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波
[摘 要]榜樣沒有界線,榜樣的力量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資產,而藝術則是催化劑,它能使“榜樣”產生更加震撼心靈的感染力。
[關鍵詞]榜樣 藝術 感染力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他退休后堅持植樹造林20多年的感人事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神州大地廣為傳誦。他的一生是平凡而又偉大,他發揮余熱在青山綠水間樹起了一座豐碑,被親切的稱為人民難以忘懷的好黨員、好干部。2011年,楚雄州民族藝術劇院彝劇團決定把楊善洲的事跡搬上舞臺,希望用藝術的手段來宣傳和學習楊善洲精神,教育、鼓舞廣大黨員牢記黨的宗旨意識、矢志不移的信念、淡泊名利的作風、奮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在國家發展新的歷史時期,不斷的涌現出一批又一批英雄人物,榜樣模范人物更是不少。把楊善洲搬到舞臺上,用彝劇的形式演出,藝術效果如何讓我產生疑慮。在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今天,榜樣能產生什么樣的效應?會不會成為一個過場戲?這些在我心中劃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當大型彝劇《好大一顆樹——楊善洲》上演后,我帶著忐忑的心情走進了劇場。看完全劇后,我的心情非常激動,久久難于平靜。這是榜樣的正能量沖擊著我的心靈,也是藝術的感染力讓我精神上得到了洗禮。最終我得到了這樣的論證:榜樣﹢藝術﹦感染力!也讓我深深的感到之前的顧慮真是“杞人憂天”。
一、楊善洲作為榜樣的力量
楊善洲的一生是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可以選取的創作素材非常的多,也很難取舍,完整的展現他的一生。但是該劇的編劇不是去渲染楊善洲“做官”的那段歷史,而只選取了楊善洲退休后上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二十多年艱難的歷程。這讓我為劇作者的切入點暗暗叫“絕”,因為戲劇作品講究戲的寫作角度。一個的角度,是寫好一個戲的開始。中國的領導,不論是大官還是小官,退休后安享晚年的古今都有之。而像楊善洲同志退休后的22年中,義務造林面積達5.6萬畝,價值3億多人民幣且無償上繳國家,這樣的人就非常少見。所以說,這樣無私奉獻的精神讓人敬佩,這樣感天動地的創舉讓人感動。我覺得,這才是共產黨人真正的榜樣,真正的模范人物。
編劇對“榜樣”的感悟是獨到的,視角也是獨特的。如果過多的去寫楊善洲做官這段歷史,無形中會帶有政治色彩或口號式的臺詞。而通過22年,植樹造林5.6萬畝的感人事跡,可以讓觀眾更加深入的認識、了解楊善洲。把一個榜樣樹立在舞臺,不僅讓觀眾可信,更重要的是要讓觀眾覺得可親可佩。楊善洲作為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他的事跡無疑是非常感人的。而大型彝劇《好大一顆樹——楊善洲》更是運用了藝術的感染力而倍顯真實和深刻,催人淚下發人深省。英雄原自于真實的生活,榜樣是生活中的楷模。而藝術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當生活與藝術完美結合,無疑將是一部好作品。它不僅突出了“榜樣”,更使“榜樣”鮮活,有血有肉。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力會更加巨大。楊善洲能感動中國,成為全國道德模范,那是他對中國共產黨一生保持信念,堅持為人民服務、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始終堅守著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二、大型彝劇《楊善洲》的藝術魅力
大型彝劇《楊善洲》能催人淚下,在于劇作者把楊善洲事跡與藝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上世紀六十年代,毛澤東提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通過了電影、舞臺戲劇、歌曲等藝術形式傳頌著、感動著、鼓舞著幾代人。這就是藝術產生的巨大能量。所以“榜樣”的樹立,同樣需要藝術的渲染。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追求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對物質、金錢的追求遠遠大于對精神的追求。有不少領導干部紛紛落馬,那是他們忘記了入黨誓言,把人民賦予的權利作為斂財的工具。唯有楊善洲無論是做普通職工還是走上領導干部崗位的40多年里,從未私自動過一分公款。退休后的20多年里,把自己親手創造出來價值3億的財富無償交給了國家!這種精神這種境界在當今社會里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啊!難怪楚雄州民族藝術劇院要把保山地區的老書記楊善洲搬到楚雄的舞臺,并且用彝劇來演出。榜樣沒有界線,榜樣的力量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資產,而藝術則是催化劑,它能使“榜樣”更加震撼人的心靈。
大家都知道楊善洲是一個舍小家顧大家的人。他經常用自己的工資資助困難的群眾,而自己的家人得不到呵護,三個孩子中只有一個女兒憑自己的真才實學考上教師外,其他的家人都是農民,一輩子在田地里刨食度日。一個地廳級領導干部——楊善洲做到了!即便是在過去的“農轉非”政策的年代,他有這種資格,更有這個權利讓家人吃上供應糧。但他卻把一次次的機會,讓給了其他有困難的干部家屬。在創作上,這部戲不拘泥于所選取事件的真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提升,力求使楊善洲這個人物形象更加的生動感人。編劇利用原始的創作素材,經過藝術的加工,編寫了非常感人的一場戲。
《楊善洲》的第三場戲,讓很多人感動得潸然淚下。楊善洲對子女的歉疚,子女對楊善洲的埋怨,編劇寫得很仔細。我們通過劇中的這場戲,就可以了解到藝術作品是如何通過提煉加工,去塑造一個個感人的角色形象。第三場講述的是女兒楊慧琴為讓自己的奶奶、媽媽在有生之年能住上新房子,借5萬元蓋了一幢面積不大的小樓。為還所借之債,向父親要錢還帳,沒想到一個工作了40年、一個保山地區的地委書記,存折里確只有9800元錢。在女兒對父親不滿、抱怨的臺詞與唱腔中,讓觀眾認為這種抱怨合情合理。在矛盾沖突中編劇作者巧妙的把“錢”轉化為“情”,讓人看到了楊善洲一生為官,勤政為民的高尚品質。讓觀眾看到了楊善洲在生活中也同樣是有血有肉有親情的好丈夫、好父親。
第三場為此后劇情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我們通過這場戲可以了解到楊善洲舍小家,顧大家,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昔日的大亮山,寸草不生。而楊善洲在1988年退休后的第三天,就返回家鄉就上了大亮山,住茅草棚、修山路,在荒蕪的大亮山種樹,這一干就是22年。今天的大亮山森林面積達5.6萬畝。近年來,云南省連年干旱,唯有大亮山及周邊幾十個村寨不缺水。農田綠油油,大小春年年豐收。這些都是楊善洲帶領全林場的職工忘我的工作,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了群眾豐衣足食,風調雨順的好生活。當地有這樣一個民謠:“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當官一場手空空,退休又鉆山溝溝”;這就是家鄉人民對楊善洲一生的肯定和懷念。編劇把這段民謠不加修飾的用于幕間曲,讓人產生了一種質樸的親切感。
把生活的真實和舞臺藝術較好的結合,把真實的人物用藝術手段烘托,使榜樣更具人性化,讓事跡更有說服力。整部戲以小見大,刻畫了一個生動的楊善洲的形象,也刻畫出楊善洲的家人、林場的職工等一批鮮活的人物形象。我想這也就是《楊善洲》成功的另一個因素。
三、大型彝劇《楊善洲》的藝術感染力
生活中的楊善洲,在領導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沒有給家人撈上一本“農轉非”的戶口冊,不圖名、不圖利、不謀私、守得清貧。像一面旗幟,更像一棵大樹,感動著千千萬萬的人。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崇高的精神、美好的品德卻是永恒不變的。把生活的真實與藝術有機結合起來,榜樣更能讓人讀懂、記住,同時一個藝術作品也才更具感染力。
大型彝劇《楊善洲》始終把一個“情”字貫串全劇。對家鄉的情、對父老鄉親的情、對家人的情。楊善洲從一個貧苦孩子一步步成長過程,都離不開黨的教育、父老鄉親的支持、妻子的默默奉獻、家人的理解。作為感恩,楊善洲把這個情字看得很重,就像唱詞中所說的“自幼家境多貧寒,全靠相親人幫忙。情深似海難忘懷,這份恩情記心上……”。“榜樣”的感人之處在于“情”。文藝作品的感人之處更在于情。巧妙的把一個“情”字用來樹立一個榜樣的形象,更讓人可信、可親、可佩。編劇把這個情字作為一個亮點,把劇情一步步展開去塑造一個舞臺上的楊善洲。毫無疑問,確實起了“點睛”的作用。
“榜樣”是一個時代造就的英雄人物,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時世造英雄”。而要把英雄塑造在舞臺上,有著劇作家對人物的看法和認識理解。寫作方法各異,但用“情”塑造英雄的確不多見。《好大一顆樹——楊善洲》的編劇避開了楊善洲三十多年的領導干部生涯,用重墨描寫他退休后的創舉,把真實事件與舞臺技巧有機統一,形成了一部獨具風格的文藝作品讓人耳目一新。
楚雄州民族藝術劇院彝劇團以彝劇這樣一種極具民族地域特色和群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把楊善洲同志的先進事跡搬上舞臺,教育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追憶他的先進事跡,緬懷他的高尚品質,弘揚他的崇高精神,把楊善洲精神轉化為推動彝州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該劇自2011年6月26日公演以來,一共演出了50多場,觀眾場場爆滿,并發行了上萬張光碟,在彝州上下掀起學習先進、趕超先進、爭當先進的熱潮。我不想過多的評論當今官場上的利弊,但這場戲確確實實讓我感受到什么是“官”,什么是“官德”。這就是一個文藝作品應該給人的思索和啟迪。
好的文藝作品應起到教育人、鼓舞人的功能。楊善洲清貧了一輩子,奉獻了一輩子,堅守了一輩子,樹起了一面共產黨人鮮紅的旗幟。這是他平凡而偉大一生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們想通過這部戲,想要傳達給廣大黨員干部和觀眾“楊善洲精神”的精髓所在。楊善洲精神值得人們去學習,更值得領導干部們去效仿。如今,三年過去,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所倡導的正是楊善洲精神,廣大的人民群眾所期盼的也是這種精神,社會需要這樣的正能量。 (責任編輯: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