次肝腎功能檢查。

2.1 兩組患兒觀察指標比較 觀察組喂養不耐受癥狀消失時間和日增加奶量及完全胃腸內營養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每日增加體質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觀察指標比較±s,d)
2.2 副反應 觀察組患兒治療前后肝腎功能無異常改變,無轉氨酶升高。
早產兒由于消化系統解剖、生理功能和胃腸神經內分泌發育不成熟,常常會出現喂養不耐受。通常表現為嘔吐、胃潴留、腹脹及加奶困難等喂養不耐受癥狀,常需較長時間靜脈營養,而長期靜脈營養易出現膽汁淤積、出血、高膽紅素血癥等并發癥[2]。早產兒喂養問題已經越來越廣泛受到兒科界關注。
多潘立酮是外周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其促動力作用是通過加強食管運動,增加胃竇和十二指腸收縮,并促進幽門蠕動,從而加速胃排空,但不影響小腸的轉運作用。與胃復安相比,多潘立酮只有少量通過血腦屏障,無明顯中樞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近期有臨床研究表明多潘立酮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是有益的[3]。采用非營養性吸吮會給早產兒造成視覺、感覺的刺激,促進吸吮反射,使迷走神經興奮,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胃排空和胎糞的排出,從而有助于早產兒從腸外營養過渡到胃腸營養,縮短管飼喂養到經口喂養的時間,加快其生長發育,縮短住院時間[4]。
本組結果顯示多潘立酮聯合非營養性吸吮治療低體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患兒腹脹消失時間、完全胃腸喂養時間顯著縮短,胃殘留量減少,保障了早產兒整個治療過程的順利進行,同時可以縮短低體重早產兒住院時間,在基層醫院適用,方便,安全,可推廣應用。
[1] 董梅,王丹華,丁國芳,等.極低出生體質量兒胃腸喂養的臨床觀察[J].中華兒科雜志,2003,41(2):87-90.
[2]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等.實用新生兒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95-97.
[3] 韓露艷.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的藥物治療[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1,26(4):285-286.
[4] 張巍,童笑梅,王丹華,等.早產兒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43.
(收稿日期:201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