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習近平(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中國經濟增長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根據國際組織測算,中國是二十國集團全面增長戰略的最大貢獻者之一。這樣的貢獻,源自中國自身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勢頭,每年增量相當于貢獻了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規模。中國將為世界經濟提供更多需求,創造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
張高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順應人民群眾意愿,扎實做好戶籍制度改革各項工作。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要遵循規律、積極穩妥,堅持從實際出發,全面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堅持存量優先,逐步滿足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需求;堅持加快中小城市發展,增強集聚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確保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相適應。要以人為本、順應民意,充分尊重城鄉居民自主定居的意愿,切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合法權益,加快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在制度安排上為各類社會群體提供更多選擇,最大限度釋放改革紅利。要統籌配套、協同推進,抓緊制定《居住證管理辦法》,做好戶籍制度改革與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農村產權、財力保障等相關領域改革的銜接。
張毅(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
要依法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既要鼓勵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同時也要堅守法律紅線和政策底線。深入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就要以敢于擔當的精神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一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和規范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的相關要求,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在組織實施中要注重把握工作的重點對象,本次薪酬制度改革重點對象是中央和國資委管理的領導班子成員;對中央企業市場化選聘的職業經理人實行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對國有企業內部職工的薪酬分配制度,要依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由企業自主決定;二要盡職盡責地當好參謀助手,加強對國有企業改革重點難點問題的調查研究,向有關方面提出建議,認真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做好改革的相關工作;三要加快推進“四項改革”試點工作,努力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四要以自我變革的精神和勇氣,不斷深化內部改革。
張來武(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我國農業現代化與歐美發達國家大概有20年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農業現代化的科技水平、金融能力、信息化水平、管理水平四方面,導致了農業發展水平較低、農民收入不高、資源浪費嚴重等一系列問題。上述四個問題是解決我國農業問題的抓手,也是把從傳統農業帶向現代農業的切入點。吳曉靈(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當前金融消費者保護的主要挑戰是金融產品風險信息披露不充分,誤導消費者;理賠程序煩瑣,糾紛處理規則不完善;上市公司侵犯投資者權益情況屢屢發生;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對消費者保護帶來新的挑戰;各類機構在運用互聯網等新型技術,改善金融消費者體驗的同時,應該注重完善消費者保護。
張承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政府不要設計和管理市場,要與市場保持距離。長期以來存在的認識誤區是重機構、輕市場,重外在形式、輕內在機制,在投融資關系中重融資者、輕投資者,重市場穩定而不能容忍小的沖突。金融改革的核心是重塑國家在金融領域的角色。政府必須分清三個不同的功能:金融行業和市場的促進者、金融機構的所有者、金融市場的監管者。
張曙光(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國企改革在國家和企業利益分配方面并沒有完全完成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租金沒有單獨列出來,跟利潤和稅收都沒有分開,由此導致國有企業不僅靠壟斷獲取利潤,也靠壟斷在租金上獲利。在這方面必須進行改革。先對國企收取租金,從而讓租金從利潤中剝離,讓利潤做實,增大國企的改革壓力。另一方面,租金收回來以后,可以分成老百姓人人有份,也可以作為社?;稹?/p>
黃劍輝(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
改革開放35年之后,原有的增長動力已面臨短缺的問題。具體而言,要素供給面臨短缺,如勞動力已經面臨拐點,資金供給面臨下降。因此,宏觀調控應以中長期高質量的制度供給取代短期凱恩斯式的需求調控為主要途徑。通過改革形成新的制度供給,來作用于實體經濟端,解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各種制約,以提升土地、人力資本要素供給的效率,盤活存量。同時新的制度供給創新動力,實現要素多輪驅動的發展。
厲以寧(著名經濟學家):
超高速的增長從來不是經濟的規律性現象,一個國家要長期保持超高速增長不符合經濟規律。我國曾有較高速的增長,但付出了資源加快枯竭、生態破壞、產能過剩、低效率等代價,錯失了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的機會。經濟發展的結構比總量更重要,在新常態問題上,不應再給經濟增長率規定硬性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