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10月23日閉幕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這對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提出了法治標準,財稅體制改革同樣要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使改革于法有據,同樣要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治理念,同樣要依靠高質量的立法來引領和推動。以四中全會精神為依據,努力實現法治財政目標,建立完備的財稅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財稅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財稅法治監督體系以及有力的財稅法治保障體系,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的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
在財稅體制改革中,貫徹法治原則,首先在于厘清了“權大”還是“法大”的問題,要把作為公共權力的財政收支權關進制度和法律的籠子里,杜絕拿錢、花錢過程中權力的專行和濫用。實踐中財政領域存在不少弊端,如預算中存在部門利益偏向,政府采購“只買貴的,不買對的”,依法該公開的政務信息和財政、人事編制信息拒不公開等現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權力意志的作用,是一些擁有權力的領導和部門違法干預的結果。所以財政活動中,也要排除領導干部、黨政部門不當干預財政預決算的編制、表決和執行,防止領導干部插手政府采購、公共工程建設等行為。
近些年來,不斷曝光的超標辦公樓,燒錢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領導干部憑個人好惡超越權限耗費財政成本生事擾民,違規加重個人和企業的負擔“創收”都是違背法治政府原則的體現。而在公共服務方面,在民生財政方面,一些政府和部門卻大行推卸責任之實,對困難群眾的財政救助不力,截留民生財政資金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法治財稅要體現出限權的原則,要能約束政府行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是法治政府的行為準則,以財限權是落實這一原則的必要手段。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依法治國得不到全面落實,一些人敢于藐視法律制度,主要原因之一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成本太低。所以不折不扣地實施法律至關重要。建立法治財政必須嚴格執行法律規定,有財政成本的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需要全面法定化,要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健全依法進行財政決策機制,建立財政收支、政府工程等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完善糾錯問責機制,全面推進政務、財政信息公開,使財政制度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意義上的“正當性”。
中央制定了依法治國的方針,對財稅體制改革也確立了基本目標和路線圖。預算改革、稅制改革、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是當前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在2016年基本完成重點工作和任務,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改革必須突破各種障礙,依據法治原則有序推進,建立完善、有質量的財政法律制度體系,更加嚴格、規范、公正和文明地執行財政法規,進一步強化財政法律制度實施上的監督,使法治精神貫穿財稅體制改革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