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已有20余個城市開通運營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3 000 km,上海和北京的地鐵系統規模已分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位。然而,從投入運營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來看,大容量的地鐵模式約占75%,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模式單一化顯然是無可否認的重大缺憾。
探尋世界大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軌跡,不難發現,這些城市十分重視軌道交通系統功能級配結構與多層次差異性出行需求的適配關系,在建設中心城大容量地鐵系統的同時,不遺余力地構筑四通八達、規模龐大的市域(郊)軌道交通系統,以支持城市空間的有序拓展,為都市圈通勤和日常各類出行提供便捷服務。不僅如此,為提高軌道交通可達性,在適宜條件下應發展中低運量軌道交通,作為大運量軌道交通的延伸和補充。
此外,不同規模、不同形態的城市出行需求特征差異很大,勢必需要根據軌道交通服務客流的實際量級大小以及客流構成特征,科學地選擇軌道交通模式和系統制式,而不是“千城一面”簡單復制大城市的地鐵模式,更不該將軌道交通當作城市形象工程,盲目攀比,追求系統制式和標準的“高、大、奇”。建立適合城市特點、滿足各層次多樣性需求的多模式有機融合的軌道交通網絡,才是正確的選擇和健康的發展趨勢。
完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功能結構須特別關注以下四點:第一,市域軌道交通發展模式應因地制宜、靈活選擇,既可利用國鐵資源采用鐵路系統制式,也可采用市域快線模式,根據線路服務的客流特征確定適當的旅行速度要求,并以此作為線路制式和技術標準選擇的依據。第二,須正確處理市域軌道交通與城際軌道交通系統的關系,遵循統籌布局、資源共享的原則,做好充分的論證和合理安排。第三,高度重視不同層次線網銜接融合關系,尤其是市域軌道交通與中心城軌道交通線網的銜接,審慎選擇直徑貫通線通道或半徑線接駁換乘點;重視重點軌道交通樞紐和綜合交通樞紐節點對市域軌道交通線網的錨固作用,做好相應的布局規劃。第四,認真做好市域軌道交通車站與周邊用地一體化綜合開發規劃,充分發揮市域線對整個走廊沿線開發的帶動作用。
本期精選了6篇關于市域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的文章。作者敏銳地洞察到中國大城市軌道交通發展進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系統功能級配結構嚴重失衡,模式單一化。這些文章以完善軌道交通網絡功能結構為著眼點,從軌道交通系統功能定位、技術特征、發展模式等多角度論述了市域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的若干重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