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朗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470)
新媒體是指區別于傳統媒體形式,在現代科技條件推動下所形成的傳播范圍廣、影響力大、滲透力強、向信息接收者提供信息和服務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1]。
技術作為一種軟實力,推動著新媒體的動態發展,不斷擴大著新媒體的外延。技術強化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利用的硬件條件,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利用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技術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社會物質實力方面相對美好的圖景,在這種圖景下,技術對人的思想意識的滲透相對更為容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利用中,當高校絕大多數普及了互聯網,大學生都使用手機、網絡替代紙媒進行彼此的聯絡時,一個以技術為內核的新媒體時代來臨。
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當社會需求也達到一定程度時,相關的產業就會應運而生,以滿足社會上的這部分需求[2]。產業將社會上的相應新媒體技術進行融合,呈現出鏈條化發展的趨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利用,在技術和產業的推動下已是大勢所趨。借助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手段,大學生們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了解社會熱點問題并對此展開評論,高校教師以及網絡相關管理部門則可以通過評論監測大學生們的思想動態,同時對其加以正確的引導。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相對意義上時間和空間領域的延伸,就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利用而言,教育時間領域的擴大是指年輕一代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有所增加;教育空間領域的擴大是指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實體空間,而是擴展到虛擬空間。
教育時間領域的擴大帶來了大學生平均素質的增強,大學生的文化素養、信息素養均有所提高。大學生們面對面直接交往的方式正在被打破,向著以新媒體為中心的間接交往方式轉變,大學生之間、高校教師之間、大學生與高校教師之間交往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拓展。教育空間領域的擴大突出表現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既可以在實體空間由專職的政工干部和教師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又可以在虛擬空間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新媒體正在以一種聚合的力量,實現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利用的網絡化[3]。
近些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新媒體利用狀況。1999年9月29日17號文《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和2000年6月2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就明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形式、手段、方法和機制。江澤民同志也要求全黨要“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深入研究人們思想活動的新情況新特點,探索新形勢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和辦法,把工作做得更好?!保?]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利用方面,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保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利用的正常開展。比如,黨和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傾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利用提供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等。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促使了高校里新媒體設備更新、教職工媒介素養的提高、資金較為充裕。所有這一切,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利用創設了良好的條件。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考慮人的思想動態和時代特征,在綜合各種因素的條件下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在信息技術較為發達的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運用各種新媒體手段來開展工作,以體現時代性。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而言,可以將各種時事熱點問題、大學生活軼事通過新媒體手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抓取各種事例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通過新媒體手段讓師生們展開討論并加以適時引導,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得出有利于正確價值導向的結論。
在當前高校,新媒體已經成為促進師生交流的重要手段。當代大學生基本實現了人均一臺電腦、人均一部手機,絕大部分高校也已經覆蓋了網絡。當代高校內,傳統的學校、院系、班級的概念趨于模糊,而以新媒體為核心概念的校園文化正在將大學生師生聯合起來。大學生課余用于上網的時間大大增加。大學生獲知信息的渠道開始主要來源于新媒體手段,而不是傳統的口頭通知。因此,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師生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客體關系,師生媒介素養的提升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利用。
科學技術推動下的新媒體的發展,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平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變得愈加豐富,人們可以直接通過多種新媒體手段獲取大量第一手的感性資料[5]。新媒體手段的強交互性和共享性,也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現代社會紛繁復雜的各種信息面前,人們欠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新媒體手段條件下,各種信息如潮水般涌來。人們在多種信息面前,更需要辨別是非真偽。因此,如何成功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向積極健康信息注意力方面的轉向,理應成為我們思索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方面,新媒體條件下信息發布主體和信息發布渠道多元,另一方面,新媒體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受到消解。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單純的課堂授受,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利用則直接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多元化。新媒體平臺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大學生可以方便地參與到有關思想政治教育話題的討論中,大學生的理性表達得到前所未有的張揚。他們不再迷信思想政治教育教科書,書本的權威性受到消解、專家的權威性受到消解。作為當代大學生,他們更側重于通過新媒體平臺傾聽各種不同的聲音,通過新媒體平臺的互動,對某些不符合自身已生成價值觀的觀念進行質疑,對傳統秩序進行顛覆,對權威精英進行挑戰,他們表現出重建新的文化秩序的強烈愿望。對于課堂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當代大學生不再是簡單地進行文化消費,而是有了進行文化生產的需要。他們會根據自我觀念,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在課堂上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進行互動探討,彰顯自己的個體性,甚至會推倒教師的某些傳統觀念。
所以,在新媒體條件的信息風暴沖擊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尋求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模式的多元,內容傳播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健康發展。
所謂異化,主要是指人所創造出來的事物反過來成為約束人的力量。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異化做了四重規定:第一,勞動產品的異化;第二,勞動行為的異化;第三,人的本質的異化;第四,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新媒體,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同樣是人類創造的產物,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卻反過來成為規制人的力量。在新媒體技術條件下虛擬空間交往方式的異化,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利用的隱痛。
新媒體平臺內的虛擬交往滿足了大學生們的社會性需要,也在形式上創造了一種平等,在現實生活中囿于理性考慮無法宣泄的某些情緒在新媒體平臺上得到宣泄。在新媒體平臺中,基本上每個同學都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再加上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以及媒體開發商推出的各種滿足個性需求的信息模塊,當代大學生有很多時間都花在了各種新媒體上。
新媒體一方面帶來了拉近時空距離、聯系便捷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大學生們開始忽視真實交往的問題。當大學生們沉溺于虛擬空間的虛擬交往時,容易導致理想人格和實際人格的分離,一旦理想中的預設跟現實情況存在差異時,有些大學生就會感到孤獨、寂寞、焦躁、易怒,甚至有的會悲觀厭世、誘發犯罪動機。
鑒于目前的這種狀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利用要力求創造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豐富多彩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樣,要加大新媒體利用利弊的宣傳力度,讓大學生們虛擬空間的交往方式保持在良性軌道。
新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傳媒生態格局的改變。新媒體的利用,表征著新媒體走入日常百姓生活,支撐起日常百姓生活。高校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利用也以新媒體利用為支撐點來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進行以新媒體作為手段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也暴露了一系列的問題,突出表現為大學生對于新媒體平臺的過度依賴。
現階段新媒體平臺各種界面的設計更加人性化和仿真化,吸引了大學生們的眼球。在新媒體平臺這個虛擬的世界里,大學生們可以玩電子游戲、網上沖浪、網絡購物、網上賭博、虛擬交往。的確,從表面看來,新媒體的使用讓大學生們獲得了一系列的便利。但是,在這一系列便利的背后,實則深深地隱藏了很多問題。正是基于對人的實際需求考慮,新媒體在日臻完善。新媒體的日臻完善帶來了大學生對新媒體的過度依賴。很多的大學生終日呆在電腦前,玩電子游戲或進行網上賭博,耽誤了學業。還有的大學生在虛擬社區里過度沉溺,將網上虛擬的一切當成現實生活,最終誘發網絡犯罪、道德淪喪。
新媒體利用的便利以及大學生對于新媒體利用依賴的強化,給我們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大學生們對于新媒體利用的過分依賴,會促成不良生活方式的形成,降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思想政治教育客體面對面交流的“在場有效性”。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而言,一定要給大學生們強化新媒體利用的利弊,讓大學生們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抉擇,趨利避害,讓大學生多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利用作反思和批判,多讓大學生們思索存在的價值、生活的意義,盡可能地去完善自我,以利于人性的完善和世界的發展。
新媒體的利用,延伸了人的器官和功能,使人類能夠進行以往無法進行的活動,它深入到整個社會結構內部,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甚至是娛樂休閑方式[5]。在現代社會,基本上是“無網不通”。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深刻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大學的生活趨于自由化,大學生的閑暇時間也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課余活動的組織更多是一種“自組織”。
新媒體的使用,讓高校師生的學習、生活均更為便捷,但是無形中,也增加了師生們跟種種新媒體接觸的時間。電腦、手機等新媒體手段自身所帶來的輻射對高校師生身體健康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輻射會導致視疲勞、肌腱炎、皮膚病變、胃病甚至頸椎病。對于長期使用電腦、手機的孕婦而言,甚至會導致胎兒畸形病變。
在各種新媒體手段面前,人變成了奴隸和附庸[6]。為了完成正常的學習和工作,高校師生們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在新媒體利用上,身心健康受到影響。飛速發展的新媒體技術,讓師生們不得不努力學習,避免被邊緣化,努力成為高速運轉的新媒體技術鏈條上的一個高級零件。人的生存價值和尊嚴不再像以往那樣受到重視,技術形態里所宣揚的意識形態已透過技術的毛孔滲透到普通公眾的意識里。在一個技術高度發達的社會里,將媒體人的經濟利益作為多數人的利益來兜售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高校師生個體只能壓抑自己內心原本豐富的情感體驗,在新媒體所創造的這個快節奏、激烈競爭的社會里加快行走的步伐,以避免自己的落伍。在這樣一種追趕的步伐中,大學生們會在不自覺中遺忘自我,在新媒體所創造的技術環境里忙忙碌碌,以至忘記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而言,要想在新媒體技術環境中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必須關注大學生們的真實訴求,多組織現實世界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導大學生們低碳生活,減少與各種新媒體手段接觸的時間,以保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少受影響。
[1]帕夫利克.新媒體技術:文化和商業前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克雷格.網絡新聞學:新媒體的報道、寫作與編輯[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尹韻公.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5]趙凱.解碼新媒體[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7.
[6]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