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4年第30卷總目錄
三峽研究
三峽“烏鬼”考滕新才 1.1
論三峽地區先秦聚落的分期與命名 彭學斌 1.5
試析萬縣城市的近代化歷程 岳宗英 1.9
再論李白萬州詩《賦得白鷺鷥送宋少府入三峽》——兼議萬州應加強對碼頭文化的認識與發掘 歐陽玉澄 1.14
從田野認識墓碑——以巫溪縣菱角鄉的田野調查為中心 譚樂開 湯 月 1.18
“秦良玉文化”的人類學解讀 李 虎 1.23
近六十年秦良玉研究綜述 葉 健 1.28
忠貞保國:明末土司秦良玉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趙翔宇 2.1
石砫土司秦良玉研究綜述 馬率帥 2.6
播州土司和石砫土司的關系考證 葛鎮亞 2.10
從開埠到建市——民國時期萬縣城市發展進程述論 蘇健紅 李應東 2.15
萬州區鹽井溝動物群的研究歷史及其意義 陳少坤 魏光飚 2.19
三峽民間歌謠與傳統民俗文化研究——以重慶市巫溪縣五句子歌為例 傅國群 2.23
外籍人士與清代三峽地區的教育發展——以夔州府為例 武肖敏 2.27
三峽庫區次支河流浮萍泛濫的危害研究 寧 萍 黃 蕾 譚 聰 張喆燕 3.1
三峽水庫萬州段支流回水區富營養化時空分布研究 向迎春 張麗瑩 劉貴強 周 念,等 3.4
禾本科植物抑制三峽庫區水華優勢藍藻的探討 張 彬 羅本福 梅自良 3.10
基于三峽庫區高校機械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探索 肖啟明 王海寶 3.15
三峽地區現存舊志述略 郭作飛 張 燕 4.1
三峽橋梁的文化思考 羅美潔 黃權生 4.8
三峽地域文化與移民攝影探索 陳 文 4.15
三峽社會生活史研究初探 陳興貴 王 美 4.22
三峽地區傳統音樂的失守與拯救 葉培結 錢 潔 萬弋琳 4.28
白鶴梁題刻溧水濮氏家族考察 曾 超 5.1
唐代詩人李遠故土考論 李 俊 鄭宗榮 5.9
論道光《夔州府志》及其文獻價值 熊茂松 5.14
重慶奉節白帝廟始建源出研究 何知一 6.1
魚復縣名新探 趙貴林 6.11
論三峽水文化在紀錄片中的傳播 陳 玲 6.16
三峽庫區鄉鎮干部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范卿澤 李紅霞 李施漫 王 云 陸仁斌 6.20
理論探索
倫理治理:網絡治理的新視域 許亞非 1.33
新時空境遇下的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 徐承英 周素勤 4.33
青年本質屬性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 黃 鑫 4.38
堅持群眾路線應當在“七到”上下功夫 康懷遠 5.19
傳統與現代二維視角下的大學生婚戀觀建構 馬傳浩 5.23
生態人格培育與渝東北生態涵養的發展 蔡揚波 潘 勇 5.28
生態主義:理論的批判與現實的應用 霍廣田 5.32
儒家德治思想新陳藝彤 5.36
論Ruyter的理想研究 張 靈 姚本先 6.26
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當代意蘊 許文勝 龔自兵 6.31
鄧小平主政西南局時期對群眾路線的實踐 吳鎮清 6.34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土司時期西南地區土兵的兵役制度 李良品 1.37
土家族《上梁歌》的表現形式與音樂特征 熊曉輝 1.43
“大五人格”理論下的土家族群體人格特征——重慶土家族民歌視角 彭福榮 劉李慧子 劉 萍 5.39
土族“輪子秋”的保護研究 祝艾麗 5.45
經濟與管理
國際分類統計標準比較研究——以“批發和零售業及汽車和摩托車修理業”為分析對象 秦廣虎 張云豐 1.48
網絡市場中“質量—價格”分布的理論分析 宗 鈺 1.52
基于ELES模型的城鎮居民消費結構比較——以河南、江蘇兩省為例 常大華 1.57
論旅游中的文化嫁接、設計及其責任——以“泰州水城慢生活”旅游項目推進為例 張樹俊 2.32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分析研究 魏 力 2.37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創新研究——基于民生銀行實證分析 黃小梅 2.41
分稅制與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 任 兵 2.45
非市場分工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基于中間品交易效率的解釋 林 建 鄭久平 4.42
中國對非投資的分布影響因素 劉 超 4.48
創意產業——城市發展的新道路 魯 楠 4.52
福建省2012年能值生態足跡分析 韓風春 4.57
我國國內旅游扶貧研究綜述 況學東 4.61
創意跟進推動茶產業持續發展 龔永新 5.49
民國時期四川柑橘物流空間格局研究 符必春 5.53
國內外來人口流動研究綜述 王 峰 蘇 勤 5.55
基于遺傳BP神經網絡的區域物流需求預測 胡萬達 5.60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人才開發研究 朱吉玉 朱 丹 6.39
安徽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效應研究——基于因子分析的視角 程霞珍 蔣長流 6.44
再工業化背景下的重慶市傳統產業升級研究 詹 懿 6.50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黃華繼 樊 靜 6.55
中部六省2002—2012年對外經濟實證研究 欒海慶 陳 芳 王汝彥 6.59
基于信用障礙視角突破我國小微企業信貸融資約束 鄭興東 6.63
古代文學研究
《王昭君變文》原型及主題探析 敖依昌 譚小華 1.72
淺析《聊齋志異》的影視改編潛質 邵 珊 1.77
清代宮廷戲曲中的承應制度初探 宋 康 顏婷婷 1.81
論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的詞史意義——從詞調體制和懷古題材兩個角度 張冬梅 1.87
淺論《晉書》與《世說新語》的關系及文體 朱迎心 周曉琳 1.92
“夫婿恒相伴,莫誤是倡家”辯誣 韓 華 1.95
簡析周敦頤理學思想中的文學觀 劉皓琳 1.98
略談《兵車行》與《新豐折臂翁》的異同 周文娟 2.56
淺析《紅樓夢》的時間問題 王 妮 邢 文 張祥友 2.59
宋詞“蓮”之物色美及其藝術表現 南 瑛 4.75
淺論黃宗羲墓志銘“破體為文”現象 李愛賢 4.80
論王駕七絕特色——以兩首詩作為例 王 辰 4.84
許渾籍里小考 何錫光 5.73
南宋名臣李曾伯蜀中詩論 羅超華 5.76
論后仇池國與劉宋、北魏的三角關系 張士偉 5.80
以佛救心——蘇東坡與禪學的辯證延伸劉紅星 6.75
現當代文學研究
以“情”為本——呂進詩學觀的一種闡釋 向天淵 1.101
余華小說中的母親形象分析 馮江濤 1.106
中國現代文學中“瘋癲”形象研究 張淑萍 2.63
沈從文浪漫主義思想論 章長城 2.69
淺析巴金小說《春天里的秋天》的敘事藝術 劉靈昕 2.73
芙洛的形象意義 葉木桂 2.78
論周作人序跋文的文體創造——以《苦雨齋序跋文》為例 劉抒薇 4.88
淺析江南幻想小說的類型與演進 龔潤芝 4.93
魯迅小說書寫人物婚變事件的特性 許祖華 5.85
王朔小說的快感編制策略研究 張 偉 5.92
人才培養:何其芳對新中國文學的寶貴貢獻 陶德宗 陶 蘭 6.79
五四“問題小說”中的家長形象——以冰心、廬隱、王統照、葉紹鈞等為例 崔 璨 6.83
論新感覺派小說空間環境描寫的直觀意蘊 覃勇霞 6.89
《甩鞭》的生命意識 鄭宗榮 李 俊 6.92
外國文學研究
夏洛蒂·勃朗特《簡·愛》之存在主義解讀 吳文南 2.82
論《微暗的火》作為原型超文本的生成結構 李欣池 2.85
變形與異化——論《變形記》的悖謬藝術 郝曉艷 2.90
論《野性的呼喚》對現代文明的反思 梁圣濤 2.94
美而睿智,意言萬象——狄金森詩歌的美學意象賞析 盧 迪 4.96
柔軟的黑人性與堅硬的主體性——解讀《白宮管家》 何燕李 5.97
敘事學視角下托馬斯·哈代兒童小說的教育寓意 郭高萍 5.102
虛無中的抗爭——論海明威的“準則英雄” 劉智歡 5.106
哈耶克《自由憲章》簡評 臺佐峰 5.110
情景喜劇的文體探析——對《老友記》的個案研究 霍雨佳 6.95
論美劇《老友記》里的中國形象 郜麗娜 高鴻雁 6.99
語言研究
“基于使用的語言理論”下的V-ed形式詞匯化探討 呂林芳 1.124
論漢英旅游翻譯的特點及翻譯技巧 陸相如 1.128
民俗文化的傳播與旅游文本英譯初探 劉安洪 2.112
淺論《論語》中關聯詞“雖” 王 迪 2.116
“在”虛化引起的動詞增元現象探討——以“我住在北京”為例 段文華 2.120
重慶方言中的副詞“好”和“好好” 張 紅 岳林海 4.117
國內多模態話語研究動態述評 初春玲 4.121
閩菜名英譯的可譯性限度與文本移植——生態翻譯學視閾 賴德富 4.125
唐宋詞中術語詞和詞牌的翻譯 姚俏梅 4.129
歸化與異化在英語電影翻譯中的運用研究 任 佳 4.132
巴蜀舊志所載稻作詞匯研究 向學春 5.114
微時代的微博話語隱涵意義研究 盧曉靜 5.120
《經典釋文》特殊讀音與《審音表》比較研究 胡龍秀 陳會兵 5.124
“因”的本義及其在先秦文獻里的意義和用法——對《古代漢語》“詞的本義和引申陳會兵 胡龍秀 6.102
簡論動詞性雙音化結構的句法語義和語序效應——與英語對比的視角 劉曉林 6.106
比喻與夸張的關系 周佳佳 蔣 斌 6.113
揚雄《方言》詞匯與漢代社會體系管窺 鄭 漫 賴慧玲 6.117
跨文化語用模糊策略的言語功能 曠 戰 6.121
論電視廣告語言的五種風格類型 廖婷婷 6.125
談綜藝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藝術——以董卿的主持風格為例 李志強 6.128
文化與藝術
18世紀中日、中韓文學文化交流比較——以中國文化東傳日本、朝鮮為中心 徐 鳳 金東國 1.110
一曲武士精神的挽歌——淺析電影文本《最后的武士》 王木祥 劉勝男 1.115
淺談當代環境下的英文標志設計 達志翔 1.118
淺析“頂上漫步”屋頂花園景觀設計 王 璐 1.121
論“創作介體”對文藝創作的積極統攝作用——以重慶市文藝精品創作為例 李曉華 2.97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中“悲”的寓意所在 張盼盼 2.105
論《最后的晚餐》的形象塑造和寫實風格 張 樂 2.109
從唐宋七夕詩文看乞巧在隴南的流傳 蒲向明 4.99
太湖丑石之丑及其象征意味 張 寧 4.104
“崇陶”現象的發展流變——兼論儒道互補在“崇陶”現象中的體現 向 偉 4.109
論中國戲曲“大團圓”與作品悲劇性之關系 高 晨 田婷婷 4.113
影視動畫場景設計的氛圍營造 陳文新 5.132
不白之“白”——不同形式的白在抽象繪畫中的張力 陳 璇 5.138
CG插畫技術在動畫前期設計中的藝術表現 胡 婷 5.142
論趙之謙手札書法藝術的特點 賀思謙 5.145
佛教文化視域下探究九華山佛教音樂的藝術特征 李一卉 6.132
論中國動畫片美術設計的價值塑造 馬 莉 6.135
論古典音樂在電視文藝中的運用 張宜霞 6.138
歷史研究
巴式青銅器虎形紋飾的發現與探討朱世學 2.124
論東漢隱士之不應征辟 史 靜 2.131
余玠筑城抗蒙元 孫豐琛 2.136
法律研究
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 唐治祥 扈 力 曠凌齡 1.131
從人權視角重構性犯罪立法 王學峰 賀洪超 1.136
執行通知制度的存廢與立即執行制度的強化 包冰鋒 孫矜如 4.136
對網絡刪帖行為的法律規制——以口碑網站非法經營為例 羅 卓 4.142
重慶市直轄以來犯罪形勢及刑事政策分析 秦宗川 5.148
深化海峽兩岸刑事司法合作的對策研究 程詩棋 5.155
新聞傳播研究
中共對外新聞傳播思想史初探 江衛東 2.140
新聞學研究
會議消息寫作的誤區及突圍 章 權 5.128
汪野亭研究
汪野亭瓷板畫的生態智慧論 易 璐 1.62
論汪野亭瓷畫作品中的審美境界 劉 楠 1.67
淺論汪野亭瓷板畫之題材 黃文文 2.48
論汪野亭瓷板畫繪畫之技與創作之道 周寧強 2.52
飄逸與疏野——倪瓚與汪野亭山水畫境之比較 高 暢 4.66
論董其昌繪畫理論對汪野亭瓷板畫的影響 鄭依晴 4.71
析沈周文人山水畫與汪野亭山水瓷板畫異同 張麗娜 5.64
胸中山水奇天下,刪去臨摹手一雙——石濤與汪野亭山水畫比較 林文賢 5.69
汪野亭與劉雨岑瓷板畫創作異同探賾 鄭依晴 6.67
空間美學視閾下的汪野亭與何許人 高 暢 6.71
教育研究
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現狀及改善建議——以山東濰坊市為例 王彥麗 劉倩倩 張 立 1.142
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之探討——以業務流程為視角 楊曉云 鄧曉霞 1.147
基礎教育中隱性課程建設探析 荊建麗 1.151
《地基基礎工程》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卓 玲 1.154
論優秀運動員英語教學效能的提高——新東方英語培訓和優秀運動員英語教育羅君慧 林瑞艷 1.157
淺議異讀材料在教學中的運用——“古代漢語”教學方法例談 王興才 俞易利 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