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
專家觀點
精準扶貧靠什么?
●孫興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
財政扶貧資金為減貧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同時,也暴露出“花錢不少,見效不多”、扶貧資金使用中違紀違法現象嚴重、資金跑冒滴漏較多等問題,大量扶貧項目安排和資金投向缺乏“精確制導”,“扶縣”還是“扶民”、扶真貧還是扶假貧、肥了官還是助了貧、秀了面子還是出了實效,在理念和實踐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沖突。扶貧資金和項目要瞄準窮人,做到真扶貧,扶真貧,取得實效,還需要制度性的努力和扶貧對象權利的兌現,還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力量的發揮。
從制度層面來看,扶貧資金流動鏈條過長、環節過多是一個問題;扶貧項目和資金投放的決策機制不合理,決策權和審批權過于集中在省以上級政府,也是導致決策信息不完全、扶貧失之精準的一個原因;重資金分配輕監管,對違法違規者懲處不力,更易導致扶貧中的尋租腐敗現象。因此,在準確定位扶貧對象的前提下,資金流動要盡可能做到“一卡通”,嚴防中間環節截留挪用,優惠政策要“點對點”,嚴防一些單位和個人鉆空子,能直補絕不暗補,能貨幣化決不實物化。在扶貧資金和項目的分配上,要充分考慮決策者的信息優勢,要把扶貧項目審批權應下放到更了解實際情況的縣、鄉,縣級以上政府應將工作重點放在監督考核上,使決策更科學。要切實加強扶貧項目和資金的監管,嚴懲觸碰高壓線的單位和個人。
精準扶貧中的一個攔路虎是“知識和信息的貧困”,這不只是指決策信息不足,更嚴重的問題是扶貧對象對自身權益、國家制度、政策實施過程等方面的知識和信息獲取能力較弱。窮人不僅體現在財富上,也體現在知識和信息的貧困上,如何使扶貧對象充分了解自己的權益,如何把國家政策交給群眾,如何讓窮人也方便可靠地掌握相關信息,確有很多工作要落實。一些腐敗分子之所以敢于貪污窮人的保命錢,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敢于將“扶民”異化為“扶縣”(利用扶貧資金大建樓堂館所、購買高級轎車的案子也時有耳聞),一些官員之所以敢于將“扶貧”異化為“扶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扶貧對象獲取信息能力較弱的便利隱瞞相關政策,愚民欺民。所以要大力宣傳國家扶貧政策、切實做到扶貧信息公開,確保國家政策入戶。政府要完善扶貧資金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扶貧對象、扶貧項目公告公示制度,應該向扶貧對象發放權益手冊,保證扶貧資金在陽光下運行;媒體和互聯網要更完整、更便利地提供相關信息查詢渠道。
精準扶貧還需要解決“權利的貧困”問題。窮人、特別是地處偏遠的窮人更加缺乏權利意識,缺乏捍衛自身權益的觀念、手段,政府提供權力救濟渠道也不夠暢通。因此,要向扶貧對象和社會公眾講清其應享權益,要提供暢通的投訴渠道,要更多地傾聽和回應群眾的訴求。
無論是制度建設、信息傳輸、權益的維護都有賴社會力量的介入。政府和社會的良性互動是有效制度產生的重要機制,制度的實施也需要第三方力量的推動,所以扶貧需要更多走社會化、市場化道路,更多發揮社會組織、貧困社區和貧困農戶在項目執行中的作用;要針對我國“專業化民間組織發育遲緩,社區組織過于單一,貧困農戶組織程度更低”的現實,采取措施鼓勵發展社會化組織,讓他們在信息傳輸、扶貧工作的監督、權益保護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p>
(本欄目責任編輯: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