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介紹中國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我選擇中國幾個最顯著的特點來講講。第一,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已經有5000多年歷史了。第二,中國是經歷了深重苦難的國家。近代以后,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夜郎自大、閉關鎖國,導致中國落后于時代發展步伐,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列強入侵不斷,中國社會動蕩不已,人民生活極度貧困。中國人民經過逾百年前赴后繼的不屈抗爭,付出幾千萬人傷亡的巨大犧牲,終于掌握了自己的命運。第三,中國是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中國人苦苦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君主立憲制、復辟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都想過了、試過了,結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國情,注定了中國必然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我們走出了這樣一條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第四,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取得了歷史性進步,經濟總量已經躍升到世界第二位。作為有著13 億多人口的國家,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無疑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中國經濟總量雖大,但除以13 億多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中國城鄉低保人口有7400多萬人,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有1000多萬人,幾億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和落戶城鎮,還有8500 多萬殘疾人。根據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還有2 億多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第五,中國是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的國家。我們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需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劉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迫切需要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執政骨干隊伍;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迫切需要提高對干部隊伍的管理治理水平。選人用人始終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各級黨委要認清形勢發展的新要求,充分發揮干部工作“指揮棒”作用,為推進偉大事業、偉大工程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張高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放得更開,讓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用得更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中國經濟具有穩健發展的基礎,具備在相當長時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綜合條件,特別是全面深化改革將極大激發全體人民的創新創造創業熱情,增強市場主體活力,形成新的內生增長動力。我們將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提質增效升級。
劉家義(國家審計署審計長):
為更好履職盡責,審計機關將進一步創新方式、深挖潛力、強基固本,不斷提高審計能力和水平,打造讓黨和人民群眾滿意放心的審計鐵軍。一是牢記使命,忠誠履職。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以維護人民利益、推動完善國家治理為使命,忠于黨和人民,忠誠履職盡責。二是勇于擔當,無私無畏。繼續堅持和發揚說真話、報實情、講真相的勇氣和正氣,無私無畏,敢于碰硬,敢作敢為,做到“戴著烏紗想事,揣著烏紗干活”。三是堅守底線,嚴守法紀。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公務員、一名審計人員,始終堅守黨紀國法、道德良知的底線,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四是尚法求真,盡職盡責。時刻堅守依法履職和審計質量這條“生命線”、職業操守和文明審計這條“保障線”、廉政紀律和保密紀律這條“高壓線”,自覺規范和約束審計行為,做到不缺位、不錯位、不越位。五是昂揚向上,奮發有為。自覺適應新形勢,努力開拓、創新、發展,著力提升專業技能和攻堅突破能力,提升綜合分析和業務管理能力,提升系統理論思維和把握大勢能力,以能力提升推動審計事業發展。
張茅(國家工商總局局長):
一是扎實推進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著力營造寬松平等的準入環境。全國工商系統要認真貫徹中央要求和“兩會”精神,高度重視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堅持依法改革、依法登記、依法規范,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法治的軌道推進;認真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提高,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扎實推進年報公示、先照后證等其他方面的改革,確保這項改革“落地生根”。
二是全面加強市場監管,切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要不斷創新市場監管機制,強化執法聯動協作機制,構建社會協同共治機制。要突出市場監管重點,強化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地區、重點市場的監管執法工作,樹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監管權威,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要堅持放和管兩手抓,不斷加強和改進市場監管體系建設,依法加強對市場主體行為的監管,強化市場主體自律和社會共治。要堅持放管并重,不斷完善信用約束機制,加大企業失信成本,促進企業誠信守法。
三是切實做好消費維權工作,努力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要以貫徹實施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契機,進一步更新維權理念、創新維權方式、完善維權機制,積極研究新型消費領域和消費方式的變化規律,不斷提升消費維權科學化水平。要加大新《消法》宣傳力度,完善12315 行政執法體系建設,做好消費者投訴受理和處理工作,堅持把消費維權與案件查辦結合起來,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強化社會監督和社會協同監管,努力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吳曉求(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
中國的金融改革仍然存在不少缺陷,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缺陷是存在比較明顯的壟斷性,市場化程度不高,金融的效率也相對低下。中國金融的壟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準入壟斷,雖然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監管部門批準了十家民營商業銀行的設立,但總體上看中國金融體系的準入門檻還是比較高的;二是顯著的特征是中國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的價格管制非常嚴重,也就是說中國整個金融體系的利率市場化并沒有完成;三是市場封閉。除了民用資本不能進入,外國資本也很難進入中國的金融體系。第二個缺陷是中國金融結構的彈性很低,吸收平緩風險的能力很弱。這里邊最重要的是它的資產證券化的比例不高。第三個重要的缺陷是開放度不夠,國際化程度低。開放度低的一個重要的標志主要是兩個,一是人民幣還不是可自由交易的貨幣;二是除了QFII 之外,外國的投資者很難進入中國的市場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