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全
混合所有制的績效從何而來
●孫興全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國資委進一步明確了今年的首要任務是“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在“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要進一步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更多地引入非公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和重大項目建設,探索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推進國有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相互融合?!?/p>
為什么混合所有制被確定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突破口?國資委主任張毅指出,目前國有資本一股獨大的現象較為普遍,許多企業經營機制沒有得到真正轉換。筆者認為,發展混合所有制就是要更多地利用市場規則,依靠市場的力量,通過國有資本的重組和經營形式擇優,以國企的實力和民企的活力來建立有效率的經營機制。
一股獨大之下的國企經營機制,存在著嚴重缺陷。首先就是“公地悲劇”的存在。企業家任志強曾經說過,“國有資產的錢是不值錢的錢,不負責任的錢”,有人認為這種說法過于絕對,但是經濟學理論和國企實際營運狀況都不能證明此說無據。在經濟學理論中,“所有者缺位”講的就是國有資產所有者的代理人身份,往往存在道德風險發生的可能,“財務軟約束”講的就是國資管理者和國企經營者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盡責不夠。并且,國內知名研究機構對國有資產收益的評估也說明了這一問題。比如,天則經濟研究所報告稱,2001—2009年規模及規模以上國有工業企業真實的經營資產收益率為-4.29%。此外,一些國有企業存在天價招待費和高額的管理層職務消費,國企腐敗案件頻發,這也是“公地悲劇”的實際存在。其次是“父愛主義”和行政干預、行政壟斷問題。國企和財政的關系不清,常出現莫名其妙的財政補貼,過多地占用了金融資源。并且,在經營許可方面,往往厚國企、薄民企,不少國企是靠行政保護和壟斷生財,而不是靠給社會創造了對等的價值賺錢。第三是目前的企業治理結構還不完善、不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的問題。企業家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在國企這一塊沒有真正形成,董事和經理還是任命制為主。不論績效如何,企業內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等頑疾難以從根本上進行改變,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在黨政不分、政企不分、單一大股東的背景下也難以有效落實。第四是與這樣的經營機制相聯系,國企定位不清,全民所有屬性的國有資產收益分配無法與全民建立制度化、可預期的聯系,國有資產錯配、資源不按市場要求大量投入到過剩行業等,這些問題往往導致一些全局性的、宏觀層面上的負效應。
混合所有制在解決以上一系列問題上,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其基本邏輯就是:利用民企的績效導向、財務硬約束和在市場上的進取沖動,解決所有者缺位和“國企的錢不值錢”的問題;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淡化國企的行政色彩,解決行政保護、行政壟斷問題,建立平等的競爭環境,使企業的績效剔除“父愛主義”而水落石出,使國企也有適應市場、參與競爭的動力和壓力;引入民營企業的用人機制和薪酬機制完善用人市場,利用民營資本的利益驅動形成企業內部的有效治理;利用私人股權對企業績效的關切和上市公司法定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國資營運監督落地,有效防止腐敗發生;建立混合所有制,并且明晰產權,國有資產按同股同權原則獲得公開的收益并使其讓全民受益,使國企有較大的進退空間以實現國有資產布局的合理化,并有利于解決行政主導的投資沖動和資源錯配的問題。這些都會成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的績效所在。
發展混合所有制最重要的是產權制度的嚴肅性、可預期性,以前 “混合”中,既出現過國資侵占民資的“關門打狗”現象,使民企心有余悸;也出現過民資侵占國資,國資流失,國企改革成為權貴盛宴的現象,損害了社會對改革的公信力。當前,混合所有制的推進,必須根據法治原則,嚴格保護股東各方的產權,做到公開透明,改革方案要公開接受監督,產權要按市場定價?!?/p>
(作者系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本欄目責任編輯: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