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云
(貴州師范大學求是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4)
當前大學生文化缺失的現狀及解決對策探析
李云云
(貴州師范大學求是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4)
當前我國大學生在民族文化、歷史傳統文化、地方文化等常用文化方面存在文化缺失現象.通過增強大學生文化自覺觀念;依托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輻射引領作用;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促進專業教育與文化教育的協調發展,最終改變大學生文化缺失現象.
大學生;文化缺失;文化自覺
文化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產生而產生.現今對外,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融合,在綜合國力國際競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內,文化則是民族的血脈,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因此,一直以來,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始終把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為重要任務之一.大學是文化教育的前沿陣地,大學生更是文化的直接傳承者和實踐者,提高當前大學生文化素質是傳播中華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
為有效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構建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中國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1999年起,教育部批準在157所高校建設93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經過十五年的探索和努力,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為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取得了一定成績.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一定程度上為加強和改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做了服務.然而,從當前大學生的文化素質總體水平來看,部分大學生文化缺失現象還是很明顯,這嚴重制約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推進.了解大學生文化缺失的現狀,分析缺失的具體內容,探討解決對策可以不斷推進當前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發展.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術實現民族復興之夢的中堅力量,大學生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傳承者和弘揚者,應該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當然,文化素質不應只是課本上的專業知識,更多的是指大學生所應接受的人文社科類的各種常用文化知識.這些常識通過說話者的語言和文字的表達體現出來,是說話者舉手投足反映出來的綜合素質.大學生綜合素質不高,很大程度就表現在常用文化常識的各種缺失.就目前的大學生文化現狀來看,缺失的常用文化主要有民族文化、歷史傳統文化及地方文化等幾個方面.
1.1 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靈魂,民族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是維系民族團結和凝聚的紐帶,“是一個民族—國家自我證成的根本特征”[1]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色,是世界文化多樣性中異彩紛呈的每個個體,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積淀.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這是本民族的特質,也是本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競爭越發激烈,只有堅持文化的民族特征才能在競爭中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只有了解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好發揚民族精神,也才能更有效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全球化是把雙刃劍,隨著全球化的推進,民族文化也逐漸受到世界文化的挑戰.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隨著西方文化的融入,中華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挑戰.現今從社會再到校園,傳統民族文化觀念淡化、民族文化不斷受到輕視,大學生民族文化缺失現象較為嚴重.
1.2 歷史傳統文化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的優良文化”[2].中華民族及其祖先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歷史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文化形態多樣.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維系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睦并推動我們的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歷史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靈魂,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和優良傳統.但現時社會,傳統文化已經過時觀念逐漸興盛,國粹不被重視,在大學中西化泛濫,傳統節日民俗逐漸被淡忘,社會缺乏孝道禮儀文化,世人為人處世道德底線逐漸丟落.大學作為傳播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成為傳統文化缺失的重災區.
1.3 地方文化
中國幅員遼闊,地域眾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各地的文化也都有很強的地域特點、地方色彩.地域方言、飲食、信仰、地理、歷史、名人等都是地方文化的組成部分,地方文化是常用文化的重要內容,地方文化是高校開展文化教育取之不盡的寶庫.大學生了解一定的地方文化,特別是家鄉文化可以很好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高校通過地方文化的宣傳教育也可以激勵廣大學生弘揚地方文化的優良傳統和開拓進取精神.高校應不斷挖掘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推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科學教育與地方文化教育的協調發展方面還有所不足,地方文化教育普遍缺失,地方文化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地方文化往往也是大學生所缺乏的.
2.1 增強大學生文化自覺觀念,提高大學生增強文化素質的主動意識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首先要從思想上增強大學生對文化的主動性認識.費孝通先生曾提出過“文化自覺”的觀念,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要有充分的認識.“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原則.”[3]有自知之明才能對歷史傳統文化的起源、形成、演變、特質和發展趨勢進行理性把握,才能對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關系進行理性把握.充分自知文化的璀璨歷史和輝煌成就,思想上建立對文化的堅定認識,全社會,特別是大學生才能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歷史傳統文化、地方文化,借以認識民族的根,認識文化的意義,自覺地關心常用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質.
2.2 依托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全面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是提高大學生文化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經過十五年的發展和努力,基地建設已經初具規模,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推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中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和輻射作用,但我們要看到的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并沒有在全國范圍全面普及,而且基地建設時間也還尚短,基地的引領和輻射作用還不是很明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任務還很艱巨,要走的路還很長.比如西部某省只有一所高校被列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依托基地建設,該校協調各單位、學術團體的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組織開展系列重要的文化素質教育活動,本校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開展的有聲有色,效果明顯.但是省內其他高校的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因各種原因開展的就沒有如此出色,效果也是一般.國家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本應承擔向本地區乃至全國高校推廣文化素質教育優秀研究理論和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成果,起到示范和輻射作用.因此,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我們要進一步依托和發揮好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輻射、引領和帶動作用,以點帶面,擴大輻射,做好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
2.3 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促進專業教育與文化教育的協調發展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直接而強烈,師資的選配對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至關重要,是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加強文化素質教育需要有一大批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兼職教師.教師要不斷發揚敬業精神,提高自身文化素質,注重教師的言傳身教,發揮好示范表率作用.高校則要結合文化素質教育工作不斷培訓從事文化素質教育的師資隊伍,積極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探索文化素質教育與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相結合的新路子,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大學生專業教育與文化教育協調發展是重點,高校應充分發揮全體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把文化素質教育的有關內容滲透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去,使學生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特別是專業教師,應結合專業課教學,寓文化素質教育于知識的傳授之中,使之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要自覺地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貫穿于教育始終,充分挖掘和發揮專業課對人才文化素質養成的潛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書又育人.
2.4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動學生參加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培育和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要知行合一中,積極引導大學生主動投入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和文化建設,在服務社會和報效祖國的過程中展示人生價值,在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提升思想境界[4].結合各校實際和特色,廣泛開展各種社團活動、校園文化藝術節、校園讀書活動等文體、科普活動,建設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激發大學生勤奮學習、成長成才,培養科學精神和審美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引導大學生深入基層、服務社會,有效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向長期化、項目化、陣地化發展.引導和帶動學生積極參加開展以科技扶助、企業幫扶、醫療服務、法律宣講、支教掃盲、環境保護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益活動,真正達到磨礪品格、錘煉意志,增長知識、學以致用的示范和輻射效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作出了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新決定,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這一決定必將引領教育領域新一輪的重大改革,我們要依托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樹立大學生提高文化素質的自覺意識,協調好專業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和諧發展,有效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努力構建以文化素質教育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1〕金雪.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婚慶禮品設計的影響[J].當代旅游,2010(2).
〔2〕蘇國勛.社會學與文化自覺———學習費孝通“文化自覺”概念的一些體會[J].社會學研究,2006(2):1-12.
〔3〕費孝通.對文化的歷史性和社會性的思考[J].思想戰線,2004(2).
〔4〕歐陽康.新時期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及其實踐導向[J].教育研究,2012(2):8—13.
G640
A
1673-260X(2014)07-0151-02