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存潔
從1905年中國首座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創建至今,中國博物館事業走過了109年的歷程。中國博物館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鮮有問津到各方關注。與發達國家的博物館相比,中國博物館事業雖然起步晚,但是近年來的發展速度快。總結百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博物館事業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在新中國成立前,此時全國的博物館數量可謂寥寥無幾。第二個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全國各省市都相繼建成了省、市級博物館以及一些重要的革命遺址紀念館,但此時的博物館類別單一。第三階段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至今,中國的博物館事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并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據統計,1978年底,全國文物系統的博物館僅有349座;到2013年底,在文物行政部門報送備案的博物館多達4165家,是改革開放初期的近12倍.其中,國有博物館有3354家,民辦博物館有811家;民辦博物館所占比例由2012年的16.7%上升到2013年的19.5%。①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博物館體系日臻完善,形成了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民辦博物館為補充,各行業和各種所有制博物館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新格局。②
自2008年實施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以來,我國的博物館事業越來越受到民眾的廣泛關注和喜愛,全國各地建設和發展博物館事業的熱情有增無減,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提出“博物館之城”的目標。如2008年8月,昆明市制定了《關于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大力發展博物館業》的實施意見,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創辦博物館,提出力爭用3至5年時間建造100座博物館,把昆明建設成“博物館之城”。另據報道,昆明市僅用一年的時間,建成博物館總量達100家,“博物館之城”初具規模。2010年3月,古城西安也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博物館事業的實施意見》,提出要把西安建成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城”的發展目標,力爭用3年時間,使博物館的總數突破100家,形成富有西安特色的博物館發展新格局。2012年,武漢市也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的奮斗目標,到2016年,博物館總量將突破100家。一時間,“博物館之城”的概念在全國多個城市興起,我國博物館事業又迎來一次大發展機遇。
正當全國多地掀起建設“博物館之城”的熱潮時,我們應當清楚地看到目前存在認識上的一些錯誤,一些地方政府只片面追求博物館的數量,忽視了如何提升博物館質量的問題,導致一些博物館只有牌子和空殼子,沒有藏品,服務社會的水平也低下。因此,如何建設好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城”的任務則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廣州為例,重新解讀“博物館之城”的概念。
截止2013年底,廣州地區在文物主管部門備案的博物館共有56家,其中,省屬博物館4家,市屬博物館16家,區屬博物館16家,行業和民辦博物館20家。
回顧廣州地區博物館發展歷程,有三個鮮明的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初創時期,即1949年成立之前,其標志性事件是廣州博物館的成立。成立于1929年的廣州博物館是華南地區第一家博物館,她的成立是民國時期廣州文化領域的一件大事,開啟了文化新紀元。此階段成立的博物館僅此一家。
第二個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本階段建立了一大批博物館紀念館,基本上涵蓋了廣州從古至今包括廣東民間工藝、廣州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等的歷史。這時期建成的博物館紀念館有毛澤東同志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1953年成立)、廣州美術館(1957年開放)、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1957年開放)、“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1958年成立)、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紀念館(1959年開放)、廣東省博物館(1957年成立)、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1959年開放)、魯迅紀念館(1959年開放)、中共廣東區委舊址紀念館(1961年開放)、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紀念館(1961年開放)、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舊址(1973年成立)等。此時期建成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不僅及時地保存了一大批珍貴歷史建筑和遺跡,更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后至今,是廣州地區博物館發展的第三個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一些舊址得到修繕,遺址被重新發現,并逐步被建成紀念館和博物館對外開放,如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1984年成立)、廣州起義紀念館(1987年成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1988年成立)、陳樹人紀念館(1998年開放)、鄧世昌紀念館(1994年成立)、高劍父紀念館(2004年成立)、詹天佑故居紀念館(2005年成立)、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2006年成立)、南越王宮博物館(2010年成立)、十香園紀念館(2007年成立)等。還有一些紀念性的博物館紀念館建成開放,如洪秀全紀念館(1991年開放)、廣州近代史博物館(1996年開放)、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2001年成立)、粵海第一關紀念館(2006年成立)、辛亥革命紀念館(2011年成立)等。與此同時,一些區級博物館、行業博物館、高校博物館以及民辦博物館紛紛建成開放,如增城博物館(1984年成立)、花都區博物館(1991年成立)、荔灣區博物館(1996年成立)、番禺博物館(1997年成立)、海珠博物館(1999年)、越秀區博物館(1999年成立)、從化博物館(1999年成立)、天河區博物館(2002年成立)、華南植物園標本陳列館、廣東省華僑博物館(1995年成立)、陳李濟中藥博物館、廣東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廣東環亞美容化妝博物館、番禺明珠博覽館、廣州郵政博覽館(2002年成立)、廣州廣播博物館(2007年成立)、中國海關博物館廣州分館(2008年成立)、珠江英博啤酒博物館(2008年成立)、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博物館(2012年成立)、廣州農民工博物館(2012年成立)、中山大學人類學陳列館、中山大學地質博物館、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2000年成立)、中山大學醫學博物館(2004年成立)、廣州中醫藥博物館(2006年成立)、廣州培英中學校史博物館、廣東金融貨幣博物館(1995年成立)、廣州市東平典當博物館(2010年成立)、僑鑫博物館(2011年成立)、廣州東方博物館(2011年成立)、廣州恒福文化博物館、廣州普公漢代陶瓷博物館(2012年成立)、八旗博物館(2013年成立)等,顯示出此階段博物館的發展渠道日益廣闊,行業博物館和民辦博物館是博物館未來發展的一支新生力量。與此同時,一些舊館也進入新建或擴建階段,如廣州藝術博物院(2000年開放)、廣東省博物館(2010年建成開放)、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等。
這些博物館紀念館的相繼建成開放,基本覆蓋了廣州各領域、各時期的歷史,為宣傳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發揮了積極作用。廣州擁有豐富的文物古跡,博物館建設與文物古跡的保護與利用緊密結合,不僅使有價值的文物古跡得到保護并被充分利用,而且將更有利于廣州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館之城”。
然而,這些博物館紀念館大多數是依托文物古跡而建成的,可謂“遺址類”博物館,算是傳統的綜合、歷史、藝術等類型的博物館。因此,就博物館的功能而言,這些博物館紀念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普遍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博物館的基礎設施總體水平難以提高,配套設施建設有待完善;二是博物館在展陳、教育、文物保護等方面的功能難以獲得很好的發揮、服務公眾的能力難以提升。總之,目前廣州地區博物館的數量雖然不少,但是,具有區域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博物館卻不多,與廣州作為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不相適應。因此,在建設“博物館之城”時,廣州人應對此有充分的認識。
一個地區或一座城市,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既有緊密聯系,又有嚴格區別。因此,我們新建一座博物館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調研工作,特別是在建設“博物館之城”時,更應站在全市的角度,統籌規劃好博物館的類別、布局,并與當地城市特點相結合,避免重復建設。
眾所周知,廣州既是嶺南文化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近現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又是著名的僑鄉、粵劇的發源地和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起源地,與海洋的關系十分密切。而廣州現有博物館當中,既沒有專題性的粵劇博物館,也沒有海事博物館、工業遺產博物館。因此,在新建博物館時,應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粵劇博物館、海事博物館、工業遺產博物館等專題博物館的建設。專題博物館是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鮮明的行業文化特征、地域文化特征,符合博物館社會化、專題化、多樣化的發展潮流,也是社會更加開放、經濟更加繁榮的一面鏡子。
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全方位地摸查現有博物館的分布特點、功能定位及館藏文物情況,鼓勵優先設立填補博物館門類空白和體現行業特性、區域特點的專題博物館,從而為規劃好“博物館之城”打下良好的基礎,以便更好地宣傳本地區的歷史文化。既要加強大型博物館的建設,以逐步使廣州市的重點博物館達到和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同時,也要支持中小博物館的建設與提升。另一方面,要充分認清廣州地區博物館界的優勢和不足,認真制定好政策,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博物館的建設,特別要注重提升現有博物館的質量。
首先,努力改善現有博物館的參觀環境,提供停車場和觀眾休息場所等配套服務設施,增設現代化的陳列展廳,使博物館的參觀環境、功能設施和服務水平更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其次,在建設“博物館之城”時,既要注意增加博物館的數量,更要重點打造幾座起龍頭作用的精品博物館,使廣州的博物館在國內外更具影響力。
第三,要營造良好的創新機制,激發博物館的活力,使博物館從業人員更加熱愛本專業,大膽創新。
第四,探索建立博物館事業發展基金,制定優惠政策,引導社會力量積極投身博物館事業,在資金、人力資源、藏品捐獻、博物館建設用地用房等多方面支持博物館事業,為博物館事業發展營造出更加廣闊的空間。
筆者認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之城”不僅應具有一定數量的博物館,而且博物館的分布要合理、種類要多樣、藏品要豐富、體系要完善、教育服務水平要高。只有當一個地區或一座城市的博物館的整體水平都提高了,當博物館真正能成為本地區或本城市先進文化的代表時,“博物館之城”才能算真正建成,以政府為主體建設的公立博物館和行業、企業、軍隊、學校、家庭等參與聯辦的博物館相結合、多層次全方位惠及全民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才能算建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花大力氣更加重視提高博物館的質量,更加注重保存地方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更加注重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應用,大力提升博物館的基礎設施水平,尤為重要的是要將博物館為公眾服務的水平擺到更加顯著的位置。
通過建設“博物館之城”,可以提高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但是,我們不能僅僅拘泥于博物館數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博物館的質量,完善博物館的基礎設施,增加博物館館藏,提高博物館的展示水平和服務質量,增強公眾對博物館的認知度和參與度,使博物館事業真正成為城市的一項文化品牌。
注釋:
①“5·18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活動在南京博物院舉行,中國文物報,2014-5-21.
②從“數量擴張”走向“質量提升”:單霽翔局長談博物館發展,中國文物報,2008-12-12.
[1]廣州市文化局等編.廣州文物志.廣州出版社,2000:12.
[2]中國博物館協會主辦.中國博物館,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