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蔚林(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長沙410005)
在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的熱議當中,必須冷靜、理性地思考,厘清其邏輯起點、進入重點和發展路徑三個戰略性問題。
2013年10月29日,新華聯發布公告,公司為擬設立民營銀行的發起股東之一;2013年11月3日,友阿股份公告稱將作為主要發起人籌建“芙蓉銀行”;2013年12月10日,現代投資公告確認與四家公司發起設立“湖湘銀行”。
在湖南,一個中部內陸省份并非民間資本發達地區,不到一個半月時間,就有三家上市公司先后對外宣布進軍民營銀行。據調查,當地正在籌建的民營銀行并不止這三家,處于某行業龍頭地位的另兩家上市公司都在抓緊運作,只是這些企業選擇的是埋頭苦干,沒有上述幾家高調。
這只是當下搶灘民營銀行的一個縮影。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民間資本發達省市的申辦勢頭可想而知。
據統計數據,2013年已超過36家帶有“銀行”字眼的企業名稱獲得國家工商總局核準,繼幾年前的“全民地產”之后,“全民銀行”的投資熱潮正在興起。
中關村科技銀行、蘇寧銀行、中聯銀行、錫商銀行、華瑞銀行、前海銀行、中儲銀行、華商銀行、蘇南銀行、國融銀行 這一系列名字讓人眼花繚亂,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體系的熱情全面釋放,扎堆申辦民營銀行,不僅國內A股上市公司,還有P2P企業、小貸公司都在躍躍欲試。
統計分析,申辦民營銀行的主體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依托于實體企業或者當地商會;另一類是互聯網企業或電商、社交平臺;從地域來看,廣東和江浙領跑,這是近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兩個區域,也是傳統民營企業的聚集地;從行業來看,制造、零售和互聯網三個行業幾乎占絕大多數,這也似乎是民營企業發展現狀的典型縮影,制造業、零售業受到競爭和產業轉型影響,利潤率近年來大多呈現下滑趨勢,像蘇寧就不得不邁開向電商轉型的腳步;而互聯網行業則無法抵御金融業的誘惑,阿里巴巴、騰訊這樣財大氣粗的巨頭,早就將觸手伸到了金融領域。
資本都為逐利而來。民企想開銀行,絕不是想做“雷鋒”幫助解決中小微企業貸款難問題,雖然客觀上對緩解資金緊張將會起到積極作用,但銀行遠超實體經濟的豐厚利潤才是其趨之若鶩的根本。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副教授王修華分析,中國的銀行得益于利率管制,坐享2.5%以上的凈息差,遠遠高于歐美同業水平,2013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753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15億元,增幅13.8%;16家上市銀行實現凈利潤6242億元,占全部2359家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的近56%,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水平為11.25%,遠遠高于上市公司2.5%的平均水平。如此豐厚的利潤回報,成為吸引民資的強大動力。
但也有些申辦民營銀行的企業確是為企業自有平臺提供金融服務的,比如蘇寧云商,客戶大多為中小客戶,在國有銀行不能為其提供貸款服務時,民營銀行就可為他們提供貸款服務,這既能使自身的企業受益,也能使整個行業受益。但是也不排除一些上市公司有炒作意圖。
比如江浙一帶有些企業目前資金壓力大,政策一開閘,就立即放出想成立民營銀行的消息,在他們看來,就算等待批復時間很長,或者由于某些條件不具備導致沒有通過審批也無妨,因為股市目前對于民營銀行這個概念強烈追捧,就算主營業務業績不理想,打著設立民營銀行意愿的噱頭,也能吸引資金提升股價,從而可以幫助高管減持一部分套現。
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指出,銀行是對資本、信用要求極高的行業,沒有一定實力的上市公司,根本不可能申請到銀行牌照。一些企業對發起籌建民營銀行的獲益預期,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對民營銀行概念的追捧,更多的是投機而非投資。
多年來,和民企擁有一樣DNA的民生銀行,一枝獨秀的開在中國銀行業的花園里。
“民營企業的銀行、小微企業的銀行、高端客戶的銀行,這是民生銀行的三大定位,民企、小微、零售高端之間是貫通的,小微做大了就是民企,小微業主、民企高管也是零售高端的主體。” 以清晰的市場定位為差異化經營的基礎,這家內地唯一的民營銀行,在與國有銀行的競爭中,獲得了生存發展的空間且盈利不菲。
17年后,“一枝獨秀”即將變成“三五成群”。也許后來者,都希圖復制民生銀行的模式。
民營銀行能賺錢,但能賺錢并不代表一定會賺錢,也不等于馬上就能賺大錢。以為只要拿到牌照就能像國有銀行一樣穩坐泰山賺得盆滿缽滿,把開辦民營銀行看作是一本萬利、包賺不賠的事情,那也許是打錯了算盤。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利率市場化與匯率自由浮動都在積極推進,這有助于銀行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在競爭中創造良好的收益,但也使簡單依靠凈息差牟利的模式成為過去。”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王修華副教授如此分析。
銀行最重要的功能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如果民營銀行不能有強大的吸儲能力,發放貸款從何談起?在當前國有銀行破產可能性很小的情形下,如何讓存款人信任民營銀行?民營銀行又該如何吸收存款?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原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指出,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首先要面對爭奪存款市場的信譽挑戰。存款市場競爭已經白熱化,很多村鎮銀行最大的困惑就是吸收資金;其次是發起成立一家銀行,不可能一開始就有分支機構。銀行的核心業務是存款、放款和結算,單個的銀行沒有暢通的結算渠道,企業就不會去開戶;再次是股權與真實控制權的挑戰。如果進入銀行是尋求控制權,股權是可以集中,拿著大股份但不懂經營,未必能夠真正落實控制權。
對申辦的民企而言,面臨諸多挑戰,風險管理、技術、資本等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不但不能給企業帶來盈利,反而會直接影響企業的股價和整體盈利水平;還有就是專業人才的缺乏。
營業網點少、受地域限制、抵御風險能力較弱、缺乏運營經驗等等,這些都是民營銀行的短板,而國有銀行經過多年運轉,已經積累規模巨大且各自穩定的客戶群體,并形成自己的服務特色和業務規模。民營銀行如何從國有銀行那里分得一杯羹?
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企業很大程度上可成為民營銀行的突破口,由于已經具有不亞于銀行的后臺數據資料,可以利用技術優勢直接覆蓋中小企業目標客戶,提供更加穩健、便捷、優質服務的金融產品,而且各自現金流都比較充裕,作為發起人對經濟周期的抗擊比傳統行業更有優勢。
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指出,民營銀行應該定位于區域性的“社區銀行”,為國有銀行涉足比較少的中小微企業和三農服務,積極開拓金融工具的創新。
服務中小微企業和三農, 這對于志在賺錢的民企而言,可以滿足其欲望嗎?是其真正的初衷嗎?
政府開閘民營銀行的初衷,是為大量游離于民間的資金提供一個合法的投資渠道,是在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上發力。
民營銀行具備解決問題的優勢,但能否實際發揮作用,這是兩碼事。
事實上,近幾年民間資本早已不斷進入銀行業。銀監會2012年年報顯示,截至當年年底,在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總股本中,民間資本占比分別為41%和54%。而在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股本中,民間資本占比更已超過90%。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并未有效改觀。
此外,業內人士認為,眾多實體企業對于設立民營銀行這塊香餑餑的“羊群效應”,未來會體現在主營業務日漸萎縮,將重心轉移到民營銀行的盈利上,就像當年眾多企業都去搞房地產一樣,這也許會對我國的實體經濟造成打擊。多年來,我國不斷出現一哄而起的現象,結果不但造成社會資源嚴重浪費,勞民傷財,惡性競爭,而且釀成了風險,反過來又影響到本行業的發展。
讓人擔憂的是,民營銀行設立后,在吸納公眾存款后會不會演變為企業的融資平臺,從而發生關聯交易。
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副教授王修華認為,適度的關聯交易還是合理的,當商業銀行選擇關聯方作為交易對象時,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然而,民營資本的進入導致了銀行業機構的產權關系復雜程度加深,以及關聯交易雙方事實上的不平等,交易價格往往不是采用市場公允價格,關聯交易容易隱藏巨大風險。
中南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金發奇指出:“由于這些關聯交易的存在,企業財團可以輕松運用金融杠桿進行牟利活動,當金融杠桿被過度運用時,經營上就會出現財務危機,然后牽連到相關的民營銀行出現支付危機,最后導致整個銀行系統出現擠兌風險。”
要嚴密預防民營銀行成為企業的財務公司,所有設立的民營銀行都必須是公共銀行、公共融資機構,必須將目標鎖定在為中小微企業服務上。
銀監會近日提到,自擔風險民營金融機構的要義在于發起人承諾風險兜底,避免經營失敗損害存款人、債權人和納稅人利益。
自擔風險,從理論上講,所有銀行都應是自擔風險的市場主體,但當前大銀行都有政府信用隱性擔保,民營銀行卻沒有,如何風險自擔?
筆者和一些學者座談,他們建議采取無限責任制,但王修華副教授卻認為不可取:“一是民營資本歧視,二是發展后如何增資,三是控股股東是有限責任或股份有限公司,無限責任履行就成了一句空話。”
在金發奇副教授看來,必須統籌抓好市場準入、企業治理和強制退出三個環節,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風險。要真實體現民營銀行的特征,還需要一系列制度準備。
無可非議,目前開閘民營銀行,對規范不受法律保護的地下金融,為愈演愈烈的民間借貸徹底降溫;改革目前金融資源配置不公,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盤活實體經濟;推進銀行業結構調整,破除金融相對壟斷局面,形成較為充分的商業銀行競爭格局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篩選之后而頑強生存下來的民營銀行,隨著自身規模逐漸壯大、客戶日漸增多,或可向一些中等甚至大型銀行發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