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舫
美術作品傳播的方式和途徑有四種:第一,出賣或饋贈;第二,附屬在建筑物、公共場所或日用器物上并隨之公諸于世而流傳;第三,傳媒發表;第四,展覽。其中第一、第二、第四種傳播方式古已有之,隨著美術傳播方式的發展,傳媒發表已經成為當今美術作品傳播的一個有效的途徑。
新興的網絡媒體從實時互動、非線性、超鏈接等多個方面彌補了傳統媒體傳播方式的缺失,依靠微博、微信傳播的“微形態”美術作品應運而生。這正好適應了整個社會快餐文化發展的步調,迎合了大眾彰顯自我、表達個性的心理需求。同時,美術作品具象化的圖示化外觀決定了對美術作品的審視需要視覺的停留與品味,而“微形態”傳播較之電影電視這種動態影視傳播更有利于美術作品的審視。
為適應大眾閱讀習慣的改變,許多雜志期刊、報紙媒體也改變了傳播策略,讓傳統紙媒嫁接移動客戶端,增強了美術鑒賞的互動性。微博、微信這些新媒體使美術作品原有的樣式、風格、類型、形態以及傳播活動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微形態”的傳播方式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美術作品的存在方式、傳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使其獲得了獨特的傳播魅力。
超越了美術作品的時空局限性。“微形態”的傳播方式可以使美術作品在不同語境下大范圍、長距離進行傳播,延伸了美術作品傳播的平臺,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效率高。通過復制、粘貼、分享、轉發等“一對多”的裂變式傳播方式,美術界的新活動、新展覽,美術家的新作品,都可通過微博、微信得到及時傳播,擴大了受眾的范圍與層次。這種“微形態”美術作品的傳播媒體符合大眾品味,通俗化、普及化、娛樂化,滿足了平民的精神需要與知識趣味。同時,美術作品的“微形態”傳播還可以通過對美術作品投資、收藏、交易等知識的介紹,推動美術市場相關知識的普及,從而促進美術交易市場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增加了美術作品的親民性。任何人對網絡發表的“微形態”美術作品都有話語權,且這些評論不需要任何專家、組織的審核便可發表出來,打破了傳統藝術評論家的壟斷地位。一些業余的美術愛好者的評論帖子通過網絡的轉載傳播便可以廣泛流傳,而這些人便成為大眾知曉的美術評論家。這些大眾化的美術評論家因未受過專業化的美術理論教育,他們的評論多表現為自由化的感性流露,展現出一種至真至深的情感發泄,從而產生一種對傳統美術評論體系方法論的解構力量,增強了美術作品的親民性。
具有多樣化的呈現形式。美術作品的“微形態”傳播模式可成組呈現也可單幅呈現,還可圖文并茂,但無論哪種呈現方式都具有技術復制再生產的功能,而通過微博、微信復制傳播后的美術作品與首次在微博、微信上發表的美術作品沒有審美意義上的區別,并在復制技術上表現出一些創新。微博、微信這種“微形態”的美術傳播方式可將大部分的美術原作無限制地再復制傳播,從而使美術原作具有了面向大眾公共傳播的價值取向,而美術復制品也由此獲得了一種藝術傳媒文本的身份。
引領了人們對美術作品認識的改變。美術作品的“微形態”傳播使用新的語言符號重新編碼,以最具感染力的一句話或者一張圖片將美術作品展示出來,顛覆了主流媒體宏大化的敘事手段,標志著一種大眾文化的興起。一些美術界的無名小卒或者一些非專業的美術愛好者都可以用微博或者微信發表自己的作品或評論。在這種“微形態”傳播中,大家都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且這種“微形態”傳播快捷、交互性強,無進入門檻。在這個平臺中所有人的展示機會都是平等的,不受名氣和藝術風格的限制,這種信息傳播模式使傳統美術館中具有威嚴性、學術性的美術作品剝下了嚴肅的外衣,走向大眾身邊,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美術作品的認識。
美術作品的“微形態”傳播,極易使美術作品主體淪為一種虛擬的存在。在發表到微博、微信上之前,先要對美術作品進行影像的采集,通過照相機和圖形處理軟件對美術作品影像大小、色彩、明暗進行加工,然后通過微博、微信對美術作品進行發布,使美術作品變成了電子頻幕上顯示的影像藝術。受眾接收到的是美術作品虛擬的影像,而非原來的美術作品具象,這種“微形態”是對美術作品存在本源的一種消解。
美術“微形態”作品的批量化復制轉播以及“微形態”評論的大眾流俗化,消解了傳統美術館展覽作品帶來的崇高感以及美術作品自身的高雅性。大眾對美術作品的審美品味已經由肅然起敬、仔細琢磨轉變成了無記憶式的匆匆點“贊”與隨意評論,這種“微傳播”的強烈互動性,使美術作品的創作者同樣成為美術作品的消費者,打破了身份的限制,產生了對美術作品的“去權威化”,消解了美術作品的“崇高感”,造成了美術作品“能指”與“所指”的碎片化呈現。而“復制”式的傳播方式,帶來對傳統美術創作原則的審美顛覆,極可能使美術作品淪為一種犧牲精神文本的語義學圖式。
減弱了大眾對這些評論家的依賴程度。美術作品的“微形態”傳播解構了傳統的美術評論體系,使傳統意義上擁有權威話語權的美術評論家的地位受到沖擊,減弱了大眾對這些評論家的依賴程度。在這種“微形態”傳播中,任何人都具有發言權,對美術作品的評論不需要經過任何組織和專家的審批就可以直接發布出來,而這些大眾化的評論者基本不具備完善的專業知識與學術修養,發表出來的評論文章大都質量不高、魚龍混雜,導致了學術本質的業余化,使大眾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造成一種新的浪費。
有一些美術創作者刻意追求傳媒品味,求新求異,導致美術作品藝術審美價值的喪失。在這個信息量急速膨脹的快餐時代,美術創作更易受到市場消費的支配,一些小有名氣的美術創作者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而不斷復制自己的作品;而另一些名氣不大的美術創作者為了出名,另辟蹊徑,作出一些雖與眾不同但毫無審美價值的作品;還有一些修養不高的美術創作者,出錢請人撰寫虛假文章來抬高自己的身價。這些美術創作者大都缺少信息抗干擾能力和對藝術執著的追求精神,再加上“微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致使他們經不住各種信息的誘惑,顯得有些浮躁與急功近利,很難錘煉出一件審美性高的美術作品。
力爭建構美術傳播的公共文化場域空間。在新媒體語境下,通過微博、微信等“微平臺”,將美術作品由私人領域更好地傳播到公共領域,一方面,在美術作品的“微形態”傳播媒體中,微博、微信等傳媒介質為美術作品提供物質載體,并將美術作品變成公共文化產品;另一方面,微博、微信等“微平臺”為美術作品建構起進入公共空間的橋梁,使被傳播的美術作品擁有了公共傳播的特性。因此,美術作品經過“微平臺”傳媒介質的傳遞,便可成為文化傳媒產品。美術傳播公共場域空間的建構是美術作品的傳播價值在大眾傳播媒體中的體現,是一種傳媒媒體語境下的美術傳播價值,它使美術作品擺脫了那種“唯我獨尊”的架勢,擺脫了那種宗教膜拜的慣制,更多地呈現出美術審美的民主化傾向。
加強美術“微形態”作品傳播的媒體管理制度建構。在美術作品傳媒領域內,應遵循國家監管與自我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從國家文化行政的形式、手段、方法和過程等方面確立一系列規范有效的程序,過濾一些盲目的、過大過空的美術作品傳播信息,合理規范美術作品傳播的媒體行為;美術作品受眾方面也應促使其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充分發揮受眾話語權,推動階層話語權從失衡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
提高受眾對美術作品的接受能力。通過社會主流媒體進行正面的輿論宣傳,增強受眾對“微形態”美術作品傳播信息的鑒別能力及理性化思考能力,讓受眾懂得在海量信息中搜尋到有價值的美術作品進行品賞與評論,提高受眾對美術作品的接受能力。另外,新聞媒體的管理機構應加強監管力度,通過信息的整合,杜絕斷章取義,再現美術作品的完整性,發揮主流媒體的權威作用,使傳播的信息更加客觀、真實、有效,減少一些煽風點火的美術作品炒作信息,避免謠言傳播,還原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