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黃海忠,林國棟,葉國靜
手足口病是兒科常見疾病,好發年齡為5歲以下兒童,多與腸道病毒感染有關,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紅色斑丘疹,重癥患兒病情發展迅速,引起臨床的關注和重視[1]。研究可有效反映患兒病情嚴重程度和患兒治療后預后情況的指標對本病有重要現實意義。血清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近年來研究比較熱門的反應細菌早期感染的敏感指標,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PCT已被廣泛應用于評估患兒合并細菌感染、臨床治療療效和預后等,但其在手足口病中的價值目前研究尚不多[2]。本文探討監測血清PCT水平對手足口病病情變化和預后判斷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1-01/2013-12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兒科收治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兒225例,按病情分3組。Ⅲ期病危組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齡4~7個月,平均(2.11±0.27)歲。Ⅱ期重癥組85例,其中男54例,女31例;年齡4~8個月,平均(2.39±0.46)歲。Ⅰ期普通組125例,其中男75例,女50例;年齡3~8.4個月,平均(2.65±0.74)歲。另選取同期體檢健康兒童30例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4.2~7.5個月,平均(2.05±0.33)歲。各組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2010年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3],分期標準參照2008版《腸道病毒(EV71)感染診療指南》[4]。
1.3 納入標準 (1)符合手足口病的診斷標準;(2)年齡3~9個月;(3)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系統感染性疾病者;(2)合并肝腎功能異常者。
1.5 PCT檢測方法和陽性標準 所有患兒入院時抽取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采用全自動免疫分析儀檢測血清PCT水平,操作方法參照說明書,根據參考文獻[5],對PCT≥0.5 μg/L定義為陽性,≤0.09 μg/L為陰性,0.1~0.5 μg/L為臨界值。
1.6 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自發病后1周患兒體溫恢復正常,皮疹消退,口腔皰疹結痂,潰瘍愈合;(2)好轉:發病1周內體溫恢復正常,潰瘍有所愈合,皰疹有結痂,皮疹有所消退,但仍有殘留,并發癥癥狀好轉;(3)無效:上述癥狀無明顯變化[6]。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對服從正態分布的多組定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多組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入院前各組血清PCT水平的比較 見表1。

表1 入院前各組血清PCT水平的比較
表1結果表明,治療前Ⅲ期患兒血清PCT水平最高,陽性率最高,與Ⅱ期、Ⅰ期患兒和正常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后手足口病患兒血清PCT水平的變化 見表2。

表2 治療后手足口病患兒血清PCT水平的變化±s,μg/L)
表2結果表明,治療3、7 d后,3組患兒PCT水平均明顯下降,其中Ⅲ期患兒下降最為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不同PCT水平患兒預后的比較 見表3。

表3 不同PCT水平患兒預后的比較
表3結果表明,Ⅰ期普通型患兒預后良好率高于Ⅱ期、Ⅲ期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7)。
手足口病為病毒感染性疾病,嬰幼兒多見,屬于自限性疾病,在常規治療和抗病毒治療的情況下患兒大部分可以自愈,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發現,手足口病患兒常常因合并其他細菌感染性并發癥,導致預后不良和遺留嚴重后遺癥[7]。手足口病患兒病情嚴重時,蛋白質和能量的消耗較大,且常常合并有免疫功能的紊亂[8],因此,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防治并發癥是治療手足口病的重點。血清PCT是降鈣素的前體,由116個氨基酸組成,在酶切作用下轉變為降鈣素發揮生物學作用,在正常人群中含量低,但在炎癥反應的情況下,炎性介質和細胞因子可促進器官和細胞合成及釋放大量的PCT,在炎癥反應發揮重要作用[9,10]。目前國際上已經將PCT水平作為評估患者合并細菌感染程度的敏感指標,廣泛用于監測炎癥程度和患者預后[11]。國內鄧擁軍等[12]研究發現,在急性細菌性感染性疾病中,血清PCT在感染后3 h內即迅速升高,但在病毒感染、器官移植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非感染性患者中PCT水平變化不大或接近正常。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Ⅲ期患兒血清PCT水平最高,而Ⅱ期和Ⅰ期患兒血清PCT水平較低,表明手足口病患兒特別是重癥患兒常合并細菌感染和機體全身炎癥反應嚴重;不同分期患兒PCT水平差異的原因可能是PCT促進炎癥發生,治療后患兒炎癥的降低造成了PCT水平的顯著下降。進一步動態觀察治療后PCT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治療3、7 d后全部患兒PCT水平均明顯下降,說明當PCT水平增高時,患兒符合抗生素和抗病毒聯合藥物治療的適用指證。正確指導臨床合理應用藥物有助于避免患兒病情加重,采用抗感染和抗病毒治療措施有助于抑制炎癥反應,控制病情加重,改善患兒臨床癥狀。經隨訪表明,普通型患兒預后良好率較高,后遺癥率較低,提示PCT在判斷患兒預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范華杰等[13]研究認為,目前采用PCT定量檢測方式,較傳統的檢測措施具有更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可有效反應患兒炎癥反應程度,對評估患兒預后和病情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監測血清PCT有助于判斷手足口病患兒病情變化、嚴重程度及預后,對伴有PCT短期內明顯升高的患兒應密切觀察和干預治療,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1] 徐愛芳,高錦,陳剛,等.手足口病病原學及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1,21(1):252-253.
[2] 徐靜,何春琳,李琦,等.降鈣素原監測在呼吸重癥疾病中的研究進展[J].四川醫學,2011,32(3):430-43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J].國際呼吸雜志,2010,30(24):1473-1475.
[4] 衛生部辦公廳.腸道病毒(EV71)感染診療指南(2008年版)[J].臨床兒科雜志,2008,26(6):551-552.
[5] 易兵,張建云,王學英,等.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聯合檢測在手足口病診治中的作用[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6):594-595.
[6] 賴彩珍.霧化吸入干擾素與肌肉注射干擾素治療手足口病的療效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12):49-50.
[7] 周艷,李維春.手足口病實驗室診斷的研究進展[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8):886-888.
[8] Liappis AP,Gibbs KW,Nylen ES,et al.Exogenous procalcitonin evokes a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response[J].Inflamm Res,2011,60(2):203-207.
[9] Jereb M,Lunacek NK,Kotar T,et al.Procalcitonin in hantavirus infections[J].Scand J Clin Lab Invest,2011,71(4):287-291.
[10] 陳平,劉健,李海珠,等.PCT與hs-CRP在新生兒炎癥性疾病中的比較[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2,30(6):601-603.
[11] Yoshikawa H,Nomura Y,Masuda K,et al.Serum procalcitonin value is useful for predicting severity of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 Infect Dis J,2012,31(5):523-525.
[12] 鄧擁軍,格蘭.血清降鈣素原的測定在兒童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2,30(5):474-476.
[13] 范華杰,張鵬,唐古生,等.Roche降鈣素原電化學發光法定量檢測試劑盒的臨床性能評價[J].檢驗醫學,2010,25(8):654-658.
(收稿日期:201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