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生
特約評論員文章
公務員侵權怎么變成了國家賠償
●喬新生
最近,全國發生了多起政府代為賠償的案件,值得人們高度關注。廣西平南縣民警隨意開槍,造成他人死亡,當地政府代為賠償73萬元。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國家越來越重視被害人及其家屬權益保護問題;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國家權力和國家責任仍然處于模糊狀態。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非法造成人身傷害,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這是我國《侵權責任法》作出的規定。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國家機關之所以依照《國家賠償法》對受害人及其家屬實施賠償,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出于保護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考慮,如果把民事賠償案件變成一個國家賠償案件,那么,不僅可以減少國家機關的麻煩,減輕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責任,而且可以大大減少賠償的數額。因為按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國家賠償主要是根據當地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計算賠償的金額,而按照《侵權責任法》的規定,責任人必須根據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換句話說,如果受害人處于重病狀態或者被害人撫養的人數較多,那么,民事賠償的數額將會是一個天文數字。正因為如此,一些國家機關為了減輕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負擔,主動把民事損害賠償變成國家賠償,這樣既可以縮小當事人討價還價的余地,同時又可以避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缺乏賠償能力而導致案件久拖不決。第二,部分受害人的家屬為了早日拿到賠償款,也愿意由政府承擔賠償責任。部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缺乏賠償能力,或者不愿意主動履行自己的民事責任,如果由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所在單位實施補償,那么,不僅可以減少法院判決履行的難度,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通過制造輿論,引起整個社會關注,從而盡早拿到賠償款。當事人直接向政府索要賠償款,客觀上也導致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息事寧人,主動代為承擔賠償責任。第三,部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履行職務的過程中,給他人造成人身傷害,由于是奉命行事,因此,國家機關負責人也難以逃脫干系。國家機關負責人為了避免承擔責任,主動代為承擔賠償責任,因為這樣做雖然在經濟上蒙受損失,但在政治上卻避免了風險。
可以這樣說,社會轉型時期國家機關為了避免出現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經常性地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不法行為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這不是政府積極履行職責的表現,也不是現代法治政府應有的作為,而是政府機關負責人為了維護社會穩定而作出的選擇。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會導致財政支出的混亂;另一方面也會出現新的社會不公現象。一些受害人的家屬聚眾鬧事,以此來爭取更多的賠償額。地方政府為了平息事端,往往通過各種方式籌措資金,以賠償來掩蓋行政責任。如果這種局面持續下去,那么,建設法治中國將會成為笑談。當務之急,是要進一步細化國家賠償法的實施范圍,明確國家賠償的具體條件和程序,防止出現“老好人”政府,避免使國家的財政預算大量用于維護穩定上面。
現代法治社會,政府不是無限責任政府,國家賠償的邊界不會越來越寬,相反地,會越來越窄。國家賠償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賠償區別就在于,國家賠償必須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