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簡論動詞性雙音化結構的句法語義和語序效應
——與英語對比的視角

2014-03-28 11:50:39劉曉林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14年6期
關鍵詞:句法英語

劉曉林

(重慶三峽學院外國語學院,重慶萬州 404100)

簡論動詞性雙音化結構的句法語義和語序效應
——與英語對比的視角

劉曉林

(重慶三峽學院外國語學院,重慶萬州 404100)

在學界對漢語雙音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探討了雙音化的句法語序效應:雙音化動詞(組)削弱了動性,賓語基本能夠提前為話題,增強了漢語話題優先性類型特征;動詞性雙音化在歷時發展中凝固了過程義和結果義,作格性增強,使漢語的詞類交叉更為明顯;動詞性雙音化蘊含一定的體意義,使漢語體系統更加完備;動詞性雙音化加強了漢語基本語言單位的可分析性。

動詞性雙音化;話題優先;作格化;分析性

一、雙音化研究簡況

雙音化就是漢語的基本語言單位從單音節變為雙音節的過程。學界對雙音化的研究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對歷史文獻中單、雙音節詞的統計研究;第二,對雙音詞的形成過程的解釋性研究。前者如王力[1]和程湘清[2]。王力[1]認為雙音詞發展的關鍵期是5—12世紀,也就是所謂的中古漢語時期。在5世紀以前,雙音詞所占比例為6%,到12世紀,雙音詞所占比例已升至60%。程湘清[2]窮盡性地統計了先秦文獻如《詩經》、《尚書》、《論語》和中古文獻如《論衡》、《世說新語》中的雙音詞出現的比例,結論大致相同。這類研究屬于純統計性研究,雖然深度上遠不及后人,但開創了雙音詞研究的先河。后者解釋性研究成果豐碩,可分為三小類:第一,雙音實詞的研究。如董秀芳[3]對漢語雙音動詞的歷時性闡釋很有見地,影響較大;王云路[4]對中古漢語詞匯發展的勾勒,特別對雙音詞的理據性闡釋,語料翔實,歸納全面。第二,雙音虛詞的解釋性研究。如丁喜霞[5]、雷東平[6]、肖曉輝[7]、陳寶勤[8]、朱志平[9]、席嘉[10]、朱彥[11]、Packard[12]等對漢語雙音介詞、雙音副詞、雙音連詞的研究,不論是統計的全面性,還是解釋的深入性和研究角度的多樣性,都比前類研究更深。第三,對重疊式的研究。重疊式是漢語中一種能產的句法詞匯模式[13]。因為重疊式既涉及句法因素,如“看了一看”中的體標記“了”;又涉及構詞模式,如“看看書”、“寫寫字”,漢語中除個別靜態性動詞之外,幾乎所有動詞均能照此重疊,并且能帶賓語,說明已在一定程度上詞匯化,故此認為是一種能產的構詞模式。對重疊式的解釋角度和選取的研究理論背景也出現多樣化態勢。較具代表性的如孫景濤[14],從語音變化發展的角度研究了古漢語重疊構詞法;石鋟[15]研究了漢語形容詞重疊式的歷時發展,崔應賢[16]對漢語動詞重疊式進行了歷史考察。

這些研究成果盡管語料翔實,解釋深入,但對于雙音化如何影響漢語的句法和語序,尚有待深入挖掘。本文立足于上述成果(還有很多限于篇幅無法一一列舉的著述),探討雙音化,特別是動詞性雙音化對漢語句法語義和語序的影響,擬從以下幾方面闡述:第一,動詞性雙音化減弱了動性,使謂賓語序更靈活;第二,動詞性雙音化凝固了動作過程,使詞類交叉更突出;第三,動詞性雙音化內蘊一定體意義,使漢語體系統更加完備;第四,動詞性雙音化增強了句法單位的分析性,使離合詞和重疊式表義更多樣而細致。

二、動詞性雙音化的句法語義和語序效應

(一)動性性雙音化減弱了動性,使謂賓語序更為靈活

較之同義的單音節動詞,雙音動詞或雙音動詞性構造往往動性更弱[17-18]。動性大小也就是及物性的強弱,動性越大及物性越強,反之亦然。因此,及物動詞的動性大于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的動性大于動名詞。當一個動性構造既有及物用法也有不及物用法時,其動性弱于只有及物用法的動詞。這種情況類似于英語中的作格動詞[19]。由于作格動詞內含一定的結果義或過程義,往往比單純表征動作義的單音動詞動性弱。關于作格動詞,下小節還要詳論。有了上述標準,判斷動性大小就變得較為容易。

我們以漢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動詞“打”為例[20],說明雙音化動詞構造的動性弱于單音節動詞。作為單音動詞的“打”的義項較多,《古今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共列出了23項,有22項為及物用法。

下面略舉數例:

(1)a. 臘月中,以杖微打歧間。(《齊名要術·種李》)(“撞擊、敲擊”義)

b. 我在北打賀拔勝,破葛榮,楊名河朔。(《梁書·侯景傳》)(“攻打”義)

c. 西門慶這里是來保,將禮物打包整齊。(《金瓶梅》四八回)(“捆扎”義)

d. 我是個老實人,不曉得打市語。(《西游記》二回)(“采取、使用”義)

單音節的“打”只在一個義項上有不及物用法,即在“物體因為撞擊而破碎”,如“雞飛蛋打”。

該詞典在“打”這個詞條下共列出了63條雙音動詞,涵蓋動賓式(打擂)、動補式(打散)、聯合式(打量)三種形式,許多雙音動詞既有及物用法,也有不及物用法,動性弱于單純表征動作義的單音動詞。如:

(2)a. 打散了敵軍 敵軍打散了。

b. 打掉了他的囂張氣焰 他的囂張氣焰打掉了。

c. 打通道路 道路打通

上面舉的例子證明雙音動詞的動性弱于單音動詞。一個直接的句法后果是,賓語較為容易提前作話題,比較而言,單音動詞的賓語一般很難提前作話題,如“打了人”不能變成“*人打了”,但“打死了人”卻很方便地變成“人打死了”。類似例子如“打破了規矩—規矩打破了”,“打爛了壇子—壇子打爛了”,等等。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雙音動詞(組)加強了漢語的話題優先性[18],因為大量的賓語提前成為話題,話題化操作成為漢語中十分方便的句法(或語用)操作,加之雙音化在漢語中不斷加強,話題化也不斷加強,理所當然話題優先性類型特征便不斷被強化。

(二)動詞性雙音化內蘊了動作過程以或狀態義,使詞類交叉更突出

漢語詞類交叉的研究有較為悠久的歷史,朱德熙[21]有精彩的描述,大意是動詞既能作主語,又能作賓語、定語等。沈家煊[22-26]和吳長安[27]更是大張旗鼓地主張漢語的動詞實際是名詞的一個小類,名詞包含動詞。并舉出跨語言如德語、湯加語作為對比例證。

我們認為,如果沈的觀點確與語言事實相符,那么漢語中詞類交叉,更多地體現在動詞的及物用法和不及物同法之間的交叉,這種情況又尤其體現在雙音類動詞(組)之上。這其中的原因,誠如上節所言,是因為漢語雙音動詞(組)在歷史發展中,作格性不斷強化之故。關于作格性、作格化、作格動詞、作格語和賓格語之間的關系和轉換,已在前期的研究中[28-29]作過深入的剖析,本文不擬深入。簡而言之,與單純表動作行為的動詞相比,作格類動詞在語義上著力表征動作過程和狀態,在句法方面,可在使役式(causative)和啟始式(inchaotive)之間進行轉換。如:

(4)a. 我看透了他險惡的內心。(使役式)

b. 他的險惡內心看透了。(啟始式)類似上面的“看透”的雙音動詞組主要表征的是動作的過程或結果。戴浩一[30]舉了個有趣的例子:

(5)她嫁錯了人。

意欲表達“她嫁了一個‘錯’人”,即嫁了一個不該嫁的人,強調的是“嫁”這個動作的結果。然而,漢語卻硬性把修飾賓語“人”的形容詞轉移到動詞上,強調動作“嫁”的結果,即把性質形容詞轉化為狀態形容詞[21]。如果對照英語,這點就更為明顯:

(6)a. He is a fast runner.

b. 他跑得快。

(6)a中fast屬于性質形容詞,修飾名詞runner,但譯成漢語之后,“自動轉換”為修飾“跑”的補語,臨時成為狀態形容詞。

漢語強調動作過程,固然與動補結構(如上面的“嫁錯”和“跑得快”)里的補語主要表征動作的結果和狀態相關,但更主要是在漢語歷時發展過程中,雙音動詞“凝固”或“內化”了動作的結果或與狀態有關。眾所周知,雙音動詞(組)的前身是兩個連用的動詞,之間有時或用“而”連接,或用逗號隔開。如:

(7)a. 遷一發而動全身。(《戰國策·趙一》)

b. 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左傳·僖公五年》)

(7)a中的兩個單音動詞“發”和“動”之間用“而”連接,(7)b中的兩個單音動詞“襲”和“滅”之間用逗號隔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和逗號均消失,兩個單音動詞詞化為雙音動詞。如:

(8)a. 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史記·龜策列傳》)

b. 還,襲滅虞。(《史記·晉世家》)我們認為,這個發展過程涉及“從著重表征動作行為本身”到“著重表征動作過程或結果”的變化,該變化極其符合作格性得到強化的特點,因此不妨稱之為歷時作格化,即動詞作格性的強化是歷時發展使然的。大意是雙音動詞(組)的歷時形成過程亦是過程義和結果義被強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固化使得說漢語的人在即使不是意在表征動作過程或結果義之時,在語言心理上“自動轉換”去表征動作的過程或結果義。這個特點產生了另一個重要的語言現象,或稱類型特點:現代漢語的詞類交叉性比古漢語還突出。這種突出特點可從以下兩方面來說明:

第一,雙音動詞(組)直接作主賓語;

第二,雙音動詞(組)作“的”后中心語。如:

(9)a. 打人是不對的。

*b. 打是不對的。

(10)a. 他覺得看透了。

*b. 他覺得看了。

(9)顯示雙音動詞(組)“打人”作主語沒問題,但單音的“打”不可以作主語;(10)顯示雙音動詞(組)“看透”可作賓語,單音的“看”不能作賓語。因為,“打人”和“看透”內隱的過程義或結果義是它們用在主賓語位置的語義基礎,也是其“名詞化”或“名物化”的基礎①名詞化和名物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動詞本身變成名詞的過程,后者是動詞及其賓語作為一個語義單元整體變成名詞性單位的過程。如英語中act變成action是名詞化,變成action of his屬于名物化。換言之,名詞化是動詞本身的變化,儲存在詞庫中,屬詞庫項目,名物化是用名詞形式表達的事件形式,非詞庫項目。石定栩[31]有深刻的闡述,可參看。。雙音動詞(組)易于名詞化或名物化的特點,使其十分方便地作“的”的中心語:

(11)a. 這本書的出版。

b. 他的遲到。* c. 這本書的出。* d. 他的到。

雙音動詞(組)“出版”和“遲到”可以方便作“的”的中心語,而單音的“出”和“到”作“的”的中心語很困難。

(三)動詞性雙音化內蘊一定完成體意義,使漢語體系統更加完備

體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學界對之的定義和解釋也精彩紛呈[32-34]。漢語學界認為漢語是體突出型語言,在漢語為數不多的幾個語法化程度較高的語法范疇中,表體意義的“著、了、過”被認為是突出的代表,“在”表進行體,但語法化程度不及前三個。語法化程度的高低體現在必用性的大小,必用性越大,語法化程度就高,反之亦然。由于“著、了、過”相對而言必用性較強,因而被認為是語法化程度較高的語法范疇,并使漢語成為體突出型語言。我們認為,僅僅靠“著、了、過、在”幾個功能詞還不足以使漢語成為體突出型語言,大量的雙音動詞(組)由于內蘊結果義或過程義,加強了漢語的體突出特點。如:

(12)a. 他打了人。

b. 他打完了人。

(12)a中的“了”緊鄰單音動詞“打”,表完成,是典型的體標記,學界[35]稱之為完成體標記,(12)b中的“了”出現在動補式“打完”之后,該句的完成義主要通過補語“完”表達,盡管“完”并非體標記,但的確明示了“打”動作的完結。其后的“了”只能視為“完結體”標記。關于“完成體”與“完結體”,學界也有清晰的闡述[34][36]。在英語中,完成體用have+v-ed結構表達,完結體用be+v-ed結構表達,后者相當于英語的過去時。也就是說,當雙音動詞(組),特別是動補式后面跟“了”之時,用補語表動作完成并形成對現在的影響,用“了”表動作完結。在一個句子里,既有完成,又有完結,應該說這是漢語中才有的雙重體現象。

動詞之后的補語表完成,并非是我們的發現,Chao[37]早有這樣的觀察。在動補結構未發育完成之前,一個漢語句子不可能有這么復雜的體意義。古漢語的體用“既、已”等副詞表達。如[38]126:

(13)a. 然則天子既圣矣乎?(《孟子》)

b. 兵刃既接。(《孟子》)

c. 君子以齊人殺哀姜為已甚矣。(《左傳·僖公》)

d. 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莊子》)

與現代漢語將具有體意義的補語和體標記“了”置于動詞之后不同,古漢語表體意義的副詞“既”和“已”總是放在動詞前面。古漢語用詞匯形式表達體意義,表明該類范疇還未語法化,未語法化的詞匯成分位置游離不定,對于句法結構和語序一般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四)動詞性雙音化增強了句法單位的分析性

雙音動詞(組)是在古漢語單音節動詞內部的表義成分離析為句法單位的大潮中形成的[39]。古漢語用一個單音節表示的意義,現代漢語用對應的雙音詞(組)表示。如[40]243-244:

(14)a. 致:送達 遠方莫不致其珍。(《荀子·解弊》)

b. 請:邀請 乃置酒請之。(《漢書·孝宣許皇后傳》)

c. 假:借出 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成公二年》)

如果把左列的漢語動詞視為綜合型語言單位,那么右列的雙音動詞則可視為分析性語言單位。這種分析性體現在,兩個構成成分之間可插入其他成分,最常見的是“不”和“得”的插入,變成“借不出”、“借得出”等②當然,不是所有的雙音復合詞均可插入“不”與“得”,一般規律是凝固性不強的詞(組)可插入性較強。。這種情況尤其在雙音離合動詞上體現得尤為突出。

通常我們所說的離合詞,主要指那些由兩個字組成的合成詞,是由一個單音動詞和一個單音名詞組成的雙音動賓結構。由于離合詞是漢語特有的現象[41]1,學界對之也傾注了較大的精力[21,42]。動詞性離合詞(組)的可分析性如下面數例所示:

(15)a. 看了半天書 打了三年仗 睡了一會兒覺。

b. 看新書 打勝仗 睡午覺

c. 書看完了 仗打勝了 覺睡夠了

(15)a中插入體標記“了”和時量詞(組),(15)b的賓語素前插入修飾語,(15)c中的賓語素可以被動化。

可插入的這些成分有些是在古漢語中就存在的,如數量詞,有些是在中古漢語中發展起來的,如體標記,不論是沿襲自古漢語的數量詞,還是新興的體標記,它們在增強雙音動詞(組)的分析性的同時,還使其表義更加豐富細膩。

這種情況在動詞重疊式中亦有體現。動詞重疊式,崔應賢[16]11列出了2個大類12個小類:

單音節動詞重疊格式:

(a)“VV”式 看看

(b)“V了V”式 看了看

(c)“V一V”式 看一看

(d)“V了一V”式 看了一看

(e)“V著V著”式 看著看著

(f)“VV看”式 試試看

(g)“VXVY”式 滾來滾去

雙音節動詞重疊格式:

(a)“V1V2V1V2”式 討論討論

(b)“V1V1V2V2”式 來來往往

(c)“V了VO”式 定了定神

(d)“V一VO”式 消一消毒

(e)“VVO”式 幫幫忙

首先,這些為數不少的分類形式本身就說明了動詞重疊式較強的可分析性,或者說凝固的非緊密性。但在先秦漢語中,表示動量小或時量短的詞匯語法形式是用“嘗”或“試”動詞形式。后來的重疊式也是在雙音化的大潮中充分發育的。先秦漢語中把數詞直接放在動詞前面表示動作的重疊,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隨著中古漢語體標記、趨向補語、動補補語的發展,它們也像插進離合詞內一樣,插進重疊式中,使漢語表義更加豐富多樣。崔著[16]認為,詞匯化程度最深的是“VV式”,因為它們可帶賓語,如“看看書、謝謝你”;即便這些詞化程度較深的雙音動詞,可分析性也較強,如可說“看了看、看了一看”等,充分說明雙音動詞的可分析性。

(五)小 結

本文對雙音動詞(組)的句法語序效應進行了較為充分的觀察和分析。漢語里這種一音一義型語言單位,只要兩個音節(字)位置臨近,很容易跨層跨類成為雙音節詞匯單位[14,43],但即便詞化之后的雙音節單位,其內部的兩個構詞語素往往保持較強的可分析性,它們一般只能作為半語素處理[44]。這個特點使得一些原先存在的(如數詞)或后起的(如體標記)等能夠插進雙音節單位中,從而保持較強的可分析性。以本文討論的雙音動詞(組)為例,從單音動詞發展為雙音動詞,先是前者內隱的義素離析為句法單位,然后發生詞匯化變為雙音動詞,詞匯化后的雙音動詞內部可插進否定詞“不”,補語標記“得”,數詞和體標記等,分析性增強了。這個過程與英語的動詞組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恰好相反。在英語中,動詞組往往是先有較強的分析性,然后分析性逐漸削弱,內部結構更加緊密。下面對英漢動詞組的形成過程進行簡略對比。

三、與英語動詞組發展的對比

與漢語動詞性雙音化相比,英語的動詞組(包括復雜動詞組,如have a look,詞組型動詞組(phrasal verb),如look into形成過程與漢語的雙音動詞(組)的順序相反。如[45]117-125:

(16)a. Therefore I think t he hath othere councell that avyseth here to labour to othere than to you.

‘Therefore I think that she has other counsel that advises her to lobor for people other than you’

b. Have you had council with the boss?(16)b中的have counsel是現代英語中一個固定短語,表“商議”,但在中古英語中(16)a其間可插進othere(other)這個修飾語。

(17)a. and dide him gyuen up e?t abbodrice of burch.

‘made him give up the abbacy of the city’

b. til hi a iauen uphere castles.

‘until they gave up their castles’

c. he uuole iiuen heom upWincestre.

‘he would give up Winchester for them’

現代英語中的give up帶賓語時有兩種語序:give up the chance和give it up,即當賓語為代詞時放在這個短語中間,當賓語為名詞時放在短語后面。受益者絕不在詞組內部。但在中古英語中,表示受益的heom(him)竟放在了短語內部(17)c,這在現代英語中是決不允許的。

其它例子如:

中古英語 現代英語

take a nap take nap

have some acquaintance with have acquaintance with

have a discourse with have discourse with

take some effect take effect

相關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例子顯示,中古英語中動詞短語的分析性強,其間可插進冠詞(如a),限制語(如some)。發展過程表明,動詞組內部的名詞原先個體性強,或者說“時即地性(here-and-now)”強,但現代英語的動詞短語內部的名詞個體性變弱,整體意義已經不能從個體意義簡單相加而得出。

四、結 語

本文論述了漢語雙音動詞(組)的句法語序和語義效應,指出雙音動詞是由單音動詞內部隱含的表義語素離析為句法單位,然后詞匯化(或詞組化),但由于結合的緊密度較差,之間能插進一些語法范疇,似乎分析性又加強了。英語動詞組的發展過程與漢語雙音動詞(組)的發展過程相反,先是分析性強,后來綜合性變強。為什么英語動詞組會有不同的發展方向?根據Brinton & Akimoto[46]的研究,英語動詞組的發展與英語SVO語序的固化、英語動詞組的總體發展方向、動詞組內部名詞的去范疇化等都有密切聯系,也與英語基本語言單位的非一音一義性相關。發生詞組化之后的名詞單位一般不會再恢復其個體性,這個詞組或及物化帶賓語(如give up),或不及性增強不能再帶賓語(如give in)。

雙音化是漢語一種極具本體地位的富有特色的詞匯句法歷時發展模式,深入研究它的句法、語義和語序效應,對于揭示漢語語法、詞匯、詞組的基本特點,研究語用一語義一句法一語序的歷時關聯性意義重大。本文只簡略探討了動詞性雙音詞(組),對于形容詞、副詞、名詞等的雙音化及其句法語序效應,還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深入開展。

[1]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2]程湘清.漢語史專書復音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與發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4]王云路.中古漢語詞匯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5]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雙音詞的成詞和演變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6]雷東平.近代漢語常用雙音虛詞演變研究及認知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7]肖曉輝.漢語并列雙音詞構詞規律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8]陳寶勤.漢語詞匯的生成與演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9]朱志平.漢語雙音復合詞屬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0]席嘉.近代漢語連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1]朱彥.漢語復合詞語義構詞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2]Packard, J. L.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 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2000].

[13]劉丹青.原生重疊和次生重疊:重疊式來源的多樣性[J].方言,2012(1).

[14]孫景濤.古漢語重疊構詞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15]石鋟.漢語形容詞重疊形式的歷史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6]崔應賢.漢語動詞重疊的歷史考察[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17]劉曉林,王文斌.論漢語動詞量化系統的句法和語言類型效應——以英語動詞系統為對比[J].現代外語2009(1).

[18]劉曉林,王揚.略論現代漢語為什么發展為話題突出型語言[J].語言研究,2012(1).

[19]Lemmens, M. Lexical Perspectives on Transitivity and Ergativity: Caus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M]. Amsterdam: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0]孟琮,等.漢語動詞用法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999].

[2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22]沈家煊.漢語里的名詞和動詞[J].漢藏語學報,2007(1).

[23]沈家煊.我看漢語的詞類[J].語言科學,2009(1).

[24]沈家煊.我只是接著向前垮了半步——再談漢語的名詞和動詞[J].語言學論叢,2010(40).

[25]沈家煊.英漢否定詞的分合和名動的分合[J].中國語文,2011(5).

[26]沈家煊.怎樣對比才有說服力——以英漢名詞對比為例[J].現代外語,2012(1).

[27]吳長安.漢語名詞、動詞交融模式的歷史形成[J].中國語文,2012(1).

[28]劉曉林.補語、特殊句式和作格化[J].現代外語,2006(3).

[29]劉曉林.特殊句式作格化的強弱及其類型學意義[J].外國語,2008(3).

[30]戴浩一.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C].語言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論文精選(束定芳).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1]石定栩.名詞和名詞性成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2] Comrie, B. Aspec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Verbal Aspect and Related Problem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33] Krasimir, K. Aspect in English[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O. Box 17,3300 AA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2000.

[34]陳前瑞.漢語體貌研究的類型學視野[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5]楊永龍.漢語史論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6]Bybee, J. et al.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37] Chao, Y. R.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38]浦立本.古漢語語法綱要[M].孫景濤,譯.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39]石毓智.語法化的動因與機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0]石毓智.現代漢語語法系統的建立——動補結構的產生及其影響[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

[41]周上之.漢語離合詞研究——漢語語素、詞、短語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42]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C].呂叔湘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43]徐通鏘.語言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4]董秀芳.漢語的詞法與詞庫[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5]Tenable, H. Composite Predicates andPhrasal Verbs in the Paston Letters[C]. In L. J and M, Akimoto(ed.) Collocational and Idiomatic Aspects of Composite Predicates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edited.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46]Brinton, L. J. & Akimoto, M. Introduction[C]. In Brinton, L. J and M, Akimoto(ed.) Collocational and Idiomatic Aspects of Composite Predicates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

(責任編輯:朱 丹)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Syntactic-Semantic and Word-order Effects: A Contrastive Perspective with English

LIU Xiaolin
(Chongqing Three Ge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Chongqing 404100)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di-syllabilism,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atic discussion of the syntactic and word-order effects by di-syllabilism: verbal di-syllabilized word(or phrase) weakens the transitivity, paving the way for the fronting of objects to be topics, thus increasing the Chinese typological characteristic-topic-prominence; the process meaning and the resultative meaning coded in the verbal di-syllabilized word (or phrase) increases the ergativity and makes more prominent word-class overlapping; di-syllabilized word (phrase) embodies certain aspectual value, systemizing the aspect-denoting device in Chinese; di-syllabilized word(phrase) strengthens the analyzability of the basic linguistic units of Chinese.

verbal di-syllabilism; topic-prominence; ergativity; word-class overlapping; analyzability

H030

A

1009-8135(2014)06-0106-07

2014-08-22

劉曉林(1968-),男,重慶人,重慶三峽學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歷史語言學與語言類型學。

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英漢語序類型特征形態句法基礎對比研究”(項目號:10BYY005)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句法英語
句法與句意(外一篇)
中華詩詞(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述謂結構與英語句法配置
句法二題
中華詩詞(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詩詞聯句句法梳理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玩轉2017年高考英語中的“熟詞僻義”
疑問詞“怎么”句法功能的演變及其動因
讀英語
酷酷英語林
信息結構與句法異位
當代修辭學(2014年3期)2014-01-21 02:30: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a免费|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午夜久久影院| 亚洲综合二区| 欧美日韩午夜| 国产美女91视频|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你懂的| 国产精品v欧美|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97久久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毛片| 日本精品视频| 国产一级片网址|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亚洲天堂777| 青青草一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中国精品自拍| 国产二级毛片| 性69交片免费看|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伊人激情综合网|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91美女视频在线|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91视频区|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亚洲一区第一页|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a天堂视频|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www.亚洲国产| 中国精品自拍|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综合色在线| 在线毛片网站|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国产成人1024精品| 日韩在线2020专区|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日韩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