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宗陶 蘭
(1.重慶三峽學院,重慶萬州 404100)(2.重慶科技學院,重慶 401331)
人才培養:何其芳對新中國文學的寶貴貢獻
陶德宗1陶 蘭2
(1.重慶三峽學院,重慶萬州 404100)(2.重慶科技學院,重慶 401331)
何其芳不獨是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紅學”家和現代詩學家,而且是一代文學教育宗師。自延安魯藝文學系到文學研究所的20多年,他利用多種平臺和多種方式,為新中國培養了眾多文學英才和學界棟梁,這是他對新中國文學很寶貴的貢獻。同時,他所從事的文學教育活動,也為當下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多方面的重要啟示。
何其芳;文學教育;一代宗師;卓越貢獻;當下意義
何其芳不獨是一位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紅學”家、現代詩學家和“文革”前新中國文學界的重要領導者,而且是一代文學教育宗師。他對新中國文學的重大貢獻,不僅表現在書寫新中國詩歌第一樂章、創建新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學機構、創辦新中國第一份文學研究名刊《文學評論》,推進中外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推進與世界文化文學交流,提出典型“共名”說,實現“紅學”新開拓,倡導現代格律詩、奠基當代詩歌鑒賞學等重要方面,而且還表現在對眾多文學英才與學界棟梁的傾心培養。盡管人們對他在這一方面的活動和功績還缺乏梳理、總結和評論,但相較而言,在他為新中國文學所作的諸多貢獻中,他在這方面的貢獻,也是非常難得、非常重要和非常可寶貴的。
何其芳的一生不僅與文學尤其是詩歌相伴,而且與教育尤其是文學教育同行。他的教育活動,始于從北京大學畢業的1935年秋天,執教的第一所學校是天津南開中學(1935—1936年),自那以后,他先后執教于萊陽鄉村師范學校(1936—1937年),四川省萬縣師范學校(1937—1938年),成都聯立中學(1938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1938—1945年,其間1940—1945年任文學系主任),重慶社會大學(1945—1947年),中央馬列學院(1948—1952年),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研究(1959—1962年)和中央黨校文藝理論研究班(1962—1964年)等學校與特設班級。何其芳以學校為平臺的教育活動,盡管斷斷續續,卻明顯伴隨著他走向社會、走向延安和走進新中國的人生歷程。更何況,學校教育僅僅是何其芳人才培育活動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在工作中的實際歷練和多形式的個別指導,也是培養文學人才的重要平臺。
何其芳一生的教育活動,可以去延安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在去延安以前,他在天津南開中學等四所中等學校的教育活動,還明顯帶著找職業、求生存色彩。其主要成就也在于他為學生帶去了讓他們耳目一新的民族新文學與外國文學和一種親切、活躍的教學方法,并在課外盡量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培養了這些學生對新文學的興趣。
何其芳為新中國培育文學人才的活動,實際起步于他的延安時期。自那以后,對文學人才尤其是優秀人才的發現與培養,便成為何其芳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他由延安而北京,由解放區而新中國,由一般文藝工作者而至新中國文學界高層領導的巨大變化中,他為新中國文學事業培育人才的活動,堪稱平臺多、形式多、變化大,而且持續不斷,其間最有成就和最有影響的,顯然是延安魯藝時期,人民大學文學研究班時期和文學研究所時期。
何其芳于1938年8月奔赴延安,隨即被安排到剛成立不久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與抗大和陜北公學不同,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主要任務是為解放區培育文藝人才和創作文藝作品。作為一所設在延安窯洞里的綜合性藝術大學,盡管條件非常艱苦,但它卻以巨大的磁力吸引了冼星海、呂驥、張庚、沃渣、陳荒煤、沙可夫、何其芳、沙汀、卞之琳、周立波、嚴文井、曹葆華等一大批著名文藝家,成為廣大愛國青年心目中一座神圣的文藝殿堂,并把報考魯藝作為自己的崇高理想。在這個通向新中國的文藝人才培養搖籃里,何其芳從一般教員而至文學系主任,為魯藝及文學系建設,尤其是為革命文藝人才培養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何其芳與戰友們的精心培養和引領之下,一批又一批的優秀文藝人才從這里走向各人民軍隊、各解放區和新中國,并出現了不少有重大貢獻和重大影響的文學英才。如著名詩人賀敬之、戈壁舟,著名小說家陸地、柯藍、李納、潘之汀,著名散文家與新聞工作者穆青,著名文學理論家、評論家馮牧、朱寨等。作為魯藝文學系學生,他們都是由何其芳主考、錄取和培養的,作為魯藝文學系學生的杰出代表,他們都在自己的文學生涯中和不同的文學領域里創造了輝煌,為解放區文學和新中國文學作出了重大貢獻。如馮牧,不僅以大量有影響的散文、通訊和《繁華與草葉》、《新時期文學主流》等多部文學論集,成為當代文學批評名家,并先后擔任了《文藝報》、《新觀察》主編,文化部文藝研究院院長、中國文聯黨組書記,中國作協副主席與黨組書記等重要職務。如果說,馮牧、朱寨等是何其芳在延安魯藝培養的文學理論家與批評家的優秀代表,那么,賀敬之就是何其芳在延安魯藝培養的作家典范。他16歲被何其芳破格錄入魯藝文學系并得到何其芳的悉心培養。魯藝畢業后,他作為魯藝文工團的創作員,與丁毅共同執筆創作了在中國歌劇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民族新歌劇《白毛女》并轟動了整個解放區,后來又轟動了全中國。此后,他又為新中國奉獻了《放聲歌唱》等長篇抒情詩和《回延安》等抒情短章,成為“文革”前17年中與郭小川并肩而立、最具盛名的代表詩人。他還先后擔任了中央戲劇學院創作室主任、《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和文化部代部長等重要職務。他和馮牧、朱寨、穆青等一樣,都是何其芳的好學生,堪稱魯藝文學系的驕傲。
新中國成立后,何其芳盡管忙于文學界特別是文研所的領導工作,但他仍然高度重視文學英才培養。其中,由文研所與人民大學中文系于1959年共同創辦并獲中宣部批準的文學研究班,便是他和同事們為新中國文學培育英才的重要搖籃。為了文學研究班能碩果累累,何其芳不僅親任班主任和授課教師,還從文研所請來著名學者蔡儀、唐弢等擔任教員。該班首屆學員、著名文學評論家何西來后來回憶說:“就像一支軍隊的風格就是指揮員的風格一樣,我們文研班的課程設置風格,就是主持者、班主任何其芳的文學教育思想的風格;第一流的授課教師,古今中外的教學內容;歷史、現狀、理論并重的教學方法”。[1]157著名學者并自覺以何其芳為師的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程光煒指出:“何其芳的功績不僅在于以文研班為平臺,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批著名學者,還在于他對人民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建設尤其是人大中文系后來形成馬列文論的強勢地位有很大影響”,[2]51“這是一直激勵我們這些后學者的一個原因。所以,僅憑這一點,就讓我們永遠對何其芳先生懷著深深的感謝和敬意”。[2]51
何其芳不僅重視以學校教育方式培養文學人才,而且重視通過實際工作歷練來造就文壇新銳。在這方面最為突出的事例,當首數他在文研所對何西來等一批青年學者的培養。文研所是于1953年成立的新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學研究機構,其主要任務是匯集全國一流學者,組建高水平研究團隊,全面展開中外文學研究,推動新中國文學走向繁榮。
文研所開始由鄭振鐸任所長、何其芳任副所長。但由于鄭振鐸還擔任著文化部文物局局長、考古研究所所長,所以文研所日常工作由何其芳主持。1958年鄭振鐸乘飛機遇難,何其芳擔任文研所所長。為不負黨和國家重托,何其芳為文研所建設傾盡了心力。在他的努力之下,俞平伯、錢鐘書、王伯祥、佘冠英、孫楷第、吳曉鈴等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大師,卞之琳、潘家洵、李健吾、楊絳、羅念生、羅大綱、曹葆華、戈寶權、葉水夫等外國文學研究名家和何家槐、力揚、陳涌、蔡儀、毛星、唐弢、王淑明、賈芝等馬列文論專家都一一走進了文研所。此時的文研所,真的是大師云集、名家匯聚,實現了一流的隊伍、一流的水平和一流的成果。在何其芳的帶領之下,此時的文研所創造了其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
在努力引進大師名家的同時,何其芳還十分重視引進、培養青年新銳。他下決心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青年學者隊伍,以實現文研所能夠“不盡長江滾滾來”,持續造就文研所的輝煌。在他的嚴格挑選之下,一個個青年俊杰以“金榜題名”而又誠惶誠恐之感走進了這個國家級文學研究機構。在何其芳的嚴格要求和熱情培養之下,這些青年很快成為文研所的一支生力軍。其主要成員有曹道衡、鄧紹基、何西來、胡念貽、樊俊、林非、張炯、錢中文、王春元、鄭克魯、杜書瀛、卓如、王保生、陳尚哲、劉世德、蔣和森等。盡管他們后來都成為著名學者,但他們一直尊何其芳為師并對他永懷感念。他們認為何其芳是“辛苦的種樹人”,“種樹人是辛苦的,但是,當他種下的每一棵棵‘綠葉成蔭滿陌阡’的時候,他如果地下有知,也一定會含笑九泉的”。[3]28
除在學校專門教育和實際工作歷練之外,對文學青年的個別指導也是何其芳為新中國培育文學英才的重要方式。作為著名詩人和散文家,何其芳一直受到眾多文學青年的景仰并自覺以他為師。于是,他們或寫信求教、或呈送習作、或登門拜訪以求指教。面對著這一顆顆期盼的心,何其芳再苦再難也不會讓他們失望。抗戰勝利以后,他受中央委派去重慶做統戰工作,工作繁忙、環境艱苦、處境危險,正是在這種情形下,他熱情接待并指導了沙鷗、野谷等巴蜀文學青年,并由此開始了和他們持久的交往與深厚的友誼,沙鷗和野谷后來也成長為新中國的著名詩人。即使是在“文革”10年中,何其芳也不會為自保而讓求教于他的文學青年失望。就在橫掃一切、人人自危的1967年,他還在家中接待了來訪的食指(郭路生),此后仍冒險與食指保持著聯系。食指于1965年開始寫詩,“文革”中到山西插隊,是有名的“知青詩人”和“地下詩人”。在他的詩作中,鮮明沉浸著何其芳的影響。
何其芳在多種平臺上堅持多年的多形式文學教育活動,不僅為新中國文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與不少精英,而且為走進新世紀的中國文學在如何培養文學新人尤其是培養文學英才上留下了寶貴啟示。
(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著名文學評論家何西來是何其芳的學生,他在為紀念何其芳百年誕辰而寫的長文《真誠向上的詩性人生》中這樣評價他的恩師:“先師其芳同志的一生,是向上的,積極進取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一生,是獻身民族解放事業和革命文化事業的勤奮的一生”。[4]3這是對何其芳的精確概括。何其芳自到延安以后,便在特定的歷史場域中和自我不斷更新中成長為一位堅定的革命文藝戰士和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家。盡管他在時代與自我之間,政治與藝術之間、教條與創造之間、做假與真誠之間、權威話語與個人話語之間曾一再矛盾和痛苦,在“文革”中也慘遭批斗和摧殘,但這一切都沒有動搖他對黨的事業和革命文化事業的忠誠。
如果說,認真是何其芳的作風也是他的品性,那么,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也是他在更高層面的作風與品性。從延安時期到進入新中國,從魯藝文學系主任到文研所所長,隨著時代的變化、職務的升高和要求的增多,何其芳對革命文藝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也更趨強烈。正是在這種事業心與責任感的內在驅動之下,才有了他為解放區、新中國培養文學新人和英才而殫精竭慮和樂此不疲。正如張炯所說:“他對革命和文學事業的鞠躬盡瘁精神,讓我們所有的人都深為感動”。[5]3盡管當下文學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雙重背景下有些尷尬并發生變異,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必然包括著文學在內。要創造為人民服務的優秀作品和推動文學在新世紀走向繁榮,仍需要高度重視文學新人與英才的培養,需要我們的文學隊伍形成一種“長江后浪推前浪”的宏大氣勢,因此,必然需要有何其芳那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二)需有伯樂眼光和博大愛心
在文學新人發現上的伯樂眼光和對學生的博大愛心,這是為人師者的何其芳的突出品性。這種博大愛心既包含來自長者的關心愛護,來自師者的嚴格要求,也浸潤著同志間的尊重與平等。由這些主要因素構成的師者之愛,無論是魯藝時期的何其芳,還是文研所時期的何其芳,都表現得相當突出。如后來終成大器的賀敬之是在1940年春從山東棗莊步行40多天到達延安的。才16歲的他本應去就讀徐特立為院長的自然科學院中學部,但他卻堅持要報考魯藝文學系。在由系主任何其芳主持的現場考試中,賀敬之因考得不好而未被錄取。何其芳也認為他年齡太小,還需要去學習文化知識,但后來何其芳又堅持要錄取賀敬之。對此,何其芳的解釋是:“我看了他幾篇作品,特別是他的詩,他是很有些感覺的”。[6]205何其芳破格錄取并悉心培養了賀敬之,賀敬之也以他后來的成就和輝煌證明他沒有辜負老師的發現和希望。建國后的著名文學評論家并隨何其芳創建文研所的朱寨,當年也是因被何其芳發現有藝術欣賞力而破格錄取到魯藝文學系的。這些都是何其芳在魯藝文學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典型案例。從中可見他的師者情懷和伯樂眼光。中國第一本《何其芳評傳》的作者是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尹在勤。在1956年前后,他還是一個中學生。出于對文學的愛好和對何其芳的崇拜,他通過一份雜志向何其芳轉交寫給何其芳的書信和一首題為《風呵,你吹吧》的詩作。他期盼著何其芳回信,但又不敢奢望何其芳能夠回信。然而,何其芳的親切回信很快寄到了他所在的偏遠山村,并給他寄來了由何其芳親自擬訂的閱讀書目和何其芳新作《關于讀書和寫詩》。這使尹先勤深為感動并深受激勵。當他走向著名學府的文學講臺以后,仍時時感念何其芳。在何其芳逝世以后,每當他翻閱何其芳的贈書,便禁不住悄然淚下。從賀敬之與尹在勤的成長可以看出,在青少年的關鍵時刻,來自師長的大愛和幫助,往往會改變他們的人生方向和路徑,而何其芳正是這樣的好老師。
(三)為師者要德能雙修,以身示范
應該說,對為人師者的如是要求并不是什么新觀點,而是自古以來的要求和普遍的要求。問題的關鍵是說來容易踐行難,尤其是在價值觀念混亂、美德良風漸失的今天,這一美好古訓正在受到沖擊和踐踏。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何其芳在教師德能上的卓越表現,便顯現出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何其芳工作了多年的文研所,作為國家級文學研究機構,真的是大師名家匯聚,一流學者如林,更不乏青年俊杰。一般說來,在這樣一個機構里那如金字塔般的人才隊伍中,處于塔尖的所長是很難當的。然而,何其芳在這里卻是眾人誠服、有口皆碑。他“為人真誠、平易、寬厚,從來不擺領導架子,也沒有學者的清高,乃至霸氣。在任文學所任所長一二十年間,雖德高望重,能做到令行禁止,但上上下下,黨內黨外,大家都親切的免姓稱他其芳同志”。[4]2何其芳不僅在文研所組織了在各領域都堪稱一流的學術梯隊,同時也組織了在文學理論、中外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等領域的系列重大攻關項目,并主持編寫了《中國文學史》、《十年來的新中國文學》等多部影響很大的學術專著。但他從不居功自偉,而是甘作人梯。他不僅不當主編,甚至在編寫者里也不留名字。他在文學理論、中外文學、紅學、現代詩學等各個領域都有開拓性、創新性成就,在詩歌與散文創作上也早已是名滿天下,但在文研所內,他始終把自己視為普通一員,專家們的服務者和保障者。何其芳的這種學識人品,贏得了幾代文研所人由衷的尊敬,稱他“是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正直真誠的人”。[5]3
具有如此德能的何其芳,作為文研所青年學者的導師,自然是“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曹道衡、鄧紹基、柳鳴九、何西來、胡念貽、杜書瀛、卓如、陳尚哲、王保生、劉世德、蔣和森等這一批各有建樹、名聞遐邇的學者,當年都是何其芳直接或間接的學生。他們不僅深受何其芳人格人品的影響,謹遵何其芳所制訂的“謙虛刻苦,實事求是”的8字要求辦事,而且在專業上也得到了何其芳的嚴格要求和悉心指導。為了他們的盡快成長,何其芳要求他們博覽、精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親自為他們擬訂了200種必讀書目,同時還具體指導他們研究課題、撰寫論文并親自審讀,還給他們提出詳盡的修改意見。對何其芳的這種長者情懷和師者風范,學生們無不由衷感激和永懷憶念。陳尚哲說過:“至于文學研究所的青年同志,受到其芳同志的關懷與幫助,更是數不勝數。特別是業務上,寫作論文上的幫助指導,幾乎人人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7]256
利用多種平臺和運用多種方式培養了大批文學人才和不少文學英才,這當然是何其芳對新中國文學的重要貢獻。他這種教育活動所蘊含的對當下文學事業發展的啟示,也同樣是新中國文學的重要寶藏。
除此之外,何其芳的文學教育活動還涉及到建國之初在馬列學院、中央黨校對高級干部的教育,為北大講《紅樓夢》研究以及后來的留學生教育。同時,他的詩文在鄭愁予、痖弦、陳敬容和舒婷等海峽兩岸作家與海外華文文學作家中也影響較大并享有師者地位。所有這些,對多維度了解何其芳的文學教育活動都有重要意義。也許,人們對作為著名詩人、散文家與文學評論家的何其芳比較熟悉[8],而對于作為一代文學教育宗師的何其芳則可能知之甚少。這就要求我們能更加深入地研究何其芳。因為這不獨是為了拓展深化對何其芳的研究,而且是為了推動新世紀文學走向健康與繁榮。
[1]何西來.我在文研班的讀書生活[M]//九畹恩露:文研班一期回憶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程光煒.何其芳與人大中文系[J].何其芳研究,2010年卷:50-51.
[3]劉世德.辛苦的種樹人——懷念何其芳同志[J].文學評論,1997(6):23-28.
[4]何西來.真誠向上的詩性人生[J].何其芳研究,2011年卷:2-21.
[5]張炯.在紀念何其芳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M]//陶德宗.百年中華何其芳.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6]卓如.何其芳傳[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12.
[7]陳尚哲.憶其芳同志二三事[M]//感恩集.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07.
[8]李卉.民國時期何其芳研究回溯[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4).
(責任編輯:鄭宗榮)
Talent Cultivation: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New China by He Qifang
TAO Dezong TAO Lan
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Chongqing 40410 hongqing Universityof Science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
He Qifang is not only a famous poet, essayist, literary critic, researcher of Dream of Red Mansions nd modern poet, but also a great literary master of education. In the 20 years from his stay in Literature Department of Lu Xun College of Arts to his stay in Literature Institute, he used various platforms and ways to ave cultivated literary talents and scholars for China,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he has made to the hinese literature. His engaging in literary education can shed li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terature.
He Qifang; literary education; a grand maste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I206.6
A
1009-8135(2014)06-0079-05
2014-06-19
陶德宗(1951-),男,重慶奉節人,重慶三峽學院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國現代文學。陶 蘭(1985-),女,重慶萬州人,重慶科技學院教師,碩士,主要研究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