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常冬
(安徽省阜陽市第六人民醫院內二科,安徽 阜陽 236003)
依達拉奉聯合燈盞花素治療急性腦梗死68例
田常冬
(安徽省阜陽市第六人民醫院內二科,安徽 阜陽 236003)
目的 觀察依達拉奉聯合燈盞花素治療急性腦梗死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6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4例。治療組予以依達拉奉聯合燈盞花素治療,對照組采用燈盞花素治療,兩組常規治療相同,治療2周后通過觀察兩組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方面的變化。結果 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方面治療組患者較對照組明顯下降。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依達拉奉聯合燈盞花素在腦梗死急性期治療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依達拉奉;燈盞花素;急性腦梗死
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人口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老年性疾病也逐年增加。急性腦梗死(ACI)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危重病,一旦發生,其病死率及致殘率極高。急性腦梗死發生后主要因為腦組織局部發生血液供應障礙,從而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最終由此引起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或腦軟化[1]。局部腦組織發生輕度缺血時一般僅表現為某些神經元喪失,功能失用;而腦組織局部發生完全持久缺血時缺血區的各種神經元、內皮細胞以及膠質細胞均會發生壞死。但是現代研究發現缺血半暗帶仍然存在側支循環,并且通過這些側支循環使其能夠獲得部分血液供應,所以缺血半暗帶會有大量的神經元存活,如果局部腦組織血液循環得到迅速地恢復,使腦代謝得到改善,損傷仍然可以逆轉。所以早期臨床干預治療顯得非常重要,可以防止疾病進展。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對6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通過采用依達拉奉結合燈盞花素治療研究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急性腦梗死患者68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齡45~74歲,平均(57.8歲±1.0)歲;病程14~34 d,平均(19.6±2.8)d;基底節區梗死22例,腦葉8例,小腦4例。對照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齡45~74歲,平均(56.9歲±0.9)歲;病程14~38 d,平均(18.4±3.8)d;基底節區梗死20例,腦葉10例,小腦4例。入選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關于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2],均有顱腦CT或者磁共振成像(MRI)證實。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燈盞花素注射液(大連弘豐制藥有限公司生長,國藥準字Z21021820,5 mg)10~20 mg,加生理鹽水250 mL,每日2次,靜滴,連用14 d。對照組僅采用燈盞花素注射液,治療組聯合依達拉奉(江蘇先聲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0280,30克/支)30 mg加入生理鹽水100 mL靜滴,每日2次,連用14 d。根據患者合并其他病情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如降血糖、降血壓、脫水,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以及預防感染等。
1.3 療效標準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后14 d時,均按中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并根據進行臨床療效評定:①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可恢復工作或完成家務;②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部分患者生活自理;③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④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在17%以內;⑤惡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⑥死亡。顯效包括基本痊愈及顯著進步,無效包括無變化、惡化、死亡。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包進行χ2及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改善,但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2.2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14 d后,治療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14 d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腦梗死祖國醫學認為屬于“中風”的范疇,其病機主要有虛、火、風、痰、氣、血等因素,其發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局部氣血淤滯所導致的經脈阻塞導致的。好發于50~60歲以上的中老人,男性略多于女性。中風的危險因素有高血壓、糖尿病(糖尿病飲食)、高血脂、肥胖體態、吸煙、坐位生活方式、口服避孕藥、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及父母卒終史等。
現代醫學認為腦梗死是由于腦部血液循環發生障礙,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從而發生壞死或軟化。其基本病因多與血脂過高、動脈粥樣硬化、血流動力學改變、內皮細胞損傷、高血壓等因素有關。治療腦梗死的原則目前主要是通過早期藥物及其他干預治療從而能夠使腦部血液循環供血狀態得到盡快改善,缺血區的血流以及血氧供應都能增加,同時注意由于血流再灌注使腦組織再次負損傷,最終使缺血病損的進展受到抑制,從而消除腦組織水腫、梗死面積縮小,通過康復鍛煉幫助神經功能恢復,從而降低致殘率及致死率[3]。所以盡快的恢復或增加缺血區血液供應,從而挽救缺血的半暗帶,清除由于缺血缺氧產生的自由基,使神經細胞繼發性損傷減輕,阻斷血小板的凝聚,改善血液流變學,降低血液的黏滯度,從而防止腦梗死的再發生。研究表明如果使血小板的激活能夠盡快得到阻止,將能抑制血栓的再發展以及新血栓再形成;同時使腦細胞得到保護,將會對預后大為改善[4,5]。
燈盞花素是我國傳統藥用植物,從云南特有的菊科短葶飛蓬屬燈盞花中提取有效成分,其化學結構是5,6,4’-一三羥基黃酮-7-葡萄糖醛酸苷[6,7]。燈盞花素藥用機制: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清除自由基、抗氧化,調節Na+、K+-ATPase和Ca2+-ATPase,保護腦缺血區神經細胞,抑制蛋白激酶C激活等,從而有利于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預后。
急性腦梗死時自由基清除酶活性降低,體內抗氧化物減少,自由基清除發生障礙,引發“瀑布式”自由基連鎖反應,這樣使得生物膜脂質過氧化更加的廣泛,損傷程度更加嚴重,從而膜結構遭到破壞,膜結構的通透性增加,最終導致膜功能發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使神經細胞、血管內皮細胞以及膠質細胞遭到損傷。依達拉奉是一種新型強效的羥自由基清除劑以及抗氧化劑,由于依達拉奉分子量小,穿透血腦屏障比較有效,穿透力較強,約為60%,在腦內能夠達到有效的藥用濃度,使脂質自由基的生成受到抑制,清除各種自由基,產生抗脂質過氧化,具有抑制血管內皮損傷,抑制神經細胞遲發性死亡,抑制腦內白三烯的合成,從而減輕腦水腫以及腦組織損傷。依達拉奉臨床使用表明對血凝系統一般不影響,沒有出現出血風險。
通過本組研究表明,通過依達拉奉以及燈盞花素聯合使用比單用燈盞花素療效顯著。既能對急性期腦梗死血液和血管起到抗血栓治療,又能使腦組織得到很好的保護,通過盡快改善腦組織缺血半暗帶的側支循環從而增加其供血供氧,使血栓再形成以再擴大得到抑制,最終改善腦梗死患者的生存質量,使神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可以降低致殘率及病死率,研究表明聯合應用比單用療效更加肯定,所以是臨床值得推廣的治療方法之一。
當然,在治療的同時一定要預防中風常見的并發癥,如:肺部感染、褥瘡、急性消化道出血、腦心綜合征、中樞性呼吸困難、中樞性呃逆、直腸功能障礙、電解質紊亂及體溫調節障礙等,值得注意是如果患者腎功能不全,應用依達拉奉的同時應及時監測患者腎功能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1] 羅祖明.神經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4-141.
[2] 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 王正偉.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腦梗死90例[J].中國中醫急癥,2011, 20(6):986-987.
[4] 耿建領.舒血寧治療腦梗死120例[J].光明中醫,2010,25(12):2240-2241.
[5] Shahpouri MM,Mousavi S,Khorvash F,et al.Anticoagulant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 A reviewof literature[J].J Res Med Sci,2012, 17(4):396-401.
[6] 張偉.燈盞花黃酮類成分的分離鑒定[J].中草藥,1988,19(5):7-9.
[7] 張衛東,孔德云,李惠庭,等.燈盞花的化學成分研究(Ⅱ)[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1998,29(12):554-555.
R743.3
:B
:1671-8194(2014)07-0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