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春
(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醫院外二科,廣東 中山 528463)
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療效對比
孫金春
(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醫院外二科,廣東 中山 528463)
目的 探討分析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60例小兒疝氣患者,根據其手術方法將其隨機分為A組B組,A組160例患兒采取微創手術進行治療,B組患兒給予傳統手術進行治療。對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比觀察兩種方法的臨床效果。結果 A組患兒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較B組明顯減少,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效果顯著優于B組。結論 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其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少,對患兒的損傷較小,患兒術后恢復快,出院較早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值得應用推廣。
傳統手術;微創手術;小兒疝氣
小兒疝氣,本質上就是小兒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在小兒普外科手術中較為常見[1]。處于胚胎時期的胎兒腹股溝處存在有“腹膜鞘狀突”,能幫助胎兒睪丸落入陰囊或子宮圓韌帶并進行固定,而部分嬰兒出生后,此鞘狀突未完全關閉,造成腹腔內的網膜、小腸、卵巢及輸卵管等進入該鞘狀突,就成為了疝氣,如進入陰囊內的僅僅是腹腔液,則會形成陰囊水腫。疝氣的發生率一般為1%~4%,男孩∶女孩=10∶1,在早產兒中發生率則更高,且有可能在兩側均有發生?,F選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60例小兒疝氣患者,對其進行兩種術式的手術進行治療,分析探討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60例小兒疝氣患者,其中男200例,女60例;年齡5個月~12歲,平均年齡(3.5.±4.8)歲;所有患兒均經臨床診斷及相關檢查確診,其中腹股溝直疝98例,腹股溝斜疝162例;根據其手術方法將其隨機分為A組B組,A組160例患兒采取微創手術進行治療,B組100患兒給予傳統手術進行治療。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采取微創手術進行治療,采取常規消毒方法患兒手術部進行消毒,給予全身麻醉,采用皮橫紋下橫切口進行操作,在皮下組織行0.5~2 cm的切口,將精索暴露出來,找到疝囊位置后將其縱向切開,將疝囊游離分撥出來后用絲線將疝囊頸部進行結扎,常規進行止血,然后將精索復位,后逐層關閉切口并進行縫合,術后常規手法預防感染,可給予使用患兒抗生素口服或者靜脈滴注。B組患兒給予傳統手術進行治療,在腹股溝區行3~4 cm的斜切口,其他操作基本同A組。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比較
A組患兒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均較B組明顯減少,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
A組患兒中有12例發生了并發癥,占7.5%,其中陰囊腫脹8例,切口感染2例,疝復發2例;B組患兒中有32例發生了并發癥,占32.0%,其中陰囊腫脹15例,切口感染10例,疝復發7例。A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較B組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小兒腹股溝疝氣能夠對患兒的消化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患兒會出現下腹部墜脹、腹痛、腹脹氣、便秘、吸收功能減弱、身體易產生疲勞及身體免疫力下降等癥狀[2]。由于腹股溝部與泌尿生殖系統緊密相鄰,生殖系統會由于疝氣的擠壓而導致其不能正常發育。疝囊內的大網膜或腸管易受到疝囊的擠壓、碰撞而引發炎性水腫,導致疝氣回納出現困難,從而疝氣形成嵌頓,患兒會發生腹部劇痛、腸管壞死及腸梗阻等嚴重并發癥,如處理不及時則會危及患兒生命健康,故對于小兒疝氣應當及早進行徹底性的治療。目前治療小兒疝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術。一般對患兒均進行全身麻醉,采取高位結扎的方法。一旦發現兒童有疝氣的發生,應當及早進行手術治療,避免疝氣囊的內容物發生箝閉,加大手術難度,增加生命的危險。對于患兒的陰囊水腫癥狀,可暫時不考慮手術,觀察其至1歲左右,若癥狀未有消失跡象再進行手術治療。
小兒疝氣主要存在于疝囊中,而進行小兒疝氣手術的關鍵就在于正確找到疝囊,首先醫護人員要對患兒腹股溝區的解剖結構及層次有正確的概念。進行切開時,橫切口的切口一般較小,不如斜切口暴露面積大,但切口一定要超過皮下筋膜,然后在深筋膜中尋找疝囊。尋找疝囊的主要方法有:①將深筋膜表面試探性的提起,如能將其提起來,則疝囊估計就在其中,只要稍加分離就可找到疝囊;②將睪丸拉緊,保持精索的張力[3],然后順著精索向上尋找,如精索突然間消失,則證明其存在于外環口,將外環口撐開,即能將疝囊順利提起;③如疝囊不易被找到,可將精索整個地提出來,在精索中找尋疝囊,這樣比較安全可靠一些。尋找到疝囊后,只要能將其從疝囊中完整剝離,再行高位結扎即可,無須對其進行修補。在剝離疝囊時要謹慎,避免損傷到精索上的動靜脈血管及輸精管,避免將疝囊撕破而增加處理難度。在進行剝離時將食指插入疝囊,使用濕紗布進行鈍性剝離,可讓助手從旁協助將疝囊外組織提起,然后將其剪開進行銳性剝離,將完整的疝囊至頸部進行剝離再行高位結扎。
傳統的手術方法治療小兒疝氣創口較大,術中出血量較大,術后患兒易發生傷口感染、陰囊腫脹等并發癥,且疝氣容易復發,給患兒造成的痛苦較大,目前,臨床上應用微創手術對患兒進行治療越來越普遍。本研究中,微創手術組患兒手術時間為(13.5±6.0)min,術中出血量為(1.25±0.43)mL,平均住院時間為(1.3±0.3)d,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7.5%,而傳統手術組患兒手術時間為(21.5±5.0)min,術中出血量為(5.15±0.17)mL,平均住院時間為(6.4±1.1)d,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2.0%,微創手術組患兒整體效果均優于傳統手術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微創手術對小兒疝氣進行治療,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患兒術中出血量較少,故對患兒的損傷較小,其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較短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值得應用推廣。
[1] 賈文山.腹腔鏡治療小兒疝氣優點及復發的原因分析[C].第四屆微創外科論壇論文集,2012.
[2] 李文鋒.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效果比較[J].醫學信息,2010,74(45):72-73.
[3] 劉玉,夏立平,鄭武平,等.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效果比較[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9,2(1):45-46.
R656.2+1
:B
:1671-8194(2014)07-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