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級政府要把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按照全會關于依法治國的總體部署,落實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的要求,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依法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繼續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加快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讓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二是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健全政府依法決策機制,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堅持立改廢釋并舉,推動重點領域立法,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決策和立法緊密銜接。三是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梳理各部門執法權,推進綜合執法,著力解決權責交叉、多頭執法問題。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實現決策、執行、結果公開透明,增強政府公信力。政府的一切權力來自人民、源自法授。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所有行政行為都依法辦事、程序正當。各級政府及工作人員要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用法治引領改革發展破障闖關、推動民生改善和社會公正。要強化權力制約和監督,筑牢法治“籬笆”、遏制權力“越線”。
樓繼偉(財政部部長):
稅收改革的幾大方向是:“十二五”完成營改增目標;完善消費稅制度;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等。要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總的方向是,在保障基本居住需求的基礎上,對城鄉個人住房和工商業房地產統籌考慮稅收與收費等因素,合理設置建設、交易、保有環節稅負,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使房地產稅逐步成為地方財政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房地產稅改革要加強調研,立法先行,適時推進。
陳政高(住建部部長):
無論是解決城市內澇的雨水收集工程、還是破除馬路拉鏈問題的綜合管廊建設,都離不開大量的前期投入,錢從何來?單純靠財政資金、土地出讓金、地方債、市政債、銀行貸款,無法滿足需求,必須利用社會資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公園綠地,都可以利用社會資本。直接投資是利用,購買服務也是利用。今天的城建工作,如果只會抓工程,只會抓項目,已遠遠適應不了需要了,必須懂金融、資本、法律法規,主動作為。
周小川(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處于合理區間,就業情況好于預期,通貨膨脹穩定在較低水平,結構調整和各項改革穩步推進,預計全年GDP 增速在7.5%左右。盡管房地產市場調整、環境污染治理和制造業增速放緩短期內對經濟增速產生一定影響,但隨著城鎮化推進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國經濟中長期將實現更可持續和更高質量的增長。中國政府將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推進各項金融改革,并加強對風險的管理。
管清友(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
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應疏堵結合,標本兼治。“疏”是考慮到底線思維并未放棄,中國城鎮化、產業升級和基礎設施改善的空間很大,中央需要依靠地方政府通過舉債滿足財政收支缺口。“堵”是防范金融風險,堵住隱蔽的債務來源,讓地方政府舉債陽光化。治標是分類處置存量債務風險,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爆發。治本是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從根本上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針對財政分權下財權事權不對等,應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強調權責對等。一方面,中央政府杠桿率僅為25%,中央應利用低杠桿率的優勢,上收部分事權和支出責任。另一方面,中央應加大地方共享稅中地方政府的比例,并擴大地方政府稅源,適時開征房產稅和遺產稅。針對地方政府預算軟約束問題,中央應加強問責機制和淡化救助意識。針對官員考核機制的問題,應加快地方政府職能的改變,改革“唯GDP”論的晉升考核機制。
林毅夫(著名經濟學家、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經過35年高速發展,我們現在已經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資本已經不再那么短缺,很多原來不符合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重工業現在已經符合比較優勢,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在這種狀況下,繼續保留那些保護補貼就從“雪中送炭”變為了“錦上添花”,導致的結果只能是收入分配惡化和腐敗蔓延。
潘建成(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
未來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有三大根本動力,這也是和過去不一樣的動力。一是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結構因素包括城鄉結構、城市化、城鎮化等的結構調整。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后是我國過去的不足,卻是新常態下的新機遇。此外,還包括產業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工業的現代化、信息化,農業的現代化、信息化、科技化,這些產業結構的升級能夠推動經濟增長。用信息技術去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能夠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協同推進。第二是制度的變革推動增長,主要還是靠改革。第三就是技術的創新推動增長。宏觀層面來看,國家也是要求加大對于創新的力度。微觀層面而言,三期疊加期這樣一個倒逼的機制,企業主動進行創新的壓力與動力也在增強。創新對于經濟增長的動力很大,同樣的資本和人口勞動的投入,經過創新后,其效率會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