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財政公開是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手段
●本刊評論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指出:新形勢下要堅持從嚴治黨,人民群眾中蘊藏著治國理政、管黨治黨的智慧和力量,從嚴治黨必須依靠人民,要織密群眾監督之網,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表現都要交給群眾評判。
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指示,對財政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能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財政工作不能脫離群眾,要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財政工作的關切,要加大滿足群眾需求的制度供給,要充分利用人民群眾參與財政監督管理的熱情、智慧和力量。
人民群眾參與財政監督管理的需要與黨和國家的意志是一致的。財政作為重要的分配手段和國家職能履行的經濟基礎,事關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需要、也有權利了解財政工作。所以財政向人民公開是黨的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權利的體現,也是防止少數人利用暗箱操作,牟取私利,損害國家和群眾利益的必要條件。要真正落實“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群眾路線,財政公開特別是預算公開必須不折不扣地推行。
只有公開,才能有效監督。近年來,黨和政府一直致力于政府信息公開和權力透明運行的推進。新《預算法》的通過,就是這一進程中的重要環節。新《預算法》強調“為了規范政府收支行為,強化預算約束,加強對預算的管理和監督,建立健全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保障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的立法宗旨,這一法律較充分地體現了“公開透明”的預算精神。我國預算公開實踐同樣取得了較大進展,“三公經費”全面公開,“四本預算”開始推出,政府采購更加規范透明。這都是落實群眾路線,讓人民監督政府,讓人民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具體體現。與此同時,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也在不斷提高和夯實。
不可否認,我國財政公開包括預算公開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正如有論指出:財政公開的法制建設同人民的需求相比還顯滯后,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有差距;預算公開還顯過粗,預算公開還屬“靜態”公開,沒有把預算編制基礎和依據全面告訴公眾,預算編制體系和內容還有殘缺,政府收支公開還有遺漏,預算報表的設計不完全適應公開的需要,預算信息公開的詳盡度不夠,主動性不強。
因此,怎么樣“組織群眾監督之網,開啟全天候探照燈”,怎么樣“創造條件讓人民監督政府”,財政公開方面還有提升空間,還需要進一步強化政府預算公開,提高財政透明度。要加快財政公開相關法律制度供給的步伐。明確政府公開財政信息的法定義務及具體范圍、程度、形式。明確公民對財政公開的知情權、監督權。強化相關監督主體的權力,對人大、司法、行政等行使法定監督權力的監督主體應該確定更加具體的職責和義務。更加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作用,保護新聞媒體的依法的財政信息的披露權和財政工作的監督權。清理阻礙財政公開的過時法規,避免不同法規之間發生沖突的現象。在預算公開方面,要確保公開的全面性,不僅要全面公開預算賬本,還要公開編制和決策過程,不僅要開預算內容,還要公開預算執行進程,不能將預算拋出了解,還要及時回應人大、公眾對預算及其執行情況的質疑。
群眾路線的實質是追隨民心所向、民心所欲。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干部與群眾之間不能隔著財政信息不透明這堵墻。向人民誠懇地交出財政的賬本,黨心民心才可能心心相印,干群之間才能減少隔閡。更重要的是,群眾能夠在信息透明的情況下,參與財政管理和監督,才能充分發揮其智慧和力量,提高黨和政府自身建設能力,促進黨和政府各項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