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軍,董曉蕾
病毒性腦炎是兒科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臨床上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腦膜反應和顱內壓增高癥,表現為高熱、昏迷及抽搐,其發病率較高,預后差,容易留有神經系統后遺癥,是兒科較為棘手的疾病之一。本院自2008年以來,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安宮牛黃丸保留灌腸治療病毒性腦炎,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8-01/2013-10濰坊市益都中心醫院及青州市中醫院兒科收治住院的病毒性腦炎患兒225例,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采用區組隨機的方法分為觀察組100例和對照組125例。觀察組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6.32±1.35)歲。對照組中男70例,女55例;年齡(6.23±1.30)歲。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神經病學》中病毒性腦炎的診斷標準[1]。
1.3 納入標準 (1)符合病毒性腦炎的診斷標準;(2)年齡1~13歲;(3)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顱腦外傷、腦腫瘤、顱內出血、腦白質病變、其他致病微生物所致顱內感染、中毒性腦病、代謝性腦病等;(2)合并其他足以影響神經系統功能的疾病。
1.5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對癥及支持治療為主,予以吸氧、降溫、鎮靜,靜脈滴注更昔洛韋抗病毒治療,靜脈滴注能量合劑支持治療,并予以抗生素預防或控制合并感染,糖皮質激素控制炎癥反應,顱壓增高者給予20%甘露醇靜脈滴注降顱內壓。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安宮牛黃丸保留灌腸治療,每日1丸,3 d為1個療程,一般不超過2個療程。
1.6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2]制定。(1)治愈:癥狀、體征消失,精神及智力正常,不留后遺癥,腦脊液及腦電圖檢查正常;(2)好轉:癥狀、體征消失,或留有后遺癥,腦電圖正常或接近正常;(3)無效:癥狀、體征無好轉,轉診或死亡。
1.7 腦電圖異常程度標準 參照《臨床腦電圖學》的診斷標準[3]。(1)輕度異常:①α波頻率差超過24.5 Hz。波幅不對稱,兩側波幅差超過30%,枕區超過50%。②生理反應不明顯或不對稱。③α波頻率減慢至8 Hz,波幅達100 μV以上且調節不佳。④β波增多,波幅達50~100 μV。⑤額區或顳區中幅θ波達20%,低幅δ波達10%。⑥過度換氣誘發出70 μV以上θ波或25 μV以上δ波。(2)中度異常:①α波頻率減慢為7~8 Hz,枕區原有α波消失或一側減少消失。②額、顳區有陣發性波幅較高的α活動。③中波幅θ活動數量達50%。④出現少量棘波、尖波、棘或尖-慢綜合波等。⑤過度換氣誘發出高幅δ波。(3)重度異常:①高波幅θ或δ波為主要節律,α波消失或僅存少量8 Hz α波散在。②自發或誘發長程或反復出現高幅棘波、尖波、棘或尖-慢綜合波等。③高度失律、爆發性抑制、周期性發放等。④持續性廣泛性扁平電位。
1.8 觀察指標 兩組治療效果及癥狀體征改善情況;入院1~3 d腰椎穿刺行腦脊液檢查和頭顱MRI檢查,腦電圖檢查結果。

2.1 兩組患兒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100例中治愈90例,好轉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125例中治愈100例,好轉9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87.2%。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9,P<0.05)。
2.2 兩組患兒癥狀體征改善例數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癥狀體征改善例數比較(n)
表1結果表明,觀察組在改善發熱、抽搐、意識障礙方面有明顯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兒癥狀體征改善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癥狀體征改善時間比較±s)
表2結果表明,觀察組在改善發熱的平均體溫及持續時間、抽搐的發作次數、意識障礙復蘇次數及持續時間都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腦脊液檢查結果 225例患兒中200例行腦脊液檢查,其外觀均為無色透明,腦脊液細胞數增高185例,其中觀察組85例,對照組95例。分類以單核占優勢。腦脊液壓力增高135例,其中觀察組65例,對照組70例。蛋白增高21例,其中觀察組10例,對照組11例。糖、氯化物均正常,細菌培養均陰性,墨汁、抗酸染色未找到細菌。
2.5 腦電圖檢查結果 225例患兒中160例行腦電圖檢查,其中異常90例(56.3%),一般顯示彌漫性異常,少數患者為局灶性。觀察組中輕度異常25例,中度10例,重度3例;對照組中輕度異常35例,中度15例,重度2例。
2.6 頭顱MRI檢查結果 225例患兒中165例行頭顱MRI檢查,異常31例(18.8%),表現低密度灶,為多發病灶或單發病灶,大多同時侵犯灰白質或僅侵犯灰質或白質。治療后只有部分患者復查了頭顱MRI檢查,因此對患兒治療后的影像學表現未進行具體分級,未能進行統計學分析。
安宮牛黃丸源于清代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之功效,是傳統醫學中最為常用的急癥用藥之一。本院兒科在安宮牛黃丸的基礎研究、臨床應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目前一直將其作為治療高熱驚厥、病毒性腦炎及昏迷的重要治療手段。
發熱是病毒性腦炎患兒最常見、最頑固的癥狀,臨床上常用的退熱藥物,包括一些非甾體類藥物、糖皮質激素,往往難以通過血腦屏障,療效欠佳,而聯合應用安宮牛黃丸往往有不錯的效果。現代研究認為,醒腦開竅藥物中的有效成分脂溶性強、分子質量極小,能夠快速透過血腦屏障,并具有雙向調節血腦屏障通透性的作用,而安宮牛黃丸中含有麝香、冰片等藥物,能夠改善病毒性腦炎患兒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增加腦組織的相關藥物濃度,更好的發揮退熱作用[4]。本研究發現,觀察組發熱期間的平均體溫及平均持續時間均顯著小于對照組,說明安宮牛黃丸對病毒性腦炎患兒有很好的解熱作用。
抽搐是兒童病毒性腦炎中的重要臨床表現,頻繁的抽搐則提示疾病的嚴重性[5]。抽搐能導致腦組織代謝增加,加重患兒腦缺血及腦水腫的程度,進而導致腦組織損害加重,是造成病毒性腦炎兒童腦損傷的重要因素[6]。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抽搐次數少于對照組,但抽搐期間平均持續時間和對照組無明顯差異,說明安宮牛黃丸對病毒性腦炎患兒有很好的抗驚厥作用,能夠有效的減少抽搐次數,但在抽搐發作時療效欠佳,需配合應用其他抗驚厥藥物。
意識障礙是病毒性腦炎的嚴重臨床表現,常提示病情危重。研究發現,患兒入院時存在意識障礙,格拉斯昏迷評分≤10分,高度提示預后不良[7]。病毒性腦炎的治療大多數應用鎮靜藥物,往往給患兒的復蘇造成困難,形成治療上的矛盾。臨床觀察表明,安宮牛黃丸具有興奮大腦皮質的作用,可明顯促進患兒清醒,當大腦皮質功能開始恢復,皮質下中樞尚不穩定時,效果最為顯著,并且安宮牛黃丸能消除鎮靜藥物的不良反應,有效促進患兒復蘇[8]。
總之,應用安宮牛黃丸治療兒童病毒性腦炎,能迅速降低體溫,防止抽搐,減輕昏迷癥狀,促進昏迷清醒,減輕腦水腫及腦細胞損害,大腦功能快速恢復。本療法在臨床中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黃如訓.神經病學[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25.
[2] 吳少禎.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M].北京:中國醫藥衛生出版社,1999:387-388.
[3] 劉曉燕.臨床腦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12-130.
[4] 劉林,方永奇.醒腦開竅中藥對血腦屏障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8):1726-1728.
[5] 李明磊,王華.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預后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23):1817-1820.
[6] 秦炯.兒童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7,22(5):340-343.
[7] Van de Voorde P,Sabbe M,Rizopoulos D,et al.Assessing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in children:a plea for the Glasgow Coma Motor subscore[J].Resuscitation,2008,76(2):175-179.
[8] 賓湘義.安宮牛黃丸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意識障礙恢復作用的臨床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20(6):367-369.
(收稿日期:201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