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清費治費時不我待
●本刊評論員
在國家正在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大背景下,五花八門、多達500余種的全國性和地方立項收取的政府性基金進入公眾視野,并經受法治檢驗和公眾考問已不可避免。財政部相關負責人稱:我國將清理規范民生資源“附加費”在內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對于未列入財政部目錄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居民有權拒絕繳納。從改革與發展的大局來看,從依法治國的需要來看,從和諧社會的實現來看,清費治費,已屬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媒體挖掘和專家學者的考據暴出行政事業收費和政府性基金中存在的“猛料”的確不少。水電油價中包含附加費270億元,一審計署官員歷數收費項目多達500余項,諸多收費中僅3項有法律依據,這是總體情況;買車看電影旅游都要繳納“附加費”,一個地級市政府的掃黃打非辦領導小組就敢立項收取網吧“誠信守法及產業發展基金”30萬元,一個地級市的電力局就敢無任何依據巧設電力線路維修費,這是具體案例;收費依據可疑,收費不透明,資金管理是糊涂賬更直指過多過濫收費之流弊。
公共權力介入國民財富的分配本應是十分嚴肅的事,政府染指公民個人和企業的財產本應慎之又慎,也應該有嚴格的法律關口。但公共權力的行使又具有強制力,權力沒有關進法治的籠子里,追求財力最大化的沖動就很強,社會力量對其制約就十分不易,成本也很高,“不聽政府的話”很難行得通。沒有遏制住“依據可疑”的收費項目的出臺是客觀事實,公民拒絕違規收費也殊為不易,在收費上引發的官民矛盾不在少數,公民尋求公權救濟往往不得其門。
所以,為依法治國計,為社會和諧計,政府與公民之間的賦斂關系必須靠頂層設計、靠統一的法治規則來規范。也就是說,要把對社會財富的征收和賦斂權視為不可侵犯、割據的國家主權。沒有法律依據,一個掃黃打非辦領導小組就可以向企業征收30萬,一個電力局就可設立收費項目,這不是小事,不只是擾民、與民爭利,還是侵犯國家主權的行為,這是國家治理上的亂象,也是社會的亂源。
從解決這一問題的“道路規則”來看,首先要提高所有征收權的立法層次,統一收費政策。不能任由隨便一級政府、一個部門,甚至一個臨時性的領導小組就可以發個紅頭文件來收費。立法通過的收費項目,財政部公布收費清單,清單外的收費公民不僅可以拒絕,政府和司法部門還要為公民撐腰。政府如何給公民撐腰?一是信息公開,合法收費清單要公開,違法收費項目要查清并公之于眾,讓公眾知道該抵制什么。現在一些媒體在“扒糞”,讓我們知道很多民生資源中隱藏著如此之多的收費項目,讓我們知道看場電影也要向政府交費,這一定程度反映了政府在清費治費上還顯被動,還不夠盡責,公民需要的收費信息還缺乏政府權威的聲音。二是公民拒絕繳納不合規的收費中,要充分考慮到公民所處的弱勢地位,要更多地提供司法和行政上的權力救濟,對因違規收費問題而刁難群眾的單位和個人要問責、制止,要懲處。
亂設收費項目的利益驅動問題也要釜底抽薪。為什么一些地方和部門這么偏好設立收費項目,從收費資金的去向可以看出其中的問題。很多收費沒有進財政部門,有人、有單位從中謀得了好處,所以他們才熱衷于去“創收”。因此,不僅要管立項,還要管好資金,將所有政府性基金全部納入預算,不留口子。
清費治費的長遠之計,還需要加快費改稅的步伐。一些不應收取的基金和行政事業收費要取締,有必要收費的項目要盡可能并費為稅。要使政府原有的收費行為納入稅收立法的嚴格程序,并使其透明化,置于社會監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