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昕
(長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吉林長春 130117)
特色專業高校圖書館面向公共文化服務研究
劉明昕
(長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吉林長春 130117)
本文以特色專業高校圖書館為研究對象,探討了該類圖書館在社會知識需求與公共文化供給矛盾日益增強的背景下,改變傳統觀念、創新服務以及為社會公共文化提供服務的必然性、優勢及其相關對策。
特色專業;高校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服務
我國歷來重視高等院校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圖書館已經成為高校建設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社會信息系統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目前,我國共有高校圖書館1700多所,其中地方高校館1600所左右。地方高校中的絕大多數是面向本省市社會發展的特色專業高校,學科和專業設置特色明顯,館藏資源建設也有很強的針對性。這些大量的專業文獻資源是公共館和綜合性高校館所不具備的,具有很強的專業指導性。
2012年2月15日發布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城鄉居民能夠較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1]。長期以來,高等院校圖書館一直被認為僅僅是高校的文獻信息中心,其職責也僅限于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服務,受眾群體也僅局限于本校或其他院校的師生。相對于公共館來說,高校館的服務內容、服務模式以及用戶群均較為封閉。一方面,龐大的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利用率較低,造成資源的閑置;另一方面,公共館資源相對不足,導致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無法得到滿足。在社會知識共享需求日漸加強的今天,高校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不應該僅屬于高校讀者群,它是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全社會的知識財富,必須肩負起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
如何將特色專業高校館寶貴的信息資源向全社會開放,被社會有效地加以利用,使其融入當地的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中來,是特色高校館未來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它是指以政府部門為主的公共部門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2]。公民獲取信息權利的均等性,是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基本特征之一。2009年,國家文化部開始啟動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工作,希望通過對體系的運行、體制、保障、可持續性等各環節的研究與實踐,實現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在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中,圖書館功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國的圖書館事業主要是由公共館和高校館組成的,因此特色專業高校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其功能主要表現為:普及文化知識、開展文化活動、傳播先進文化理念、滿足社會先進文化發展的需求,為實現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提供相應的保障[3]。
我國的高校圖書館向社會提供延展性服務相對較晚,最早開始于上世紀末的深圳大學圖書館,之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等重點綜合性大學陸續宣布其圖書館向社會開放部分業務。寧波大學城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程度比較大,市民不僅能夠免費閱覽館藏文獻,同時可以參加圖書館舉辦的各項活動。總體來說,我國的高校圖書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間較遲,數量較少,提供的服務項目較少,均屬于被動服務,而且開放的高校主要集中在知名的綜合性大學,特色專業學校基本未予開展。
2.1 社會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需要
2011年10月,我黨的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做出了深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性決定,掀起了社會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新高潮。在這種大背景下,信息資源共享的意識日益深入人心,人們對知識的渴求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來越多的人渴望閱讀圖書、渴望獲得信息、渴望得到高水平的信息服務,這就要求增加對社會公眾開放的高水平圖書館,使圖書館的數量與當地人口達到相適應的比例。但由于我國的公共圖書館一般采取省、市、區各一所的形式,因此在數量和覆蓋范圍上遠遠無法滿足社會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需要。我國圖書館事業以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為主體,以其他形式圖書館為補充。
2.2 特色專業高校圖書館自身發展的需要
由于以信息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時代來臨,傳統圖書館業務受到了數字圖書館的挑戰。尤其是高校圖書館所服務的讀者群信息素養普遍較高,計算機和網路普及程度較高,因此高校館,尤其是地方高校普遍面臨傳統業務萎縮,傳統文獻資源流通和利用率降低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特色專業高校館急需通過創新服務內容,拓展服務形式,擴大用戶群體等形式以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來適應信息時代的激烈競爭。
3.1 信息資源優勢
文獻信息資源是高校圖書館的優勢,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高校圖書館的總館藏量文獻超過6億冊,特色專業高校館文獻超過4億冊,其中絕大多數為特色學科相關文獻,具有很高的專業指導性。另外,特色專業高校館針對本校特色學科建設,還會購買大量付費的專業網絡資源數據庫。特色專業高校館不僅能夠滿足社會讀者對于公共館的文獻信息需求,同時還能夠利用優勢的特色資源,滿足特殊專業讀者的文獻信息需求。在人們文化修養普遍提高的當代社會,讀者對于專業文獻資源的信息需求日趨提高。公共圖書館由于資金、空間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可能為社會提供各個專業的深度信息服務,而特色高校館的深度專業信息資源基本可以滿足社會對于專業學科文獻資源的需求。
3.2 人才優勢
人力資源方面,特色專業高校館不僅有圖書館學和情報學背景的專業人才,而且有大量特色學科領域的專業學科館員,這些專業學科館員不僅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同時在平時的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學科信息服務知識和經驗。這種圖情背景與特色專業相結合的館員專業結構,不僅能夠為社會讀者提供良好的常規信息服務,同時可以為有深層次需求的用戶提供專業性的信息服務。
3.3 設備優勢
隨著圖書館在高校中的作用日趨顯現,政府和學校對圖書館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強,高校圖書館的日常經費也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極大地推進了圖書館信息設備的現代化進程。在此背景下,特色專業高校館在文獻資源的采集、加工、開放和集散方面的能力顯著增強。先進的圖書管理系統、穩定的校園網絡、豐富的網絡資源、充足的現代化終端設備都決定了特色專業高校館有足夠的硬件條件為社會公眾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服務。
3.4 地區優勢
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老校區已經不能滿足這種發展節奏,很多高校都建設了新校區,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新校區集中的大學城,這些新的校園基本都建設在新城區,因此特色專業高校館主要集中在城市的遠郊。這里正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對薄弱的環節,如果特色專業高校館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來,將有效加強整個體系的覆蓋范圍。
3.5 知識產業鏈優勢
特色專業高校圖書館擁有本館優勢的軟硬件資源,還擁有雄厚的高校科研力量作為堅實的后盾,可以組成完整的科研產業鏈條。特色專業高校圖書館了解本地區的知識需求,學科設置也適應本地區的產業發展,因此不僅可以提供優質的特色文獻信息服務,還可以聯合整個學校的科研力量為社會提供產學研一體化的特色服務。特色專業高校圖書館在為社會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同時,可以在單位和學校之間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幫助用戶聯系學校的科研人員解決本專業前沿問題,最終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
融入到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特色專業高校圖書館未來發展的趨勢,特色專業高校館應該發揮其自身優勢,積極為社會提供服務,充分體現其自身的社會價值。
4.1 向社會讀者開放文獻信息資源
高校圖書館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首先要打破其與社會之間的壁壘,開放自身的優勢軟硬件資源,使社會讀者能夠有效利用圖書館的資源。特色專業高校圖書館應合理配置特色文獻資源,逐步實現文獻使用權限的無差別化。由于社會人員的來源比較復雜,管理比較困難,因此在提供外借服務時要提供有效身份證明,必要時可要求一定數量的押金作為保證。對于珍貴文獻的借閱,要提供工作單位或所在社區開具的身份證明,以保障文獻的安全性。電子資源的開放需同電子閱覽室的開放相掛鉤,社會讀者可憑借借閱證到電子閱覽室使用圖書館外購的電子資源數據庫。同時,要利用網絡平臺,宣傳新進圖書、期刊、數據庫等文獻信息。
4.2 向社區提供特色服務
主動服務是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更是如此,特色專業高校圖書館為了豐富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可將特色服務延伸到社區,讓人們近距離感受文化和知識的魅力。
各館可根據自身資源特點,挑選較受人們歡迎的特色科普圖書,在附近社區定期開展科普圖書展覽。將“迷你書屋”引進社區,接受社區居民的捐贈和借閱;將圖書館的各種活動或資源宣傳信息發到社區,增強圖書館社會延伸服務的公知度;以特定節日為節點,為社區居民舉辦專門方向的讀書活動。同時,還可以利用圖書館的人才優勢,開展信息素養講座和專業知識科普講座。例如,中醫藥院校圖書館可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考慮人們的興趣愛好,定期開展一些保健養生方面的圖書展覽和科普講座,使社會讀者足不出戶就能夠獲得健康方面的知識。
閱讀療法是一種高校圖書館常用的治療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方法,是以文獻為媒介,將閱讀作為保健、養生以及輔助治療疾病的手段,使讀者通過對文獻內容的學習、討論和領悟,養護或恢復身心健康的一種方法[4]。同樣,閱讀療法也適合社會上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圖書館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與人才優勢,在社區開展閱讀療法治療工作室[5],或通過網絡渠道為社區居民提供閱讀療法服務。
4.3 構筑特色專業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聯盟
在同一地區工作和生活的社會公眾,其情趣愛好和需要的專業信息服務并不相同,僅依靠個別特色專業高校圖書館的延伸服務是無法滿足公共文化建設需要的。因此,同一地區的多所特色高校館需要聯合起來,利用自身不同的學科特色,構筑社會化服務聯盟,相互彌補、取長補短,有針對性地開展特色服務,以滿足社會公眾對于信息服務的多元化要求。同時,社會化服務聯盟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合理分配及社會讀者有序流動,減輕單個圖書館的服務壓力,改變各個圖書館的“信息孤島”,實現信息無障礙流通,更好地服務讀者[6]。
4.4 發揮產業和科研之間的橋梁作用
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對于地區產業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但很多企業往往找不到與高校相關專家聯系的途徑,導致產業與科研脫鉤。特色專業高校圖書館在社會化服務過程中,可以有效地發揮產業和科研之間的橋梁與紐帶作用。地方高校圖書館可以為企業提供科技查新、專題科技情報追蹤,文獻檢索等高水平信息服務,在這一過程中圖書館還可以聯系該領域的專家學者為企業提供深層次的信息咨詢服務,如有必要還可以由學校組織成立公關科研小組,支持企業的產品研發和升級,為地區的經濟建設服務。
特色專業高校圖書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可以發揮知識的輻射作用,為社會成員的學習提供平臺,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局面,為全社會公眾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也提高了本館資源的利用效率,創新了服務內容,增強了核心競爭力,可以說是一種“雙贏”的局面。當然,目前我國特色專業高校圖書館提供社會延伸服務還需要逐步推行,不能急于求成,還有諸如相關法律保障、資源管理、人力分配等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
[1]《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熱點解讀[EB/OL].(2012-02-01)[2013-11-08].http://www.wenming.cn/whtzgg_pd/xydt/201202/t20120216_504460.shtml.
[2]趙晶瑩.論大學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定位[J].圖書與情報,2011(3):61-65.
[3]龍軍,吳麗娟.構建高校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考[J].當代圖書館,2011(1):24-26.
[4]王波.閱讀療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198-199.
[5]譚亮,陳燕,宮梅玲.高等醫學院校圖書館閱讀療法進社區服務探索[J].圖書與情報,2012(5):111-113.
[6]劉子輝,鄭輝昌,楊應全,等.高校圖書館向社會實質性開放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3(4):56-59.
A Study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of the Libraries in Characteristic and Professional Universities
LIU Ming-xi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Jilin 130117,China)
Based on the libraries in characteristic and profess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study subj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innovative services as well a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services provided by public necessity, advantage and countermeasur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eds of the class libraries and public knowledge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growing contradiction.
characteristic and professional university librarie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social services
2013-12-01
吉林省文化廳2012年度吉林省圖書館學、情報與文獻學科研課題(WK2012B075)。
劉明昕(1981- ),男,吉林長春人,長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員,碩士,從事信息咨詢與服務研究。
G251
A
1008-178X(2004)01-01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