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
一要促進改革創新。當前我國經濟穩中向好,2014年仍有條件保持平穩運行,全面深化改革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一步增添發展的內生動力,激發市場活力。公務員不僅是改革的參與者,更應成為改革的推動者。繼續推進簡政放權等一系列改革,必然會觸及利益,要從大局出發、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以壯士斷腕的精神,義無反顧,勇挑重擔,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列。二要始終勤政為民。公務員是人民的公仆,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忠于職守,盡心竭力。要把讓人民滿意的標準高懸頭上、牢記心上,把解決群眾困難、為群眾辦實事、實現人民期盼體現在行動中,打造敢擔當、有作為的政府。三要踐行法治原則。法治是實現社會公正的基礎和保障,改革也要在法治的大背景下來推進。公務員要增強法治意識,自覺遵紀守法,嚴格依法辦事、規范履職行為,身體力行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營造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四要嚴守清正廉潔。身為公務員,就是選擇了一條為公眾服務的道路。要得到群眾信賴、讓人民幸福,就必須清正廉潔。不廉者,政令難行。各級公務員要帶頭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國務院“約法三章”,建設廉潔政府,做儉樸清廉的表率。
樓繼偉(財政部部長):
現階段,深化稅制改革需要把握五個方面內容:一是有利于促進發展方式轉變、調節社會財富分配、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二是堅持稅費聯動,有增有減,保持宏觀稅負相對穩定;三是有利于培育地方主體稅種,調動地方組織收入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四是盡可能不開征新稅種,適當簡并現有稅種與稅率,稅制設計盡可能簡單透明,減少自由裁量權,降低征管成本;五是加快稅收立法步伐,推進依法納稅。
尹蔚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
在社會保障方面,我們將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著力解決“雙軌制”“待遇差”問題。具體來說,人社部門將繼續深化養老保險頂層設計研究,做好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工作;同時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大力推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發展。2014年,我們將整合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制定實施職工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銜接辦法,促進參保人員在城鄉之間順暢轉移。
黃淑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能夠達到“六個有利于”的效果:一是有利于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二是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三是有利于促進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和經營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四是有利于實現國有資本的優化配置;五是有利于民間資本拓展投資發展空間;六是有利于促進國有資本與民間資本的深度融合,發揮各自優勢,促進共同發展,共同把民族企業做強做優。推進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基本思路是:加快推進國有企業特別是母公司層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進一步優化國有企業股權結構。
李揚(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在一個較為寬松的假定條件下,國家的財富存量(即凈資產)是由各年的GDP流量累加而成。由國家資產負債表所計算出的2008—2011年各年凈資產增加額與當年的GDP比較接近。但更進一步考察會發現,凈資產增加額持續小于當年GDP。這除了可能存在統計方面的原因之外,還揭示出更重要的信息:盡管每年GDP增長率很高,但并不是全部的GDP都會形成真正的財富積累。這是因為GDP指標存在缺陷,一些無效投資(如形成產能過剩)甚至破壞資源環境的活動都被計入GDP了,從而在財富形成中須將這些部分扣除。以2010年為例,凈資產增加額與GDP的差距高達7.5萬億,占到當年GDP的18.7%。雖然并不是說7.5萬億都浪費了或損失了,但至少表明這一年GDP的質量是大有問題的。
張曙光(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我國的經濟經過了30多年的高增長,現在的經濟規模世界第二。怎么來的?大家都說一靠投資,二靠出口,是這個樣子。但是長期實施這樣的政策,現在又造成了中國經濟運行中很大的困難,從目前來看有兩大困境,一個是產能過剩,一個是貿易的波動和結構失衡。第一個困境,產能過剩大家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