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地方財政收入差異的影響因素及應對策略
——基于1994—2011年29個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
●王小平
國內學者關于財政收入差異的研究,主要集中三個方面:一是利用基尼系數、泰爾指數等不平等指標對財政收入差異的趨勢進行描述。李凌、盧洪友(2007)通過1980—2005年間的樣本數據,揭示1980年以來我國省際財政差異的變化趨勢,以及這種變化趨勢的影響因素,指出縮小省際財政差異的途徑除轉移支付外,還應當主要致力于縮小省際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二是關于財政收入差異的成因分析。王金秀(2007)從地區稅負差異出發,認為地區間財稅差異失衡可歸結為我國全國統一的稅法和財政體制在引導地方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加劇了地區經濟差異的擴大,進而由地區經濟差異而導致地區間財稅收入差距。馬海濤、曾康華(2010)利用人均財政收入和人均GDP的數據,構建三線段回歸模型,實證分析了1978—2008年期間中國四次財政體制改革對地區人均財政收入變動的影響和人均財政收入差異形成的軌跡。三是構建回歸方程,利用基尼系數按收入源進行分解,考察財政收入差異的各種影響因素的具體貢獻度。馬驍、趙艾鳳等(2012)利用基尼系數分解法,考察2003—2010年各類財政收入來源對人均財政收入差異的貢獻,發現人均財政收入差異遠大于人均GDP差異,導致該現象的關鍵因素是營業稅。通過分析發現,上述文獻在研究財政收入差異時,主要是以財政收入差異變化趨勢和差異形成的原因為主,并沒有從實證角度對差異影響因素的貢獻程度進行研究。
本文利用1994—2011年期間29個省市區的財政數據,對地方人均財政收入差異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系統分析。借鑒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分析方法,運用泰爾指數描述中國財政收入差異、GDP差異、人均財政收入差異、人均GDP差異及其變動趨勢,發現人均財政收入差異與人均GDP差異之間存在顯著差距。通過構建雙對數回歸模型對影響人均財政收入差異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利用方差指標對回歸方程進行分解,考察了各種因素對差異的貢獻程度,發現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投資、居民個人收入對地方人均財政收入差異存在顯著影響,其中人均GDP對地方人均財政收入差異有正向作用,而第二、第三產業對地方人均財政收入差異有負向作用,即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可以縮小地方財政收入差異。
本文使用的原始數據主要來自相關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主要指標有我國的人均GDP、總人口、財政收入、人均財政收入,時間跨度為1994—2011年。
為了進一步考察財政收入差異,本文采用泰爾指數來進行分析。泰爾指數最早是1967年泰爾研究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時首先提出來的,是當今國際上研究收入差距問題時所廣泛使用的指標。
泰爾指數(T)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T是總的樣本的泰爾指數,Y代表全部樣本的總人口,N代表財政收入、GDP、人均財政收入和人均GDP,Yij代表每一組中的基本單元的人口,Nij代表每一組中的基本單元的財政收入、GDP、人均財政收入和人均GDP。
根據我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并利用公式(1),以人口為權重計算出了1994—2011年我國GDP差異、財政收入差異、人均GDP差異和人均財政收入差異的泰爾指數(見圖1)。

圖1 財政收入差異指標體系泰爾指數的動態變化
由圖1可以看出,通過計算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人均財政收入差異和人均GDP差異的泰爾指數,可以得到以下結論:財政收入差異、GDP差異、人均財政收入差異和人均GDP差異的走勢基本一致,都呈現出先升后降的基本走勢,但人均財政收入差異與人均GDP差異之間的差距遠大于財政收入差異與GDP差異之間的差距。這意味著自1994年實行分稅制以來人均財政收入差異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好轉,但是人均財政收入差異在降低的同時與人均GDP差異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并且在2005年達到最大,說明我國的經濟增長并沒有有效地縮小財政收入差異。
(一)變量選擇與數據說明
本文用Y表示地方人均財政收入。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與地方財政收入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性,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其財政收入的規模就越大。為此,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X1)表示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在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既定的條件下,人均地方財政收入與地方人口數呈反比例變化。為此,用年末總人口(X2)表示地方人口因素。稅收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財政收入的基礎,對地方財政收入具有基礎性影響,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幾乎都來自于第二、三產業,為此用第一產業人均GDP(X3)、第二產業人均GDP(X4)、第三產業人均GDP(X5)代表地方三大產業結構水平。投資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擴大稅源,進而拉動財政稅收收入整體增長。為此,用全社會人均固定資產投資(X6)代表投資。居民在消費商品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稅費,稅費又是調節生產規模的手段之一;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時段中,居民消費的越多,對財政收入的貢獻就越大。為此,用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X7)代表消費。居民收入越高,消費能力越強,同時意味著其工作積極性越高,創造出的財富越多,從而能帶來財政收入的更快和持續增長。為此,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8)代表居民收入。
(二)模型設定
本文中所有以價格表示的變量均用1978年為基年的平減指數進行了處理。本文采用的樣本共包含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不包括數據不完整的西藏,并將重慶合并至四川。數據來源于1995—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財政年鑒》。
借鑒Zhang,X和Zhang,K.H(2003)的研究,設立雙對數形式財政收入決定函數如下:

對函數兩邊取對數后,各變量的統計性描述見表1。

表1 各變量的統計性描述
由表1可以看出,9個變量均符合正態分布。
(三)模型估計
根據選取的變量數目差異以及是否區分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本文共估計了四個模型,其結果見表2。

表2 面板回歸方程估計結果
模型1中面板回歸結果顯示,X2和X7很不顯著,所以采用模型2。模型2剔除X2和X7變量后結果比較理想,通過Hausman檢驗顯示面板回歸方程應該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面板回歸方程為:

本文根據Zhang,X和Zhang,K.H(2003)思路,將財政收入決定函數中的因變量(取對數后的人均財政收入)的差距(用方差表示)分解為函數各自變量之和。如果其基本公式可以表示為:

其中:σ2(Y)表示因變量Y的方差,cov(Y,Xi)表示因變量Y與自變量的協方差。由于本文關于財政收入差異面板回歸模型的構建與Zhang,X和Zhang,K.H(2003)相同,即采用雙對數模型,因此本文根據公式(4)對財政收入差異貢獻度的分解進行分析?;诒?中模型2的固定效應模型,根據公式(4)對回歸方程(3)進行分解(分解結果見表3),可得各影響因素總體對財政收入差異的平均貢獻程度為39.3%,其中,最高年份的解釋程度達到46.4%,最低年份的解釋力也有29.9%。

表3 各因素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的貢獻程度(%)
由表3可以看出,人均GDP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影響最大,平均貢獻程度為39.3%。第一產業人均GDP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影響較小,平均貢獻程度為5.7%。第二產業人均GDP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影響較小,平均貢獻程度為3.1%。第三產業人均GDP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影響較大,平均貢獻程度為22.5%。全社會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影響較小,平均貢獻程度為5.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影響較大,平均貢獻程度為15.3%。

圖2 各影響因素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貢獻程度的動態變化
從圖2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均GDP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的貢獻程度先增強后減弱,并趨于平穩狀態;第一產業人均GDP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的貢獻程度先增強后減弱再增強;第二產業人均GDP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的貢獻程度先增強后減弱;第三產業人均GDP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的貢獻程度先增強后減弱再增強;全社會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的貢獻程度先增強后減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的貢獻程度先增強后減弱再增強。
從圖2還可以看出,1994—2001年間,我國1994年實施分稅制改革并沒有使地方財政收入差異下降,反而出現上升趨勢,人均財政收入差異泰爾指數由1994年的0.4265上升到2001年的0.4782,其主要原因是1994—2001年,各影響因素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的貢獻程度總體呈上升趨勢。2002—2008年間,我國2002年實施的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有效縮小了地方財政收入差異,人均財政收入差異泰爾指數由2002年的0.4897下降到2008年的0.4373,其主要原因是各影響因素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的貢獻程度總體呈下降趨勢。2009—2011年間,我國2009年實施的增值稅轉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地方財政收入差異,人均財政收入差異泰爾指數由2009年的0.4217下降到2011年的0.3470,其主要原因是2009—2011年各影響因素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的貢獻程度呈現比較大的下降趨勢。
(一)結論
我國自1994年實行分稅制以來財政收入差異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好轉,但是人均財政支出差異與人均GDP差異之間的差距仍然比較大。關于地方財政收入差異的影響因素,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投資、居民個人收入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都有影響。從各影響因素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的貢獻程度來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經濟發展(36.9%)、第三產業(21.2%)、居民收入(14.9%),其它幾個因素的貢獻程度相對較低。從各影響因素對地方財政收入差異的作用來看,第二、第三產業可以有效縮小地方財政收入差異,其它幾個因素會擴大地方財政收入差異。
(二)政策建議
1、政府應該加大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我國東部地區第二、第三產業占全國的比重高,產業優勢突出;中西部地區第一、第二產業占全國的比重高,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因此,東部地區應該加快第二、第三產業結構升級步伐,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形成第三產業集聚效應;中西部地區應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進農業的現代化和傳統工業進行更新換代,逐步將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
2、政府應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視地方人文發展。地方經濟發展不能有效縮小地方財政收入差異,主要原因是地方人文發展水平與GDP增長不協調。因此地方政府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應該重視地方人文發展,將人文發展指數作為衡量政府官員的績效考核指標,同時將地方國民收入較好地分配在促進人文發展方面?!?/p>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