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元洪
上杭縣南陽鎮的檳榔芋種植近幾年發展較快,2013年全鎮種植面積比2008年增加了259.8公頃(產量是2008年的12.7倍),預計2014年超過310公頃。2013年,全鎮285公頃檳榔芋普遍獲得好收成,平均產量1462千克/畝,純收入1800~2100元/畝,效益好的純收入超過2500元/畝。然而就在這一年,檳榔芋種植區普遍發生疫病,且發病呈逐漸加重趨勢,已成為檳榔芋生產上的主要病害。為確保檳榔芋生產穩健發展,實現優質高產,現就芋疫病的為害及其綜合防治技術作一歸納,供大家參考。
一、為害情況與發病癥狀
檳榔芋疫病是由鞭毛菌亞門芋疫霉屬真菌侵染檳榔芋引起的傳染性病害,也稱芋瘟。該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葉柄,也為害球莖,檳榔芋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生,帶病種芋球莖、散落田間的零星病株和病殘體,是病害的初侵染源。葉片發病,初期出現圓形或橢圓形暗綠色水漬狀斑點,逐漸擴大成圓形或橢圓形至不規則形淡褐色(或黃褐色)病斑。病斑常呈現顏色濃淡相間的褐色至黃褐色同心輪紋,潮濕時病斑表面出現稀疏灰白色霉層。發病嚴重的,病斑相連,病葉枯黃(褐)腐爛穿孔,僅殘留葉脈,全葉呈破傘狀。高溫多雨潮濕氣候環境適于疫病發生流行,臺風暴雨后常暴發成災。發病重的整株枯死,嚴重影響芋的產量和品質。
二、綜合防治技術
1. 加強植物檢疫,選用無病種芋 強化植物檢疫,杜絕病區種芋向無病區擴散;選用抗病品種,選無病害田留種和引種,采用無病種芋,以減少和杜絕種芋帶菌傳播病害。
2. 農業防治
①實行輪作。檳榔芋忌連作,宜選擇前2~3年未種植過芋類作物且排灌條件好、水源潔凈方便的地塊種植,一般不選蔬菜地種植;亦可與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輪作。
②實行高畦單行種植。整高畦,畦寬75厘米、高40厘米,溝寬35厘米,按株距50~55厘米單行開穴種植,做到畦直溝通、條溝通圍溝。
③合理密植,科學管理肥水。試驗結果表明,檳榔芋1100~1200株/畝的種植密度,其田間通風透光較好、病害較輕、產量品質俱佳。中等肥力地塊純氮施用量為19~21千克,N∶P2O5∶K2O以1∶0.55∶0.9為宜,有機肥和化肥配合施用,重施基肥,巧施結芋肥,生長后期控制施肥量(尤其是氮肥)。水分管理上,按前干后濕中期灌水的原則,保持畦土濕潤,避免浸淹,降雨后田間排水要順暢,避免植株受澇。
④加強田間檢查,及時清除發病株。發現病株及時選晴天整株挖除,裝入編織袋內帶出田間集中燒(銷)毀,給病株穴內及周邊施200~300克生右灰消毒。
3. 化學防治
①種芋處理。播種前,采用64% 霜·錳鋅(殺毒礬)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芋5~10分鐘消毒。
②發病初期施藥防治。6~9月份為疫病發生流行期,應強化田間檢查,發現初侵染病株或遇午后陣雨天,及時選用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亦可采用72%霜脲氰·錳鋅可濕性粉劑,或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聯(百泰)水分散粒劑(40~50克/畝)1000倍液,選晴天露水干后噴霧。隔7~10天施1次藥,共用藥2~3次,兩種藥劑同時施用或數種藥劑輪換施用防效更佳。也可用上述藥劑稀釋液按每穴200~300毫升澆施,7~10天后第二次施藥。噴藥時添加有機硅烷偶聯劑3000倍液,可增強藥液黏附性,防效更佳。噴藥后4小時內遇雨淋應及時補噴。
(作者聯系地址:福建省上杭縣南陽農技站 郵編:36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