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進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思政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61)
安徽省在新農村建設方面推出了“千村百鎮示范工程”建設,各地已涌現出了一批將自然村整合為中心村的“土地整治、整村推進”試點項目。宿州市埇橋區夏劉寨村是全省第一批被列入的試點單位。該村在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領導下,爭先創優、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農村發展方式,走出一條土地集約化、農業企業化、生產規模化、農民組織化、農村城鎮化的路子,先后被授予“中國農村改革典型村”、“全國綠色小康村”、“安徽省生態村”、“安徽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村子集中了,小村莊騰出來了,可以復耕,增加耕地,擴大種植面積,有利于糧食生產總量的提高[1]。夏劉寨村原來占地34hm2的村莊,通過搬遷集中可騰出置換土地24.36hm2,有利于保護耕地。
原來村莊多,道路多,占用了土地,不利于現代化機械耕種。現在村子集中了,土地連片了,有利于農業現代化作業,有利于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開發和產業化經營,能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2]。夏劉寨村創立了“乾山牌”、“化東牌”等系列品牌,鮮糯玉米、夾溝香稻米等獲得農業部有機產品和綠色食品認證;與科研所聯合培育“皖麥19”、“皖麥68”、“皖麥25” 等優良品種,成為皖北地區小麥重要種源基地。
調整過后有利于農業生產方式由原來的“松散、家庭、作坊”式向“企業+基地+農戶”型轉變。夏劉寨村成立了黃桃合作社、蔬菜合作社、村農機合作社等6個專業合作社,調整了農村生產關系,提高了農村發展競爭力[3]。
農民居住條件大大改善了,環境優美了,實現了鄉村居住城市化,消減了城鄉差別,居民生活質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夏劉寨村將原來的4個自然村建成了1個中心村,分為生活商業集中區、旅游培訓休閑區、生態工業及養殖業區和農田區,村里有學校、衛生所、超市、文化站、圖書室、社區服務站、治安室等,通過幾年的努力,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環境衛生得到了改善,就像一個小城鎮一樣。
夏劉寨村在該村書記的帶領下,創辦了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優勢,形成了生產、加工、流通相銜接的產業化發展鏈條,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公司下轄建筑安裝公司、農業開發公司、食品加工廠、畜禽養殖廠和手套加工廠,使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農民,既可以選擇自主創業,又可以選擇公司就業,有效化解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問題。
群眾對新的政策有時也不完全支持。原因很多:其一,村民怕麻煩,有故土情節,不想搬、不愿搬;其二,雖有國家補助,也不一定買得起房,相對增加了他們的經濟負擔;其三,拆遷原址建房的房戶,拆后沒有臨時住處,租房或搭建臨時帳篷使他們的生活發生了臨時變化;其四,新村選址距離農田較遠,農民干活不方便,給生活帶來一些實際問題;其五,拆遷補償不到位,村民宅基地的產權價值得不到回報,村民也不愿意配合。
“土地整治、整村推進”,按照省里的政策要求是土地整治復墾要連片,采用衛星拍攝進行有效監督,雖說想法是對的,但考核驗收時過分強調“連片”的話,就會給基層干部工作帶來壓力,并且會與村民產生很多矛盾。同時,省里的政策又要求不能強拆,必須是農民自覺自愿。這2條政策其實是矛盾的,在拆遷過程中,幾乎每個地方都會有住戶不愿意搬遷,基層干部要想通過國土部門的檢查驗收,就必須強拆。如果要充分尊重拆遷農戶意愿,這部分住戶肯定是愿意留下來,那項目驗收就肯定通不過,因為“連片”是復墾驗收時的最基本的要求[4]。
由于政府不能像城里把商品房蓋好,然后賣給村民住戶,所以蓋房的資金投入是一個大問題。對拆遷農村房屋,一般都是由縣級政府確定拆遷補償標準。農民獲得的住房拆遷補償標準很低,主房(兩層樓房和平房)一般都在300多元/m2,偏房、院落等更低,另外,宅基地一般都不算錢,特別是宅基地上種植的樹木基本上都得不到補償。所以,農民拆舊建新,需要自籌好幾萬元,這相對來說就增加了農民負擔。土地整治主要靠財政資金的投入和涉農資金的整合,項目資金缺口較大,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制約新農村建設的最大瓶頸就是資金問題,宿州市埇橋區夏劉寨村是怎樣解決建設資金的問題的呢?夏劉寨的建設資金籌措分為幾大塊: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農田水利建設,三是工廠建設,四是村民住宅建設。其中比較難的就是村民住宅的建設。
宿州市埇橋區夏劉寨村組建宿州市化東農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公司下轄建筑安裝、農業開發、食品加工、畜禽養殖、面粉加工5個子公司。打造企業小航母,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為村里發展公益事業積累了資金,公司每年拿出100萬元資金用來發展公益事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建設環村水泥路、路燈、綠化、自來水等基礎設施;建立標準化的超市、書畫院、圖書館、幼兒園、小學、衛生室、娛樂室和老年活動室,在綜合服務區成立夏劉寨郵政分局、移動公司分公司等便民機構;2007年為改變三面環山、交通不便的局面,夏劉寨村人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他們劈山炸石,流血流汗,大干一個冬天,投資980萬元,打通乾山,鋪設了通往206國道的穿山公路,公路雖只有4km,但對于夏劉寨人來說,非常不容易,為了這條路,為了籌措資金,村民王化東甚至忍痛低價賣掉了自己的面粉廠,公路在2009年5月全線貫通,并開通了公交專線,解決了該村及周邊村群眾出行問題。
夏劉寨村的土地整治全面啟動后,由村里出資,并爭取國家投資3270萬元的土地整治項目資金,建設標準糧田,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改善生產條件,建成田成方、林成行、渠成網、路相通,節水高效農業林業種植示范基地,建成了噴灌、滴灌、移動管道等灌溉系統,做到澇能排、旱能灌;完成了2100m的2條大溝,平整土地100多hm2,建溝橋4座,大溝漿砌石護坡雙面4200m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此為基礎,大力進行農業技術應用推廣,實行測土配方施肥等科學種植、綜合防治病蟲草害等農業先進技術,并采取標準化栽培模式,改善糧食品質,提高糧食單產,使小麥單產基本達到500kg以上。擴大林果種植面積達600多hm2,提高干鮮果生產水平;建立蔬菜、瓜果大棚15hm2,形成采摘園,提高土地種植效益。建成了養豬場,實現年出欄1000頭無公害生豬,并配套建設沼氣池,使村民用上了清潔能源。在現有的乾山牌糯玉米、面粉2個綠色食品和夾溝香稻米有機食品的基礎上,申報干鮮果等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創造更多的優質農副產品品牌。
夏劉寨村堅持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除農業生產外,以發展農產品加工廠為主,做好農產品深加工,延深產業發展鏈條,提高經濟效益,使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建成了鮮糯玉米、小雜糧加工廠及干鮮果儲藏庫;擴建了小麥面粉加工廠,達到了日產200t。這些小型工廠由村里直接投資興建。利用荒山山坡,建設生態工業園,積極建設生態觀光園,發展農家樂鄉村生態游項目,吸引宿州市等地的城里人到生態農村游玩,接觸大自然,觀光休閑,從而帶動餐飲、娛樂、交通等產業發展。目前,全村三產總值達到9500多萬元。大項目采用招商引資,華瑞有機蔬菜有限公司總投資1.8億元,建脫水蔬菜加工、冷藏冷凍和儲存項目。
夏劉寨村是全省第一批土地復墾試點單位,全村居民整體搬遷到新址,占地10hm2,總投資6600多萬元,建設650套農民新居,現在項目整體已基本完工。土地整治的前期投入,由地方政府先行墊付一部分資金,再以置換建設用地出讓金的方式進行周轉,這樣往往會造成地方政府墊付資金不能及時回籠,導致地方政府資金籌措壓力大。夏劉寨村在拆舊房時,平房補償是300元/m2,樓房補償450元/m2,這些錢由政府給予補償,但資金不能到位,村里用流動資金先墊支一部分,有時手頭資金緊缺還需村里進行抵押貸款,一期完成后,部分村民搬了進去,再用政府置換建設資金和部分回籠資金進行二期的投入。新房建好后是按678元/m2的價格賣給村民,如果算上拆遷補償款,總體算下來,村民只需交2萬多元錢,就可住上100多平米的兩層小別墅。
[參考文獻]
[1]王金山.在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政會上的講話[N]. 安徽日報,2009-08-12(1).
[2]李慧.農村改革要尋求新突破——訪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N].光明日報,2012-04-16(10).
[3]孫勇.“五化統籌吧”催生夏劉寨模式[N].農民日報,2013-0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