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娟
(太谷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山西 晉中 030800)
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機研究進展探討
張秀娟
(太谷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山西 晉中 030800)
目的 探討卒中后抑郁的病因與發病機制為以后卒中后抑郁治療提供理論基礎。方法 選擇本院142例腦卒中患者,根據患者是否伴有語言等基本技能障礙分為障礙組及對照組,各71例,采用量表方式評定兩組患者的抑郁發生情況及身體狀態。結果 在相同環境下障礙組患者發生抑郁56例,與對照組43例相比差異顯著,P<0.05,伴有語言障礙等生活能力缺陷的腦卒中患者的抑郁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結論 卒中患者的生活能力情況與抑郁的發生率存在密切關系,神經功能的破壞常可引起抑郁的高發。
病因病機;卒中后抑郁
卒中又叫中風病,卒中常發生嚴重的癥狀表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經過長時間觀察發現,發生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發生率比健康者高,卒中患者常出現悲觀、失眠等癥狀,抑郁的發生會導致腦卒中患者的神經恢復時間延長,甚至威脅患者生命,長期抑郁患者可影響個人及家人生活,有多重原因導致卒中患者抑郁高發[1]。在本次研究中,進一步探討引起卒中后抑郁的病因及病機,為以后治療及治療后的預防做好工作,減少疾病的發生率,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于2010年至2013年收集我院142例明確診斷為腦卒中患者,采用兩組式的方法,各71例,將有語言等生活能力障礙者分為一組,為障礙組,組中有26男例,女45例,患者年齡范圍47~81歲,平均年齡為(58.7±7.9)歲;其余71例患者則沒有明顯的生活能力障礙,為對照組,組中有男23例,女48例,年齡在51~75歲,平均年齡為(57.2 ±8.0)歲,將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信息進行對比可發現其差異無明顯意義,對比明確。
1.2 方法
觀察患者生活狀態及身體情況,并定期為患者檢查,并在此基礎上采用量表檢查的方式評定患者神經功能狀態,了解患者的神經功能破損程度,調查在患者發生抑郁前的評分,以及在研究之后對所有患者再一次進行評分,并以ESS作為評分標準;Barthel指數在評定患者生活能力方面優勢顯著,作為診斷功能障礙的一項指標;在診斷抑郁情況時以Hamilton抑郁量表為標準,分為輕中重三度,評分分別為17~20、21~30、>30[2]。
1.3 統計學處理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SAS18.0統計處理軟件,采用χ2檢驗的方式對結果進行分析,統計學的方法進行對比,并以P<0.05為具有意義。
兩組患者發生抑郁癥的情況存在差異,在障礙組中有78.87%患者發生抑郁,且有嚴重抑郁的患者占50%,發生率高,抑郁癥狀嚴重,對照組的抑郁發生率為60.56%,較少發生嚴重抑郁,在統計學比對下,差異顯著,P<0.05。結果見表1。

表1 腦卒中后抑郁發生情況對比
卒中后抑郁的發生率隨著腦卒中患者的逐年增多而升高,在腦卒中患者中,卒中后抑郁的發生率高。抑郁的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者可波及患者家屬、社會,患者的情緒低落、消極,飲食及睡眠均出現障礙,種種現象可導致患者厭世自殺。消極治療,對醫務人員的不配合,以及自殘行為,嚴重延緩患者疾病的痊愈,神經功能以及生活能力的缺乏逐漸加重疾病,以此形成惡性循環,給治療帶來難題。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機從中西醫兩方面總結如下:①中醫:關于卒中后抑郁在中國歷代醫家均有記載,“憂愁者,氣閉塞而不通”,“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中醫學者認為在發生中風時,肝發生功能性變化,失條達、疏泄,則肝郁氣滯,導致脾功能障礙,形成濕痰,郁結阻氣,最終心神失養[3]。②西醫:卒中后抑郁的發生與卒中部位、神經功能的損傷程度、性別等因素有關,原因復雜:神經損傷的部位影響患者5-羥色胺能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兩種激素的降低導致抑郁的發生;由于腦部損傷可導致激素釋放軸線的異常,對于激素的調節出現紊亂,患者情緒不能正常調節;神經營養因子作為促進神經生長增殖的物質,對損傷的GABA等神經元的修復再生非常重要,因此神經營養因子減少會增加發生抑郁的可能性;致炎細胞因子可通過激活相應酶譜系統而逐漸消耗5-羥色胺,且消耗的越多則抑郁的程度則越高;由于性格內向,且年齡影響身體激素調節,女性患者更容易發生卒中后抑郁[4]。
在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抑郁發生率存在顯著差異,障礙組發生56例而對照組為43例,Barthel指數明顯下降,差異顯著,具有意義,P<0.05,表明在腦卒中發生語言等生活功能障礙時,則更易發生卒中后抑郁;ESS評分出現顯著下降,從正常的(82.48±5.08)分降至(60.87±3.48)分,下降幅度大,意義明確,患者的評分說明神經功能的損傷程度與發生抑郁關系密切,成正比關系。
綜上所述,腦部的損傷部位及程度,卒中后對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均可導致卒中后抑郁的發生,在以后治療過程中多注意以上幾方面,減少卒中后抑郁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黃朝云,陳斌.腦卒中后抑郁的研究進展[J].醫學新知雜志,2012, 22(6):401-404.
[2] 段佩鑫,吳松鷹.卒中后抑郁發病機制的中西醫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1):104-106.
[3] 金永春,金杰,李根龍.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病機制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8):957-958.
[4] 王建平,劉曉芳.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及其通路相關蛋白與卒中后抑郁的關系[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3,22(3):286-288.
R743.3
:B
:1671-8194(2014)07-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