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炳旭,趙勇,李素云,黃谞熠,趙伊黎,劉振寰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指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1]。目前,世界范圍內腦癱的患病率約為1.8‰~4.9‰,其中國內7歲以下的腦癱患病率為1.5‰~1.8‰[2]。對于腦癱兒童,正常獲得豎頭、翻身、坐位、站立行走功能非常困難,也是其回歸社會的首要障礙。有日本學者研究指出,腦癱患兒在2歲之前獲得獨立坐位能力,是關乎其能否完成獨立行走的關鍵條件[3]。因此,坐位能力的獲得對腦癱兒童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采用核心穩定性訓練治療腦癱患兒60例,臨床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3-01/12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南海婦產兒童醫院康復科收治的住院或門診患兒120例,按就診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0例。觀察組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12.5±2.8)個月;坐位能力分級量表評定:20例(水平1),30例(水平2),10例(水平3)。對照組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11.9±3.1)個月;坐位能力分級量表評定:20例(水平1),28例(水平2),12例(水平3)。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及坐位能力評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依據2006年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專題研討會制定的小兒腦性癱瘓診斷標準擬定[1]。
1.3 納入標準 (1)符合痙攣型腦性癱瘓診斷標準;(2)年齡6~18個月;(3)未獲得獨坐能力(不需扶持或上肢支撐坐位);(4)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各型腦炎以及進行性病因所導致的中樞性癱瘓者;(2)正常的一過性發育落后;(3)伴有嚴重癲癇發作;(4)嚴重的心肺疾患;(5)近期骨折以及髖關節脫位;(6)皮膚破損及患有濕疹等皮膚疾病者影響康復治療。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主要采取常規康復訓練方法,以Bobath療法和Rood療法為主的神經發育學療法。觀察組: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予開展核心穩定性訓練,具體訓練方法:(1)拉起訓練:患兒仰臥位,治療師坐于其尾側,握住患兒前臂遠端,誘導患兒拉住治療師雙手坐起(腹肌訓練)。(2)Bobath球坐位平衡訓練:患兒取坐位坐于Bobath球上,治療師立于其對面,前后左右推動Bobath球,誘導患兒保持坐位(腹直肌、腹內外斜肌、豎脊肌訓練)。(3)仰臥位到坐位姿勢轉換:患兒取仰臥位、治療師坐其尾側,誘導患兒以一側上肢協助從仰臥位坐起(腹直肌、腹內外斜肌)。(4)彎腰立直訓練:治療師將患兒抱起,將患兒背部靠在治療師腹部,一手環抱患兒骨盆,輕推患兒軀干前彎,然后誘導患兒伸直軀干(豎脊肌、臀大肌)。
兩組均每日訓練1次,每次40 min,2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5~20 d,連續治療3個療程后進行坐位能力評估并統計療效。以上練習方法均由康復治療師根據患兒具體病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1.6 療效判定標準 坐位能力分級量表(level of sitting scale,LSS)評估[4-6]:治療開始前及治療結束后分別進行1次坐位能力分級量表測試。坐位能力分級量表將坐位能力分為8個水平。水平1:完全無坐位能力;水平2:輔助坐位時保持頭部立直30 s;水平3:輔助坐位時能保持肩部及軀干立直30 s;水平4:僅需輔助骨盆能保持坐位30 s;水平5:能獨立維持坐位30 s,但不能完成位置移動;水平6:獨自保持坐姿30 s并能向前移動;水平7:獨自保持坐姿30 s并能向側位移動;水平8:獨自保持坐姿30 s并能向后位移動。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等級資料應用非參數的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后LSS量表評定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LSS量表評定比較(n,n=60)
表1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LSS量表評定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0.01),提示核心穩定性訓練能有效提高腦癱患兒坐位能力。
核心穩定性是指控制軀干和骨盆部位的肌肉在運動時保持穩定的姿態,通過為上下肢運動創造支點及協調四肢發力,能最佳優化力量的產生、傳遞和控制這一過程,使人體能自主、隨意完成各種動作[7],其最早被應用于體育競技訓練中。在核心穩定性理論中,核心部位為其關鍵,目前認為膈肌以下至骨盆底肌之間這一區域為人體運動的核心部位,此區域內的相關肌群被稱之為核心肌群,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部位,人體核心部位的負荷量是最大的[8]。核心穩定性的訓練目的是提高核心區域的穩定性,從而為軀干的自主運動創造條件,訓練方法以主動訓練為主,通過提高深層穩定肌和表層運動肌的力量達到增加核心區域的穩定性目的[9]。研究表明,核心穩定性訓練能更好地訓練軀干深層的小肌肉群,提高各肌群之間的協調性,從而提高人體在非穩定狀態下的控制能力,達到運動能力的最佳狀態[10]。腦癱兒童常有肌張力改變、肌力低下及肌肉協調控制能力差影響患兒運動發育,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近年來其訓練理念開始被應用腦癱患兒的康復訓練中,目前已經成為腦癱患兒運動康復的熱點問題。
獨坐的完成標志著坐位靜態和動態平衡完成,是站立行走的必要條件,因此,腦癱兒童獲得坐位能力對其運動康復具有里程碑意義。坐位的完成與腹部肌群、腰骶部肌、骨盆周圍肌群以及下肢肌群的肌力及肌張力有著密切的關系,上述肌群即為人體的核心肌群,如果核心肌群穩定性降低或減弱,患兒就不能獲得完善的坐位能力,影響大運動進一步發育完善。如背部肌張力增高,患兒會表現為坐位時手后撐或抱膝坐姿,以防止軀干后仰;如腰骶部肌群無力,患兒會表現為前傾坐或弓背坐姿,靠腹肌牽拉維持軀干平衡;如腘繩肌緊張坐位時骨盆后傾,患兒亦會呈弓背坐姿,日久會導致脊柱后凸畸形;如內收肌痙攣,坐位時髖關節不能充分分離,導致坐姿不穩,患兒常通過雙手扶持完成坐位。因此,提高核心肌群控制能力對腦癱患兒坐位的完成至關重要。
本研究通過觀察核心穩定性訓練對腦癱患兒坐位能力影響,結果表明核心穩定性訓練能有效實現腦癱患兒坐位能力的獲得。對于腦癱兒童,通過康復治療師幫助完成前后左右的動態平衡訓練、自動態平衡訓練,促進骨盆的控制能力、髖關節的控制及分離、坐位平衡反射完善,從而活動獨坐的完成。目前該治療方法尚處于起步階段,其今后有待進一步系統完善。
[1] 中國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小兒腦癱康復專業委員會.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條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5):309.
[2] 吳希如,林慶.小兒神經系統疾病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928.
[3] 陳秀潔,李曉捷.小兒腦性癱瘓的神經發育治療法[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62.
[4] Field DA,Roxborough LA.Valid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ype and amount of seating support provided and Level of Sitting Scale(LSS) scores for children with neuromotor disorders[J].Dev Neurorehabil,2012,15(3):202-208.
[5] Fife SE,Roxborough LA,Armstrong RW,et al.Development of a clinical measure of postural control for assessment of adaptive seating in children with neuromotor disabilities[J].Phys Ther,1991,71(12):981-993.
[6] Fife S,Roxborough LA,Story M,et al.Reliability of a measure to assess outcomes of adaptive seating in children with neuromotor disabilities[J].Can J Rehabil,1993,7:11-13.
[7] 陳小平,黎涌明.核心穩定力量的訓練[J].體育科學,2007,27(9):封3.
[8] 秦志華,潘杏平.加強身體中部鍛煉的重要性及其基本手段[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2,18(1):95-96.
[9] Kibler WB,Press J,Sciascia A.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2006,36(3):189-198.
[10] Bjerkefors A,Ekblom MM,Josefsson K,et al.Deep and suactivation during trunk stabilization exercises with and without instruction to hollow[J].Man Ther,2010,15(5):502-507.
(收稿日期:201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