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艇
(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四川瀘州 646005)
重慶市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調查研究
肖 艇
(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四川瀘州 646005)
運用文獻資料法、訪問法、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對重慶市7所院校的課程設置方案進行深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重慶市體育教育專業設置的課程體系與《方案》基本吻合,但7所院校的課程設置與《方案》在學分、學時、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專項課程上的差異顯著。重慶市課程體系存在每門課程的學時和學分少、教育類和教學技能類課程少、英語和計算機沒有達到《方案》的等級要求、重術科輕學科和選修課程不系統等不足。
體育教育;課程方案;課程體系;施行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本科專業課程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并決定從2004年新學年開始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含綜合大學、師范院校、體育院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中施行[1]。該方案的主要特點是構建主干課程“領域化”、必修課程“學科化”、限選課程“模塊化”、任選課程“小型化”等[2]。本文以重慶市為例,對方案的施行情況進行研究,分析重慶市各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結構、各類課程的學時和學分的分布情況,以及與《方案》的差異,找出重慶市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方案的不足,為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構建和提高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參考。
本課題以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工商大學、重慶三峽學院、重慶文理學院和長江師范學院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訪問法、實地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對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從2013年1—4月對重慶市7所有體育專業的院校進行訪問和實地調查,并收集體育教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用Exel對課程培養方案進行描述性統計和推斷性統計(卡方檢驗),顯著性水平設置為P<0.05。
(一)課程體系結構
《方案》將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分為公共課、專業必修課程(主干課程和一般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方向選修課程和任意選修課程)、實踐性環節四大部分。調查結果顯示,重慶市7所學校的課程體系結構,基本是在《方案》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西南大學、重慶師范大學和長江師范學院是傳統師范類高校,具有師資培養優厚的條件和經驗,因此專門增設了教師教育課程,突出教師的教育性質和學校自身的特點,為學生將來從事體育教師崗位奠定了更扎實的基礎。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文理學院和重慶三峽學院都沒有分方向開設選修課程;7所院校都沒有開設民族傳統體育方向課程,這破壞了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的完整性,沒有達到《方案》的要求。
(二)課程數量
7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課程開設的數量最多的是西南大學和重慶師范大學,最少的是重慶大學,且學校之間的差異顯著(見表1)。開設通識類教育課程數量最多的是西南大學,最少的是重慶大學和重慶文理學院,表明西南師范大學更注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體育專業必修課程開設數量最多的是重慶三峽學院,最少的是長江師范學院和西南師范大學。方向選修課程開設課程數量最多的是重慶大學,最少的是重慶三峽學院。體育專業任意選修課開始門數最多的重慶文理學院,最少的是重慶三峽學院。重慶文理學院、西南大學專業課程設置的自由度較大,能夠較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重慶三峽學院和重慶大學專業課的設置自由度較小,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表1 開設課程數量比較
(三)課程學時
重慶市7所院校在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方向選修課程和專業任選課程上的學時數不等,且不同院校之間的差異顯著(P<0.05,表2)。除了重慶師范大學的總學時超過了《方案》規定上線外,其他各高校的總學時都在規定的范圍內。通識教育、專業課程必修課的學時基本符合課程方案的規定。各個院校方向選修課的學時均低于《方案》的標準;所有學校都沒有依據《方案》的規定開設體育教育訓練學、社會體育、民族傳統體育和體育保健康復的專修模塊課程,不利于學生專業素養的全面發展。以上分析表明重慶市高校在總學時上符合《方案》的標準,但在課程學時的內部分配上與《方案》存在較大的差異,且重慶市平均學時與課程方案學時之間的差異顯著(P″=0.000<0.05,見表2)。

表2 課程學時數比較
(四)課程學分
重慶市體育教育本科專業的總學分、通識類課程學分和專業必修學分分別比《方案》高出8.3、16.1和3學分,但專業方向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學分分別比《方案》低7.2和1.6個學分,且重慶市的平均學分與《方案》學分之間的差異顯著(P″=0.039<0.05,表3)。不同院校在三類課程的學分上差異顯著,表明重慶市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專業課程學分的設置上還存在不合理的現象。
(五)學科課程與術科課程
重慶市各高校開設的術科課程和學科課程數量、學時和學分不等,且院校間差異顯著(P=0.000<0.05,表4)。有的注重學科課程的全面性,有的注重學科開設的深度。總體上看,7所院校術科的平均學時和學分比學科的平均學時和學分高出15.6學時和0.5學分,表明這些院校重術科輕學科,但學科課程開設龐雜而深度不夠,導致學科課程的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表3 課程學分比較

表4 開設術課與學科的比例表
(六)專業課程
專業必修課程方面,西南大學和重慶文理學院的學時遠低于《方案》的標準,其余5所院校都超過了這一標準,且院校間的差異顯著(見表5)。方向選修課程方面,7所院校的學時和學分都低于《方案》的標準,且院校間的差異顯著(表6)。任選課程方面,有3所院校的比例低于《方案》的標準,4所院校的比例高于這一標準。這些都說明7所院校與《方案》設置專業必修和選修課程的要求差距較大,需作出調整。

表5 專業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比較表
(七)教育類課程
體育教育專業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是體育師資,在校期間培養學生教育理論、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至關重要。調查結果顯示,7所院校都開設有教育類課程,但在開設的數量、學時和學分上的差異比較大。重慶文理學院、重慶大學和重慶工商大學開設教育類課程的學時和學分少,比例低,這直接影響到學生專業思想的養成、教師意識和素質的提高、教育教學技能的掌握。其它4所院校中開設的課程內容比較豐富,包含了理論指導的課程、發展教師教育和教學技能的課程,有利于培養學生作為教師的專業能力。總體上看,還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缺乏教育和教學技能的課程,這不能滿足學生將來的職業需要。
(八)專項課程
重慶市7所院校都開設了主項提高課程,且達到或超過《課程標準》規定的學分(表6)。7所院校開設的主項提高項目主要是三大球、田徑、武術、健美操和網球,同時又根據自己學校的具體條件開設了一些其它的項目。重慶大學、重慶工商大學分別開設了6、5個學期的主項提高課程,其它5所院校開設4個學期專項課程。說明重慶市7所院校都十分重視學生專項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培養。3所院校沒有開設副項提高課程,3所院校開設的副項提高課程超過了《課程規定》的標準,重慶三峽學院低于《課程規定》的標準。7所院校專項課程的設置上各有自己的特點,但在專項課程的設置上不是很規范,且與《方案》在專項課程設置上的差異顯著(P=0.000 1,見表8)。
(九)外語、計算機課程
研究顯示,7所院校都開設了《大學英語》(必修),2所院校開設了《體育專業英語》(選修),重慶文理學院開設了4學期的英語選修課程(表7)。7所院校都有英語等級要求,但除了重慶大學達到《方案》的四級要求,其它6所院校的等級要求都低于此標準。7所院校都開設了計算機課程,但在學時上的差別很大,重慶工商大學最多為144學時,重慶三峽學院最少為60學時。除了重慶大學對計算機等級要求達到《課程規定》的要求,其它6所院校都低于《課程規定》的等級要求。說明重慶市高校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外語和計算機能力的培養上還存在差距。

表7 外語、計算機課程比較
(十)教育實踐環節
教育實踐是培養和鍛煉學生教育、教學工作實際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重要方式[3]。7所院校都有畢業論文、教育實習、軍訓等教育實踐環節的要求,但各院校在學分和時間上的分配不盡相同,且各有側重。各個院校結合當前的社會實際,還設置了一些其它實踐環節要求,如重慶三峽學院設置了:“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社會調查、義務健康咨詢及保健按摩和汽車駕駛技術。這對擴大學生知識面,拓展學生能力,實現“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培養目標,更能發揮積極作用。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院校對教育實踐環節的認識不一致,其各有側重[4]。
(一)結 論
1.重慶市調查的7所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設置的課程體系與《方案》基本吻合。7所院校的課程數量不等,且7所院校之間的差異顯著。在學時和學分方面,7所院校課程總學時符合《方案》的要求,但在課程內部學時的分配上與《方案》的差距較大,且重慶市的平均學分和學時與《方案》學分和學時之間的差異顯著。7所院校學科課程的數量都比術科數量多,每門學科的學時和學分比術科少,重術科輕學科。在專業課程的設置方面,7所院校各有自己的特點,但是與《方案》設置專業必修和選修課程的要求差距較大,且差異顯著。在專項課程方面,7所院校主項提高課程的學時超過了《方案》的要求;部分院校的副項提高課程達到了《方案》的標準,部分院校沒有按要求開設副項提高課程或是沒有達到《方案》標準,且重慶市與《方案》在專項課程設置上的差異顯著[5]。
2.重慶市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以下不足:(1)課程數量多,每門課程的學時和學分較少。(2)教育類和教學技能類課程較少,影響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3)英語和計算機沒有達到《方案》4級和2級的要求。(4)在部分學校中存在重術科輕學科的現象。(5)選修課程的開設不完整,任選課程的自由度較小。
(二)建 議
1.優化課程體系結構。優化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結構,應遵循“精講基礎理論課,突出專業基礎課,強化專業選修課及專業技術能力訓練,重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熏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方針。以《方案》、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接受能力和體育學科完整性為依據,突出體育教育專業特點、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力求課程形式多樣化,課程設置合理化,課程結構彈性化;構建科學合理、符合國家規定、滿足社會需求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6]。
2.增設教育學類、教學技能類課程。當前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體育教師。體育教學最根本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因此必須增設更多教育學類、教學技能類和體育衛生保健類課程,增加實踐環節的數量和周數,使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相互促進,從而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其體育教育與健康指導技能。
3.提高英語和計算機水平。針對許多學校畢業生沒有達到英語和計算機等級的要求,可以采取新生錄取時限定外語分數線、增加外語與計算機等課程的學時,加強英語和計算機的課外輔導,開設提高性質的外語與計算機課程等方法,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英語和計算機水平。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課程方案[S].教體藝[2003]7號文件.
[2]范明香.福建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分析研[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8(5).
[3]徐佶,等.我國部分普通高等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對比研究——兼析我院現行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1).
[4]陳潔.對重慶兩翼地區中學體育發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2(3).
[5]曹艷杰.獨立學院體育教育專業辦學機遇與人才培養價值取向[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
[6]肖艇.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實踐探討[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3).
(責任編輯:于開紅)
A Survey on the Curriculum of Four-year-program PE Majors in Chongqing Universities
XIAO Ting
(Sichuan Vovational Colleg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Luzhou, Sichuan 646005)
This paper adopts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interviewing, investigating and statistics to carry out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curriculum of 7 universities in Chongqing.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PE majors roughly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gram, but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such that the 7 universities concerned fail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rogram in terms of credits and course hours. Pedagogical courses and pedagogical technical courses are not up to the demands of the Program, students fail to pass the proficiency tests of English and computer science, technical courses are valued while systematic study of discipline is devalued and the optional courses offered are not systematic.
PE; Curriculum Program; curriculum system; implementation
G807.4
A
1009-8135(2014)06-0152-05
2014-06-20
肖 艇(1959-),男,四川瀘州人,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