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駐河南省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三處 張有峰 孫剛旭
“轉圈銷售”,指合并會計報表時企業僅將形式上的內部交易予以抵銷,而對合并報表范圍內的部分關聯企業與無控股關系的第三方企業購銷實現的銷售行為未予抵銷,從而造成企業收入虛增、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從近幾年情況看,其形式變化多樣,成因復雜,判定困難,亟須出臺政策加以規范。
(一)方式不斷翻新。轉圈銷售的方式從最初的通過可控的非報表合并單位實現轉圈,到目前通過外部的非關聯單位進行轉圈;環節上從最初的通過主營產品銷售實現轉圈到現在的物資采購環節轉圈;資料的完備性上從最早的簡單走個賬務發展到現在的合同、入庫出庫等附屬單據一應俱全;轉圈的圈中心也經歷著從省內企業到省外企業、從實業公司到貿易公司的變化,形式多樣,變化很快,監管難度也不斷加大。
(二)企業集團結構復雜。如A 集團為世界500 強企業,企業結構多達5 層,企業的內部交易錯綜復雜,不同地域、不同業務、不同結構間的企業均不同程度地發生著內部交易,給完整的合并報表內部交易抵銷帶來很大難度。
(三)金額逐年增長。近幾年轉圈銷售所實現收入占收入總額的比例越來越大,對于會計報表數字的準確性有著較大影響。如M企業2011年實現銷售收入108.6億元,而轉圈銷售形成的虛增收入就達到28.1億元;還有Z 企業2012年通過下屬的供銷公司向外部貿易公司買進賣出的物資金額占到集團合并報表總收入的45%,對報表數字已經有了實質性影響。
(一)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轉圈銷售運用一些特殊的會計手段操縱會計信息,粉飾了企業的經營情況,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國民經濟數據不實,造成政府部門政策失誤,影響政府職能的發揮,最終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
(二)降低了國有資產收益率。企業通過轉圈銷售,虛增了企業收入,粉飾了公司業績,滿足了企業做大做強自身數字的需要。但在轉圈銷售中,企業有限的資金用在了單純的購銷上,占用了大量的資金,卻沒有相應的收益,造成了國有資產的低收益、低回報。
(三)造成企業的信用危機。數據的虛假造成了會計信息失真,從而傷害投資者的感情,降低企業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形象。當信任一旦消失,就會對企業的生產和銷售造成重大的影響,甚至危及生存及發展。
(四)加大了市場的不公平程度。市場經濟中, 企業更多地依靠從投資市場籌集生產經營所需的資金,而投資者則是根據企業所提供的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績效的會計資料決定投資的可能性。若提供的會計資料虛增了收入,粉飾了報表,就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資金投入,而真正需要資金的企業卻不能及時得到投資,造成了市場資源配置的不公平。
(一)錯誤的政績觀使然。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對國有企業業績實行指標考核,良好的經營數據對政府主管部門是政績,對企業領導層則關系著個人前程。在“數字出干部、干部出數字”的風氣下,一些企業負責人片面求大、求多、求快,為了政績而實施了會計造假行為。
(二)守法意識淡薄。由于會計人員守法意識薄弱,使得違背職業道德的會計信息造假行為更頻繁、技術更復雜、形式更隱蔽、規避法規監管更加專業。再加上企業會計人員多為企業內部選拔、任命,在從事會計核算、編制會計報表時,常常受到企業領導的干預,從而造成了違法違規行為的普遍存在。
(三)政府會計監管力量不足。近年來,會計監督工作面臨著監管對象點多面廣與監管力量薄弱之間的突出矛盾,財政部門對企業會計監督工作覆蓋面積偏窄、監管缺位現象普遍,使得企業會計造假違規成本較低。
(四)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有待提高。國有大型企業集團的年度會計報表均需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審計報告,但事務所及執業人員對企業虛增收入現象披露不夠,風險意識不足,執業質量有待提高。
(一)運用實質重于形式對轉圈銷售進行判定。一是從交易動機上判斷是否有故意轉圈銷售的可能性。無論從哪一個交易過程來看,參與的每個企業都增加了其賬面銷售收入及成本數字,滿足了規模增長的動機需求;二是從交易實現效益情況判斷是否增加了企業的價值。轉圈銷售在增加企業收入的同時,帶來的利潤為零或者很少,實際上降低了企業的價值;三是從交易的對象上判斷是否存在真實的需求。轉圈銷售中購進的目的純粹是為了銷售,已經脫離了主業,大都是在無真實購銷需求的情況下貿易公司之間進行的“空轉”買賣;四是從交易的形式上判斷交易行為的合理性。如某企業在購進環節的憑證后均附有物資驗收清單,售出時有出庫單,但實際上實物流轉并不存在,貨物驗收及貨物出庫均為假象等。
(二)完善準則,針對轉圈銷售問題出臺專門解釋。一是明確將經過無控股關系的“第三方公司”轉圈實現的銷售行為作為“母、子公司的內部交易或事項”進行抵銷處理;二是結合社會經濟形勢、企業環境、經營目的、行業現狀等各方面因素,對企業行為合理性應遵循的標準進行原則性界定;三是在全面摸查的基礎上,對轉圈銷售的類型進行概括性總結和細致性描述,以增強會計監督中實質判斷的可操作性;四是確定對“轉圈銷售”的處理、處罰尺度等。
財政部駐河南專員辦.2014.“轉圈銷售”的危害、判定及應對[J].財會信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