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慧峰
用好“三鏡”助推專員辦工作轉型
●冀慧峰
專員辦工作轉型是財政監督和專員辦的一項重大改革,如何有序而有成效地將專員辦順利轉變為財政部財政管理工作在地方的延伸,鮮明地體現財政工作特色和地域特色,是專員辦轉型的難點。2014年是專員辦工作轉型開始試點的第一年,也是決定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之年。結合專員辦開展財政監管的現狀,筆者認為,用好“望遠鏡、放大鏡、太陽鏡”,有利于減少轉型的阻力,促進轉型順利實現。
工作轉型是影響和制約專員辦財政監督職能發揮的關鍵,轉型過程中,應堅持宏觀性、創新性和導向性。宏觀性,即是要在促進發揮財政部門在國家政府治理能力的角度上,改進與調整專員辦業務職能,將專員辦工作嵌入財政部主體業務,與財政管理融為一體,共同實現財政“大監督”;創新性,即是要在轉型過程中,結合財政改革發展現狀、被監管單位特點等,引入監管新理念,探索財政監管的新思路、新辦法,注重運用收入分析、政策績效評估、指標預警、預算跟蹤等手段,加強實時后臺數據監管,擴大計算機輔助檢查比例等;導向性,即是要堅持問題導向,扎實發揮專員辦在財政改革與發展中的輔助和補充作用,堅持價值導向,繼續發揮專員辦作為財政部耳目和偵察兵的角色,并與有關業務司局構建良性互動機制。
適應當前大數據時代的需要,財政監管必須要轉變監管方式,積極探索構建動態實時監控模式,盡早實現財稅庫銀聯網、實現財政部預算、資產、國庫等管理系統對專員辦的適度開放等,開發適合于專員辦開展監督檢查的計算機輔助檢查軟件,改變“牛車追跑車”的被動局面;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保障,將納入專員辦監管業務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以規章制度的方式固定下來,并不斷充實完善業務議事規程,健全監管延伸檢查抽查的法律依據和程序、優化改進干部晉升機制等,確保業務轉型有依據、有規程、有保障。轉型要體現“三性”:體現針對性,鮮明地體現財政監管特色,區別于審計監督和稅務督查,又鮮明地體現地域特色,突出監管重點和目標;體現持續性,將適合長期開展的如中央財政收入監管、預算支出監管等業務作為主體業務固定下來,并予以細化;體現操作性,轉型業務設置要與專員辦現有人員力量匹配,并采取適當措施提升人員監管能力,突出解決工作中現存的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確保將監管業務做實做好。
工作轉型是為了最大化財政管理效能,發揮專員辦就地監管優勢,與財政部構成上下聯動、互為補充的財政管理整體,發揮監管合力作用,絕不是為了貪權、攬權甚至濫權。因此,在轉型過程中,專員辦干部職工必須擁有正確的權力觀和事業觀。正確的權力觀,即要求我們要把是否有利于實現財政管理職能的延伸來作為監管業務轉型的判斷依據,看淡部門利益,看淡個人得失,順應改革和發展需要,本著簡政放權、提高效能的原則,來設計和開展監管業務轉型;正確的事業觀,即是要將專員辦的事業與財政部的事業有機融合一起,不割裂、不對立,將有利于推動和改進財政管理的工作堅決做好,甘于在財政監管這盤大棋中,擔任任何需要的角色,不求名,不求利,踏踏實實工作。我們要鞏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結合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從轉型一開始就認真查找各項業務廉政風險點,將轉型后的業務及時融入廉政風險防控機制之中,堅持廉政高起點、防控高要求,搭建規范權力運行、有效防治腐敗的廉政風險防控平臺。■
(作者單位:財政部駐陜西專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